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黛安舞蹈起源於何時?

黛安舞蹈起源於何時?

摘要:黛安舞是流傳於內蒙古通遼市壹帶的原生態舞蹈,被譽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黛安舞起源於庫倫旗,據考證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的庫倫制是“政教合壹”,寺廟僧侶眾多。清中葉,全國各地大量移民湧入草原,不同部落和地區的文化習俗交融,創造了庫倫蒙古文化,誕生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黛安舞。讓我們仔細看看黛安舞蹈的歷史淵源吧!黛安舞是流傳於內蒙古通遼市的原生態舞蹈,被譽為蒙古族舞蹈的活化石。黛安舞起源於庫倫旗,據考證形成於明末清初。當時的庫倫制是“政教合壹”,寺廟僧侶眾多。清中葉,全國各地大量移民湧入草原,不同部落和地區的文化習俗交融,創造了庫倫蒙古文化,誕生了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黛安舞。黛安舞通常在節日或閑暇時舉行。壹人領唱眾人答,數百男女老少載歌載舞。黛安舞蹈自娛性強,民族特色鮮明,生活氣息濃郁。

壹、歷史淵源

關於黛安舞的起源有三十多種說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壹種認為黛安最初是壹種用於治療女性相思之苦的宗教舞蹈,它還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除災難和疾病的含義。當時流行於庫倫等地的黛安有12種,如“阿達·黛安”、“烏日嘎·黛安”等。關於“黛安”的來歷、出生地和形成年代,缺乏史料可考。《蒙古秘史》中描述,鐵木真和紮木哈通過互贈拐杖、交換腰帶的方式組成了“安達”,稱他們成為“安達”後,下屬立即“圍著毛茸茸的樹木起舞”,“走出了沒肘的小路和沒膝的塵土”。關於黛安的起源,壹些學者也從民間傳說中探索。在遼闊的科爾沁草原上,特別是在素有“黛安故裏”之稱的哲裏木盟庫倫旗,確實流傳著大量關於黛安的民間傳說,為研究黛安的起源提供了大量珍貴的資料。

據說很久以前,在東北有壹個非常“古老”的地方,這個地方的國王是河莉秀·達汗。哈裏·蘇晗有壹個美麗的王後,名叫漢格哈拉。杭原皇後還有三位公主。老大叫紮蘭杜吉,老二叫烏森赫洛爾,最小的叫額爾熱西拉。這三位公主都不同凡響。他們是可怕的白鴿!這三只鴿子公主都神奇無邊,經常展開翅膀環遊世界。當它們在天空中漫遊時,它們的影子在地上掠過。壹旦他們的影子照在地上的女孩和媳婦身上,壹種可怕的疾病就在女孩和媳婦身上爆發了,沒有人能說出這種疾病的名字。藥治不好,喇嘛治不好,病人只能在痛苦中煎熬。恐怖的陰影無時無刻不在驚嚇著人們。大姑娘和小媳婦整天待在室內,生怕自己是佛家三大天王釋迦牟尼的祖先。為了拯救這種人間苦難,他成為了巴布倫的主人,並告訴了聰明的歌手嘎達蘇和費?這種病的治療方法是由“伯”蘇教授悔:“伯”蘇海來主持治療。方法是讓病人坐在鼓和鈸旁邊,“博”蘇海和歌手嘎達蘇圍著病人唱歌。再有就是唱《黛安》的古程序,所以有些唱《黛安》的人被稱為“唱鴿”,翻唱由此而來。

關於黛安舞還有很多傳說。另壹個廣為流傳的傳說是這樣的:相傳很久以前,科爾沁草原上有父女相依為命,姑娘突然得了壹種怪病,失去了理智,行為異常。幾次治療都不見好轉,老爸爸只好用牛車拉著女兒回老家治病。途中車軸斷了,女兒病情加重,生命垂危。老爸爸急得圍著車跑,不哭反唱。這首歌吸引了附近的人,當他們看到這壹幕時,他們都淚流滿面。他們都在老爸爸身後搖著胳膊跺著腳,走來走去哀嘆。沒想到,女孩悄悄從牛車上下來,跟著人群使勁地跳舞。她還沒準備好要走,就已經汗流浹背了,身體也和往常壹樣好。消息不脛而走。今後,人們將沿用這種歌舞方式來治療患有類似疾病的年輕女性,命名為“黛安”。也用於求雨、祭敖包、那達慕大會等群眾集會中。,並廣為流傳,逐漸發展成為自由表達思想感情生活的群舞。

