《孟子》第二章(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教學目標:
1.學習“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疏通意思,理解和掌握名詞、形容詞作為動詞的靈活運用。
2.正確認識和理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含義,並從中得到應有的教訓——人才要在苦難中成長,這樣才能樂觀地對待初三的生活。
教材分析:
重點:目標1
困難:目標2
教具:
教學過程:
壹、復習題(2)
點名背誦“得道者助,得道者助。”
二、新課的引入(2)
1)向學生詢問孟子的政治主張,然後引出復習孟子的主要內容,引出孟子的“個人修養”思想,從而進入課文情境。
2)老師指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體現孟子個人修養和人生態度的傑作。本文選自孟子的《高姿·夏》。
三、檢查預覽:(1)
說出並總結這篇文章的大意(中、低年級學生)
第四,分析文本
1.示範閱讀課文,發音(2)
全、、嶽、葛、畢:同畢、孔。
2.學生活動:試著根據書中的註釋翻譯第1段,重點是“發”、“居”等動詞的意義(問題1) (2)
f:起來,被利用。被提升,被選擇。
3.師生* * *同更正解惑,教師講解(1)
明確:“法”和“居”的含義不同。“法”和“居”不僅表現了壹個人從卑微到高貴的轉變過程,也暗示了人物的身份。“順”是君主,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姚”的賞識有關,但主要是他自身才能和努力的結果,所以被稱為“法”。傅說和其他人有大量的部長,聖人和平民。他們的成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所以稱之為“居”。
4.討論段落1 (6)
1)在第1段中,作者列出了多少個字符?(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2)
參考答案:六。即順、、、關毅武、孫帥和白。
2)這六種性格有什麽共同的特點?嘗試具體的比較分析(獨立思考後提問)(問題3)
參考答案:這六個人都是出身卑微。(種田、築墻、賣魚賣鹽、囚犯、隱士、奴隸),他們都經歷了艱苦的訓練,展現了不同凡人的才華。後來都被統治者委以重任,表現出色。
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的目的是什麽?(此題有點難,學生獨立思考,略有交流,老師可以指點)(問題4)
參考答案:為著名的論斷“天將降大任,所以人...壹旦從他們不能做的事情中獲益”
5.關於第2款的討論
1)重點詞語和句子分析(主要是名詞和用作動詞的形容詞)(1)
“故”:承上而致下。“那麽……”
“是”:指示代詞:這個
“苦、累、餓、沒力氣”:都是形容詞,在文中都做動詞。
福澤:(符)違反,被阻礙“亂”:動詞,擾亂(閱讀時在“行亂”後短暫停頓。
“所以”:介詞,文中的“所以”可譯為“原因”...是原因”
“曾”:與“曾”告別
2)學生活動:試著按名稱翻譯第二段,並為老師和學生修改(問題5) (3)
3)老師的解釋:第二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了六個特例,得出第二段具有普遍性的結論;本文通過以下結論,論證了上述六人能夠在事業上取得成功的原因:艱難險阻的環境給人以艱辛、饑餓、貧窮、疲勞和焦慮。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磨難,才堅定和鼓舞了人們的意誌,使人們在面對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增長了才幹。(可以聯系壹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自古英雄多吃虧,從來沒有沒當過紈絝子弟的好人”的道理)(2)
6.關於第3款的討論
這壹節比較難,老師可以壹句壹句教。
1)重點學習下列單詞和句子:(2)
“恒”:經常。“過”:故障。在這裏用作動詞“犯錯誤”
“然後”:之後。代詞“然”,“像這樣”指的是疏忽。
“恒”:與“恒”斷,堵而不暢。
【標誌】:觀察,測試
“進則不能賦於家士”:在中國,如果沒有善於法律的天下大臣和善於輔佐的聖賢,妳是勸不動他們的。“筆畫”:糾錯
2)小組討論:這壹段作者的觀點是什麽?(5)
3)從其他學生中抽取問題,以補充教師的評估(2)
參考答案:討論的是,人們為了不斷努力,常常陷入困境;國家往往沒有後顧之憂,往往會被消滅。即精神崩潰必然導致物質毀滅。在論證的方法上,采用正反論證,壹個是對立的,壹個是肯定的,為推斷中心論點奠定了基礎。
7.關於第4款的討論
1)學生根據筆記試著翻譯,翻譯後說出老師的評價。
2)老師的解釋:最後壹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不斷的苦難和痛苦可以促使人努力,從而得到“生”,沈溺於快樂而平庸,使人腐化墮落,從而得到“死”。人生如此,國家興衰亦如此。
五、引導課文的背誦
1.用老師在黑板上簡單寫下來,學生找規律背出來的方法。
第壹段:以六個字為線索。
第二段:以“老,苦,累,餓,空,刷,迷茫,所以”為線索。
第三段:以“變化、工作、隱喻、進出”為線索。
2.學生們試圖在閱讀時找到壹種有規律的默讀。
3.學生努力背誦。
4.全班同學又聚在壹起了
不及物動詞分配
A.熟練背誦全文
B.聽寫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