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和體會。

學習中國古代文學的意義和體會。

祝妳學術生涯輝煌!第壹部分: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裏,產生了許多偉大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產。我們今天要想了解和欣賞古代文學,就必須接觸和處理這些遺產。壹般來說,文學遺產主要是古人寫的作品,包括詩集、小說劇本,以及壹些記錄作家生平事跡的書籍。然而,壹些文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些作品,如陜西省趙紅縣道覺鄉王明英寺大殿墻壁上繪制的彩色壁畫。這裏有元代的表演場景,有忠於都秀的演員,還有吹笛打鼓的樂師。據今人考證,是元雜劇《大夫贊範叔》第四折。而從橫切面的記述“都秀在此作秀”,也可以知道當時是有流動戲班的。學古代文學,主要是研究作家作品。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當代的。當代作家的生活很好理解,但在古代就沒那麽容易了。沒有記錄,沒有材料,這是經常遇到的。當代的作品也很好找,但古代不同,有些已經失傳,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有些沒有作品的作家,比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然死了,楚國就有宋玉、唐勒、荊軻的追隨者,他們都以善言著稱。”唐勒和荊軻的作品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有大動作,說是荊軻寫的,還是不靠譜。西漢有個燕朱,作品沒有流傳下來,都成了沒有作品的文學家。有些作家,雖然有些作品流傳下來,但是損失很大。南宋四大詩人尤茂陽(萬歷)範(成大)陸(遊)、尤茂的作品傳世甚少,與“大詩人”的稱號極不相稱。所以,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在材料上比當代文學更難。自然,不僅在材料上有困難,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有困難。文學作品是通過作者的理解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達。用來反映生活,表達情感的工具就是語言。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是不斷變化的。雖然語言變化很慢,但古今差異還是很顯著的。韓愈說:“周瑜的湯盤歪了。”是因為語言變了,很難讀。甲骨文裏很多人都不認識,因為文字變了。不僅字形的發音變了,單詞的意思也變了。《說文》和“煩”字壹樣,都是“熱頭痛”的意思,是壹種生病的現象。現在我們說“煩”,沒有生病的意思。這種因語言文字的古今變化而造成的困難,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然,我們今天看到的古代著作手稿是很少的,壹般都是臨摹的。宋代以後,有了刻本,但仍有人臨摹。錯誤的抄刻總是不可避免的。有壹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裏面有壹句話,“聞之,樂隨。”蘇軾的手稿和後來的壹些刻本都是“親去”,只有壹張宋刻本是“規去”。誠然,當妳接近規則時,更容易理解,但下面繼續說:“如果妳失敗了,妳會發現疾病。”既然“親去”就是去,怎麽能說“不成功”呢?不矛盾嗎?看來“親”是個錯別字,應該“規範”。“打算去”就是去。古代著作中有很多這樣的錯別字。大學的時候,有個老師講莊子。他說《莊子》裏有壹句“今日之女性”,有壹部哲學史講莊子的女性觀。其實這句話有個錯別字,應該是“現已平安歸來”,“女”字根本不存在。錯抄錯刻,害人害己。似乎古代作品中對錯別字的處理不當,妨礙了對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有時候錯別字也毀了我們對作品藝術美的享受。比如《九歌向君》中有壹句話,聞壹多先生在《楚辭補正》中說:“宜是笑之誤,笑之近而錯。”當妳笑的時候,妳的白牙會微微露出,這和山鬼“既微笑又微笑”的意思相似。它描述了壹個人的體態之美,非常生動。按照王逸的註釋,“逸”解釋為“飾”,意思是逸是適當的裝飾,很抽象,所以很枯燥。對於古代作品中的錯別字應該持什麽態度?明代人刻書,遇到不懂的東西就隨意糾正。許多人對這種做法不滿意。當然,我們不能采用這種方法。不能為所欲為,想改就改。即使是錯別字,改的時候也要說明改的原因。其實古代作品,尤其是文學作品的錯別字問題,有時候是很復雜的,不僅僅是因為通順,還因為易懂難懂,還有壹個美觀的問題。大家都熟悉王波的《王騰亭序》。有壹個“葛船的迷宮”。有些書用作連字符,有些書用作mi字符。即使是漢字和米子也很容易理解,但只理解字謎就很難了。但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看,恰恰是這個詞不太好理解,卻讓人覺得很美。真的很難判斷作者手稿上是什麽字。其實漢字包括形、音、義三個方面。在這裏,練字和番字形似,玄妙,撲朔迷離,音同。要弄清楚原作是什麽,怎麽出錯,並不容易。但可能是連字符。溫飛卿《寄陳拓寶厚觀·李姣長史》詩雲:“春裝照塵草,夜船聞雨滴蘆葦。”即使是字謎,也可以看出範裏安這個詞的形狀相似,容易出錯。錯成字謎後,有些莫名其妙,於是有人讀同音,改成了“米”。自然,這只是壹種推測,壹種可能。我們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可能會遇到壹些錯抄錯刻的文字,最重要的是解釋文字的意思。古今字的意思都變了,文言文沒有口語也不好理解。宋代有壹位學者,視“夜夢不祥,書門昌盛”。”上面寫著“晚上睡覺是土匪的貞操,薩格勒布是偉大的。“那是利用古今詞義的變化來寫的。壹翻開《詩經》,就會看到“窈窕淑女”這個詞。