蒙古族的黛安舞是世界舞蹈界文明的群眾廣場舞。像藏族的紫萱,達斡爾族的柏寒,流傳了幾千年,堪稱蒙古族的第壹舞。碧波蕩漾的遼闊草原,哺育了中國北方的蒙古族遊牧民族。蒼茫的大自然鑄就了這個偉大民族的豪邁、寬厚、粗獷、豪放、活潑、開朗、善歌善舞。牧民熱愛草原,更熱愛生活。他們騎著馬在草原上馳騁。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和社會實踐創造了許多感人的草原文化。其中,黛安舞是最著名、最典型的歌舞經典之壹,但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起源和淵源呢?黛安的真正產地是內蒙古東部科爾沁草原(原哲裏木盟)的庫倫旗。根據科爾沁老人幾十代人的傳說和歷史記載,黛安是壹種早在1000年前就在科爾沁草原流行的疾病。這是年輕女性容易患的壹種怪病。主要癥狀是消瘦,食欲不振,有時笑有時哭,很難控制,就像發瘋壹樣。

二,黛安舞蹈的特點

根據習俗,在早期的黛安舞蹈表演場地中,中間豎立著壹個斷軸輪或木桿(意為辟邪之物)。參與者圍成壹個圈,右手拿著壹條絲巾或拉起壹件蒙古袍的下擺,邊唱邊和領唱(領舞)壹起跳舞。旋律悠揚,韻味醇厚,善於表達情感。歌詞內容豐富,生動活潑,充滿即興。

1.動作特征

舞蹈動作主要有:原地踩絲或輕移至側邊;身體前傾,拋完絲站起來,然後“小踢腿”往前走;轉圈跑,甩絲;連續做壹個“吸腿跳”步,兩邊拋絲。

傳統的黛安舞蹈沒有器樂伴奏,舞者隨歌起舞。歌曲節奏鮮明,舞蹈動作簡單。傳統上,在黛安,“波”主持儀式,歌手和擅長黛安舞的男子,隨後是病人和周圍的人。高潮時,他們用“啊哈-嗬”、“何姬野”、“本不來”等詞語吶喊助威,逐漸從唱歌發展到跳舞,以表達下班後的歡快心情。後來,更多的人參與了黛安的演唱,歌詞和曲調也更加豐富。當出現熱鬧的二重唱和比賽氣氛時,有的舞者破了鞋底,撕破了袍子,甚至小喇嘛也偷偷脫下了自己的教服參與演唱。黛安舞的壹個突出特點是手部動作。每年秋收時節,人們可以從黃昏跳到黎明。連續七天,甚至二十壹天,最長的是四十九天。跳舞者的數量各不相同,從至少十幾個到數百個不等。跳黛安舞的場地寬敞平坦,翻三尺土,鋪上馬糞或草,再鋪上濕土,彈性好。田中央埋著壹個空碗,上面架著壹根軸。車軸的頂部用布緊緊地蓋著。傳統的黛安舞常常伴有歌曲,而歌唱是黛安舞的主要特點。黛安舞的動作、放松、節奏融為壹體,使人充滿活力,在跳到高潮時產生華麗的姿態。因此,它有復活的魅力。“踩”、“跺腳”、“扔毛巾”和自定義包圍是黛安舞常用的基本舞步。在黛安舞蹈的發展過程中,蒙古族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來堡和祝賀。舞蹈與歌曲、舞蹈與說唱有機結合為壹體,逐漸形成數十首曲目。

2.音樂特征

隨著黛安舞的登上舞臺,其影響力逐漸擴大,但原生態的黛安卻面臨著巨大的危機。隨著艾爾敦巴拉等壹代老藝術家的去世,壹些原創歌詞和經典舞蹈逐漸失傳。它的原始魅力和原生態文化陷入危機。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區,能跳舞和平相處的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吾日嘎和平相處”、“祈雨和平相處”等傳統儀式、舞蹈節目和歌詞幾乎失傳,留下的都是片段。很多年輕人甚至認為黛安是老年健身操。由此可見,當時黛安舞蹈的場面、參與人數和人們的投入程度絕不遜於現在的街舞。

2010以來,隨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全面啟動,肅北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日益廣泛和深入。作為民族文化品牌,蒙古族黛安舞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工作也在有序進行。2007年,肅北縣成功舉辦了首屆“電杯”黛安舞蹈大賽,壹度淡出人們視線的黛安舞再次引起轟動,成為街談巷議的話題。2008年,隨著群眾健身運動和廣場舞在肅北縣的普及,蒙古族黛安舞成為包括蒙古族和漢族在內的各族群眾健身活動的首選,受到青睞。

內蒙古更多相關文化:內蒙古傳統習俗文化知識大全> & gt& gt

  • 上一篇:孫劍雲的武術成就
  • 下一篇:客家人有哪些民族節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