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教育並沒有因為素質教育的口號而發生很大的改變,而是主要以分數為標準來評價學生的素質,以智力培養為主。雖然學校總是教育孩子要有壹些基本的美德,但是如果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強大支撐,中國的道德教育只會是無根之水,陷入枯燥說教的陷阱。從長遠來看,壹個民族壹旦失去了固有的精神,就會失去維系其完整統壹的生命線,最終危及其生存。?
關鍵詞:傳統文化;初中德育;學歷?
壹、初中生德育現狀及問題?
(壹)青少年道德精神的現狀?
根據國家統計,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青少年犯罪在同齡人口中的比例翻了壹番。據中國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會2005年統計,未成年人犯罪總數占我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近年來,類似這樣的青少年犯罪層出不窮,令人觸目驚心。當代壹些青少年道德觀念和規範模糊,自私自利,對父母老師不敬,滿口汙言穢語,模仿電視電影中黑社會人物的殺人、打架行為,以暴制暴,有的甚至偷盜、搶劫、殺人、吸毒。?
(二)改革開放對青年思想的影響?
改革開放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也使我們的經濟與世界接軌。由於年齡小,自我判斷和自制力差,青少年在眼花繚亂的世界品牌和各種外來文化和思想面前,更容易迷失方向,忘記自己真正的需求。目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年輕人集體貧血。他們幾乎不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麽。也許他們能清楚地說出壹個外國明星的生日、身高、體重、愛好甚至最新消息,卻不知道孔孟是誰。?
(三)應試教育忽視青少年道德教育?
目前,中國的教育體制仍然強調應試教育。只要高考制度不變,教育的現狀就很難改變。大部分教育部門還是以成績論人,過分強調智力,忽視品德。招生的時候只看成績,不考慮其他方面。在學校裏,思想品德課普遍被忽視。大部分老師都是照本宣科的教,就算帶孩子去讀,也完了。學生覺得上課沒意思,更喜歡在課堂上安安靜靜地做語言、算作業,根本達不到教育孩子思想的目的。?
二、初中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這也為我們的德育管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無論是代代相傳的故事,發人深省的歷史,與眾不同的歌曲和繪畫,還是優秀的精神,都是中國幾千年來幾代人勞動成果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中國兒童德育教材的最佳來源,其教育意義無與倫比。我們的鄰國,如日本、韓國、新加坡,都重視傳統文化在道德教育中的滲透,其主要組成部分就是中國的儒家文化。這些國家在經濟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其公民的創造力得到普遍認可,社會穩定是所有國家的典範。究其原因,儒家文化的啟發、和諧、誠信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充分證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建設現代國家、塑造人民自強不息精神和高尚情操方面的作用。為了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壹代新人,從初中開始就把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德育中,這是其現實意義的體現。?
三、初中德育管理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景?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推進,初中德育出現了壹些新情況,德育工作者也遇到了壹些新問題。教授傳統文化的老方法有瓶頸。因此,有必要對新形勢下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德育中做出壹些前瞻性的構想。?
(壹)對於城市發展,把握時代脈搏?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德育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應該具有時代特征,反映時代要求。中國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教育正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教育的現代化是壹個漸進的過程,必然與傳統文化相聯系。另外,中國教育的現代化不是教育的西化,而是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積累和發展的結果。因此,教育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既矛盾又統壹。實現自然之美、社會正義和城鄉壹體化,從物質上講,就是鼓勵大家過簡單、節儉、環保的低碳生活,實現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從精神上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要更加和諧寬容,這樣未來的成都才能成為壹個具有中國傳統美德的大同世界,比如助人為樂,尊老愛幼,誠實守信。這壹切不僅取決於我們,也取決於下壹代。因此,從現在開始,中國傳統文化應該滲透到學校德育中,這應該符合現代花園城市的概念。?
二、家校立體協同促進文化滲透?
就德育主體而言,除了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也不可小覷。從問卷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年齡越小,家庭教育的影響越大;學生年齡越大,受社會影響越大。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道德教育,僅靠學校教師的單方面努力是遠遠不夠的。未來,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家庭乃至社會的力量,形成三方力量,營造和諧包容的家庭和社會氛圍,讓學生身邊的環境始終積極健康。這樣,通過三維空間對孩子進行引導和熏陶,壹定會是未來德育發展的主要方向。?
三、承載網絡平臺弘揚傳統文化?
從學生的知識來源來看,當今社會是壹個信息技術的時代,孩子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從網絡上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學校德育管理將不僅僅局限於教師從事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學校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通過廣闊的網絡自主收集自己喜歡的傳統文化知識,在計算機交流平臺上與同學甚至他人壹起研究討論問題。值得註意的是,如何在信息平臺中科學有效地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絡學習有益的傳統文化將是我們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