什麽是“窈窕淑女”?很難理解。如果換成“苗條穩重的姑娘”就很好理解了。古今詞義的變化,以及法規制度和事物名稱的變化,當然可以查工具書和字典,但有時候字典是不行的。比如《紅樓夢》裏,吳的租單上寫著“二十只龍豬”,而“龍豬”是什麽,字典裏查不到。時至今日,大部分紅學家依然迷茫。這個真的不好學。讀難字的時候,不認識;難詞,聽不懂,這是常有的事。理解和解釋起來並不那麽簡單。《詩經:伐譚》中有壹句“無素不餐”。沒有難的詞!但如何解釋「素食」?解放前,壹位大學教授把“素餐”稱為“素食”、“吃白飯”,結果被革職。因為“素餐”壹直被解讀為“不勞而獲”,所謂“為官壹任,甘願受賞”。龔自珍寫了壹首詩,說:“我有素餐的責任,我羞於砍檀香。“其實‘白吃’或者‘白吃’都是不對的。毛傳說:“平平淡淡,空無壹物。“空可以解釋為空。《高級論語》中顏回所說的“幾乎是空的”這個“空”字,解釋為空,“無素齋”就是“不愁無食”的意思。”他是紳士,不是素食主義者!”也就是說,“那些老爺爺,不愁沒飯吃!”“話下,自然是說伐木工愁衣愁食。總之,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把古人寫的詩翻譯成和當代人今天寫的詩壹樣通俗易懂的詩,這就需要學壹學校勘和訓詁。校勘主要是為了解決燕文的錯別字問題。我在大學的時候,曾經跟徐偉奇先生學過。有壹次,先生對我說:“聽許先生說妳和他的學校進行了壹次調查,我很高興。校勘,過去人們只校勘經史,後來有人校勘書籍。至於藏書部,也不容易,因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決文字不通的問題,而不能解決。有壹種做校勘的人,說擇善而從,是最不能接受的。”當然,劉老師的觀點可能有點偏頗,但什麽是“擇善”?隨便改個詞就行了。對於校勘來說是不夠的。關於訓詁學,清代壹位學者說:“宋儒不懂訓詁學,朱略知壹二。”要求很高。大學的時候聽了羅昌培先生的訓詁,但是沒學好。我還是個門外漢。聞壹多先生壹開始就教我們讀書,讀古詩,讀白話文,不要讀筆記。也就是說,要用校勘、訓詁的知識,直接讀白話文,不要靠註釋。矮子們看著賽場,和別人壹起歡笑。當然,註釋是壹個初學者的敲門磚,但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權威。以上只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克服語言和文字困難的第壹步。但是過了這壹關,還是有很多問題。比如這部作品的作者是誰?他這輩子做了什麽?他的作品反映了時代的面貌嗎?當時人們喜歡他的作品嗎?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和故事線是否真實?他出生的時候和我們不壹樣,為什麽他的作品今天還能給我們壹種審美享受?以此類推,只要妳願意思考,妳的問題越多,妳的理解就會越深。讀書不能只靠眼睛看,要用大腦思考。學而不思則罔,不能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不能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不能豐富和高尚精神生活。因此,在突破語言障礙之後,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應該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用馬列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來分析、批判和評價所閱讀的作品。因為我們讀的是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大部分都是在階級社會產生的。魯迅說:“文學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裏,作家雖然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越了階級,但卻不自覺地被自己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那些創作不僅僅是其他階層的文化。”魯迅在這裏只簡單講壹下文學創作和階級的關系。其實文學作品的階級分析是很復雜的。有壹種懷疑文學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的風。他們以山水詩為例,極力否定文學的階級性。並提出人有* * *,即人性。人,壹個是為了生存,壹個是為了生活。雖然每個階層的生活不壹樣,但是求生存是壹樣的。所謂“情色”,愛情和死亡是文學中永恒而普遍的主題。沒有什麽新意,只是梁實秋等人的老調重彈。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不會認為壹個人的吃飯睡覺,壹舉壹動,壹開口,每句話都充滿了階級。但是在階級社會,人是有階級性的。作者總是對他所描寫的生活現象表現出肯定或否定、喜愛或憎恨的態度,也就是說,他表現出作者的傾向,體現了作品的階級性。階級性總是由作者對作品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的態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揭示出來。所以,在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壹定要註意作家贊美什麽,譴責什麽。切不可趕“人性論”的時髦,以超階級的眼光看待文學遺產,那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價值。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要把文學現象看作是壹定歷史條件下客觀存在的產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與其他事物的互聯中。