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虎變”是《易·革卦》的九五爻辭,其辭曰:“大人虎變,未占有孚。”其《象傳》釋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是《易·革卦》的上六爻辭,其辭曰:“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征兇,居貞吉。”其《象傳》釋曰:“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要想全面、正確地理解這兩句爻辭,我們首先應該看看《革卦》是怎樣壹個卦。
《革卦》是講革命的卦。所謂“革命”,就是指天命有革。《革卦·象辭》曰:“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澤中有火”是天象,水火相息,不是火滅就是澤涸,兩者必有壹亡,矛盾不可調和,故天道必革。“治歷明時”,就是改朝換代。 古人認為帝王承天命而君天下,帝位相承和天體運行相次序,每個帝王皆各有歷數。《論語·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歷數在誰,則由誰承帝位,帝王易姓,謂改歷。天改命,則帝改歷。
治歷明時指重新計算歷數、時間,開始新的統治。《革卦·彖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這就更明確地指出,《革卦》就是天改命、帝改歷的革命之卦。
從卦象上講,《革卦》是由《大壯卦》變化而來的。《革卦》六二原為《大壯卦》六五,《大壯卦》六五本是君王,但柔居剛位而不當,不堪稱“九五至尊”。卦變為《革卦》後,《大壯卦》六五之君被趕下臺,最終回到內卦中位,回家“賣紅薯”去了。趕他下臺的就是《革卦》九五,《革卦》九五“治歷明時”,完成了改朝換代,開始了新的統治。而《革卦》上六原為《大壯卦》上六,身居高位,本是舊王朝的元老重臣,現在改朝換代了,何去何從,自有演變。
“大人虎變”是《革卦》的九五爻辭,意思說白了就是奪取了王權,登上了王位。 “虎”在《易經》中就是君王的象征。虎是獨居動物,有自己的領地。古代君王喜歡稱孤道寡,或稱“余壹人”,就是強調自己獨壹無二的地位,所謂“壹山不容二虎,壹國不容二主”。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壹則說明虎威猛、可怕,二則主要是說虎不允許別人有挑戰自己的實力和機會,壹旦虎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和挑戰,就會不顧壹切加以排除。虎是獸中之王,古代是以虎喻王,而不是以龍喻王,在《周易》中,龍只是供人驅乘的坐騎,這壹點必須明確。《乾卦》中有“時乘六龍以禦天”之語,王是唯壹的,不可能同時有六個,更不可能被人驅乘。後代對《周易》的理解逐漸膚淺,自以為是並以訛傳訛,不知何時把龍作為帝王的象征,連君王都誤導了。
“君子豹變,小人革面”是《革卦》的上六爻辭,意思是改朝換代後,身居高位的舊臣遺老的兩種選擇和表現,也就是說上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象。壹是豹變的君子,二是革面的小人。小人革面是表示順從、臣服;君子豹變是表示避讓。虎與豹都是大型貓科食肉動物,都有自己的領地,屬於食物鏈的同壹等級,故虎與豹的關系,不屬於上下臣服關系。虎壹般不以豹為捕獵對象,但虎豹相遇時,豹壹般采取避讓態度,不敢與虎爭雄,不過也不會臣服於虎。虎體型更大,力量更強,但豹更敏捷,且善攀樹,豹獲得獵物後,壹般都要把獵物拖到樹上。善於攀高實際上是避讓性質的本領。革命之後,上六若為君子,就會對新的帝王采取避讓而不臣服的態度,以相安無事為原則;上六若為小人,則會主動笑臉相迎,表示順從臣服。“革面”就是易容,由對舊君陪笑臉改為對新君陪笑臉。
從卦象上講,《革卦》九五和上六兩爻,壹個是陽爻,壹個是陰爻。陰爻象點狀斑紋,陽爻象條狀斑紋。《革卦》九五位居中位,中五行屬土,其色為黃;又五位為王位,其色黃而有條狀斑紋,位居獸中之王者,非虎其誰?故曰“大人虎變”。這只虎主要是從其斑紋上看出來的,故《象傳》釋曰:“大人虎變,其文炳也”。
《革卦》上六為陰爻,其紋為斷續的點狀,又上六居極高之位,說明上六在食物鏈中居頂層地位且善攀高。上六居食物鏈頂層地位,有點狀斑紋,且善攀高者,豹之象也,故曰“豹變”。又《革卦》 上六是兌體主爻,“兌為說”,“說”通“悅”,喜悅就會面露笑容,故上六有面露笑容之象。《革卦》是由《大壯卦》變化而來,上六在《大壯卦》中居震體,卦變為《革卦》後震體變為兌體。震為雷,令人怖,《震卦·象辭》曰:“震,君子以恐懼修省。”卦變前後,上六先恐懼而後笑,面容易色,故曰“革面”。上六陰柔,《易》以柔為小,故取象為“小人”,故曰“小人革面”。《革卦》上六與九五比鄰,上六的笑臉是露給九五看的,表示順從於九五。九五為君,故爻象傳釋曰:“小人革面,順以從君也”。
武王革命勝利後,豹變避讓者如箕子;革面歸服者如微子;而征而反叛者如武庚祿父。 商王朝覆滅後,箕子拒絕了周武王的重用,遺《洪範九疇》後避走朝鮮,後在朝鮮建立了箕子王朝。稱為“箕子朝鮮”,並得到周王的認可和尊重,並不把箕子朝鮮當臣屬看待。
早在滅商之前,箕子就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尚書·微子》) 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持祭器造於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釋微子,復其位如故。後微子又被封於商代宗邑,建立宋國,稱為宋公,使他保持商人的宗祀。 武王克殷班師時,封商紂之子武庚於殷,統率殷的遺民。後武庚拉攏不滿周公的管叔,蔡叔等又起兵反周,局勢壹度變得很嚴重。但周代商而王天下,已是大勢所定,周公親領大軍東征,首先集中兵力誅滅了武庚,又殺死管叔,流放蔡叔,消除了叛亂的中心勢力。再經三年苦戰,相繼平定了東方諸國,徹底完成了滅商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