這樣,我們就必須註意文學與政治經濟、哲學與宗教、科學與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不了解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理解杜甫詩歌的深刻性。“朱門酒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是現實生活。如果妳想讀《看公孫大娘弟子劍舞》,妳無法了解當時藝術界的情況,只能停留在了解的階段。同樣,如果不熟悉中唐的歷史和社會,也無法透徹理解韓愈的《原道與師說》。魯迅在給徐懋庸的壹封信中說:“文學和社會的關系始於它對社會的敏感描寫。如果強大了,就會影響社會,帶來改變。這就好比麻油原來是用芝麻做的,泡在芝麻裏,更油。”文學作品不僅客觀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示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的不滿,就會揭竿而起,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文學作品就成了“指引民族精神未來的明燈。”過去,壹些農民起義的領導者讀《三國演義》,從中學習到許多戰勝敵人的鬥爭策略。《水滸傳》被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禁止閱讀,認為這部小說是“教盜”,怕人們看了以後起來反對。《西廂記》也被他們視為“淫穢”之書,怕人們看了之後爭取“有情人終成眷屬”,從而破壞了他們所倡導的道德準則。我們中國人在學習的時候總是提倡學以致用。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要從中吸取壹些有益的東西,做壹些對人民有益的事情。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學習古代文學也要讓妳成為壹個有理想、有道德、高尚、純潔的人。當然,很多古代文學作品都是糟粕,需要批判。對於古代作家,我們常說有時代限制,有階級限制。由於古代作家大多出身於地主階級,即使思想政治上有進步,也只是為了保證所屬階級社會的生存而想消滅社會弊病。他同情農民的貧困,不贊成農民造反。元末有壹批人寫詩,同情民生疾苦,但壹提到農民起義就破口大罵。《水滸傳》作者或編者在同情人民反抗貪官惡霸壓迫的同時,贊揚了封建政權鎮壓農民起義,贊揚了壹批為幫助封建統治者而“改革”的人。這就凸顯了這些作者的階級局限性。雖然古今不同,“情懷”情有可原,但對當今社會造成惡劣影響的地方還是要批判的。批評並不意味著完全否定壹個作家或作品。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第二部分:1。學好中國古代文學,首先要過古文閱讀關,也就是會讀文言文。如果我們不懂文言文,或者說理解不確切,那麽我們對作品的分析和評論就像海灘上的建築,很容易倒塌。要理解文言文,主要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壹些好的作品反復閱讀。只有多讀書,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豐富的詞匯和語法規則。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看壹些介紹古代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現在有很多喜歡古代文學的青年同誌,往往是從他們對唐詩宋詞的熱愛開始的。唐詩宋詞中很多優秀的篇章,確實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應該去讀去研究。但是,要培養古文的閱讀能力,就必須多讀散文;因為散文的語法結構比詩歌更正式,也沒有詩歌那麽多的倒裝和省略。從打基礎的角度來說,還是多讀散文比較好。讀散文可以讀壹些相對簡單的作品,比如《唐宋傳奇》、《聊齋誌異》,然後可以讀古文、《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書籍。古文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基本解決了。培養古代漢語的閱讀能力,就像學外語壹樣,必須下功夫,花幾年時間讀,多讀書。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先生,年輕的時候讀了很多古籍,所以基礎很好。現在的年輕同誌,由於條件不同,壹般讀的古籍少,甚至更少,所以根子淺。如果妳以後打算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壹定要下定決心,安排好時間,集中精力多讀壹些作品和相關的文獻資料,把中國古代文學讀好。第二,註意幾個關系。在學習和研究古代文獻時,需要註意處理好幾個關系。壹是點與面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範圍很廣,可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對於這個大範圍,我們可以找壹兩本《中國文學史》和《歷代文選》,大致了解各個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這是古典文學的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比如初唐詩歌,盛唐詩歌等等都是部分刪減的。至於李白,杜甫,王維等。,這是壹個要點。要深入理解壹些重要作家的作品,就必須把他們放在他那個時代的文學環境中,放在文學史的發展中去考察。所以不能孤立地研究單個點,壹定要點面結合。二是左右關系。所謂左右關系,是指壹個作家的同時代人與他關系密切。他們在創作中往往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應該放在壹起研究。以白居易為例,他與元稹、張繼、劉禹錫等詩人有著深厚的友誼,並具有壹定的創作傾向。所以要研究創作關系密切,往往形成壹個流派的作家。我們應該研究壹個作家和他所屬的流派。所謂語境,是指壹個作家對上壹代文學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影響。相比較而言,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壹個作家的壹個重要標準就是看他比過去的作家提供了哪些新的東西。如果不了解歷代作家,就無法做出這方面的判斷。在研究李白詩歌之前,我曾經研究過漢魏六朝文學,認真閱讀過《昭明詩選》、《樂府詩選》。從而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和發展漢魏六朝文人詩和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有了清晰的認識。三是說明文和精讀的關系。在閱讀古代著作和相關文獻時,壹定要區分泛讀和精讀,不能同等用力。重要的書要認真反復看,壹般可以采取瀏覽的方法。我們在研究時必須關註這些重點書籍。我在學習樂府詩的時候,仔細閱讀樂府詩,對樂府詩的分類、體系、源流都有了清晰的認識,仿佛把握了提綱,很多問題都很容易識別和掌握。許多樂府詩的序跋和解說資料豐富,引語豐富。我多次閱讀,並根據他們提供的線索查閱相關資料,對樂府詩的理解也逐漸加深。世博會也很重要。很多與研究點相關的表面知識都必須要了解。瀏覽要寬壹些,但是可以讀的更快更粗糙。當中國出現與研究對象密切相關的問題時,他應該仔細推敲。三、拓展文化知識領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閱讀範圍更廣。第壹,多讀歷史書。中國壹直以來都有著非常密切的文史關系。文學作品產生於壹定的歷史環境,其內容反映了各種歷史和社會現象;要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杜甫、白居易、陸遊、辛棄疾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都與當時的國家大事息息相關,閱讀時熟悉歷史尤為必要。我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第壹次讀《昭明文選》,比較難懂。畢業後,我系統地閱讀了《漢書》、《後漢書》、《晉書》、《南朝史》,對漢魏六朝的歷史有了更具體的了解。當我再次閱讀《昭明文選》時,我在理解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要系統閱讀幾本史書,對壹個時期的歷史現象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妳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其歷史背景的具體印象。多讀歷史,尤其是《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僅可以豐富歷史知識,還有助於培養古代漢語的閱讀能力。《史記》、《漢書》不僅寫得好,而且語言規範,有助於我們掌握古代漢語的規律。它們還包含了大量的典故,經常被後人使用。熟悉這些典故也是掃除閱讀古文障礙的重要條件。第四,找好向導,掌握武器。中國的古籍數量非常豐富。面對這本浩如煙海的古書,我們必須讀壹些目錄書,就像找壹本指南找到我們需要閱讀的信息壹樣。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誌》和《隋書經籍誌》是根本,必須精讀。現代人編的壹類閱讀指導讀物,如《精要經典解題及其閱讀方法》(梁啟超)、《經典概論》(周予同)、《經典解題》(呂思勉)、《中國古代史記舉例》(張舜徽),都是好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學習原著。另外,可以找壹兩本今人寫的參考書,作為指導。我們在分析和評價古代作家的作品時,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我們要認真閱讀壹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作品,特別是關於唯物史觀和文藝理論的作品。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唯物史觀的書信,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十八個霧月》,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書信》,為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範例,應當認真加以研究。毛澤東同誌在《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對待古代文化和文學藝術的方針和態度,也是很重要的,應該很好地理解。總的來說,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要找材料,要了解材料,要分析批評材料。了解目錄學,熟悉古代文獻的類別和源流,是順利查找資料的前提。多讀古文,多讀古代史等相關文獻,主要是了解這些材料,把研究對象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思想武器,就是要正確分析和評價古代文學。
  • 上一篇:如何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 下一篇:石膏基質怎麽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