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是壹種文化載體。各民族不同的服飾反映了各自的審美情趣、思想追求和文化積澱。屯堡人的衣服以藍色和藍色為主,這不能不被視為他們對來自長江的祖先的依戀的敘述。
屯堡男裝以短排扣長袖為主。雙排扣上衣由此扣住,俗稱“三口袋”,因右上胸有壹個口袋和兩個下擺而得名。雙排扣上衣壹般用綠藍白布,釘5、7個扣子。穿長衫時,戴阿寶青布手帕或羊毛手帕,腰間系壹條綠布帶。這條褲子的腰和腿很寬。如果把兩條腿和腰綁在壹起,可以裝100多斤糧食,又涼快又實用。
夏天穿涼鞋或布鞋和短衣服;冬天,我穿長袍和皮底鞋。這種長釘鞋類似於作戰靴,俗稱“戰靴”。這種“戰鞋”既有保暖的功能,又有防滑的功能,所以在冬季陰雨連綿的貴州山區是不可或缺的實用之物。穿上這些靴子,屯堡人看起來威武而充滿活力。就像壹首民謠唱的那樣:“腳上要穿皮鞋,走路要像風。”走南闖北強,妖怪也避之不及。"
屯堡人出門辦事,總喜歡帶著麥稭編織的草帽。這頂草帽是用白色麥稭做成的,由壹個女人壹根壹根接起來,編成壹條長辮子,用針線壹根壹根縫起來。精致的草帽是女性心靈手巧的展示,也是深愛的寄托。所以草帽不僅是防雨防曬的用具,也是愛的信物。難怪男人唱民謠的時候會唱出這樣的心聲:“戴著草帽趕秀,就像喝了蜂糖。”
屯堡長老戴氈帽或包青布頭手帕,穿長衫,不系腰帶,穿布鞋,拿長竹竿點煙。有的小肚子上掛著牛皮縫制的“裹肚”幣。氈帽和江南水鄉男人戴的氈帽壹樣,壹般都是羊毛或者羊絨制品。老人們壹旦戴上氈帽,壹輩子都不會洗壹次,壹年四季都戴在頭上。所以,這頂氈帽總是油光鋥亮,好像畫過壹樣。
精致的煙桿是老人們的寵物。拿著長長的煙桿走在街上是祝福的表示。長約1.2m的煙桿由竹節密集的竹子制成,竹節越多越密越好。用麻線或銅絲編網將竹根包成管,用桐油勤擦煙桿,使長煙桿黑紅發亮,尖端常引人註目。煙桿上應掛古錢幣或用金屬鏈裝飾的雕花胡桃木制品等裝飾物,既有裝飾作用,又便於將煙桿掛在屋內墻上或手扶行走。好的煙桿是獨壹無二的工藝品。當妳目睹屯堡老人嘴裏叼著煙棒流著口水,對抽煙如癡如醉的神態,聽他們在壹股青煙中講述著祖先“北遷南遷”的往事,妳心裏真的有壹種特別的滋味。
屯堡人的服飾特點主要表現在女裝和打扮上。屯堡婦女壹直保持著明朝的遺風,如長袖、長袍、尖頭鞋等,並在許多史籍中作了如實的描述。
《安順府記民風》註:“屯軍堡全被洪武移北。女子用銀繩紮發,分三股,有壹個大環,都是鳳陽漢服。”
《安平縣誌·民俗》記載:“女子穿青衣飲紅茶,戴假角,釵以銀或銅紮之,繞髻,故稱假角,稱鳳頭。如果壹個女人未婚,她會在頭上系壹條紅帶。如果是已婚,換成白帶。男人擅長貿易,女人不纏足,所有的活都是女人幹的。”
《平壩縣誌·民生誌》記載:“女子發披鳳陽妝。”“就是把蓄發盤做成腦後的發髻,用角蛋白、銀等發簪。”
縱觀當今屯堡村的女性服飾,雖然年輕女孩為了追求時尚,已經失去了獨特的古風布風格,但壹旦結婚,周圍的環境又讓她們回歸到傳統的服飾風格。穿著或藍或藍或紫或粉或綠或白的衣服,是壹種“絲頭帶”,掛著長長的絲絳,袖口和衣襟上鑲嵌著美麗的花邊。長發紮成馬尾辮編織的發網,銀玉簪,腕上銀鐲,耳上掛銀玉耳環,腳上尖平繡花布鞋,額上白布腰帶。如今,服裝上加了壹條方形頭巾和壹條緞帶黑腰。
漢族是壹個善於吸收他人長處的民族。隨著時代的變遷,它是在唐朝原有的服飾上,由“胡夫”、“付曼”等其他民族的服飾演變而來的。而屯堡婦女只是不改祖制,穿寬袍大袖。在過去的歲月裏,屯堡婦女也表現出壹種擺脫習俗和傳統的自由。當封建禮教的陰霾籠罩神州大地,女性以“三寸金蓮”作為對美的變態追求,“裹腳”讓很多女性痛苦流淚。而屯堡人則反風俗習慣。他們不以小腳三寸為美,任其自然,自得其樂。雖然被認為是反時尚的,被鄙視為“大腳怪”,但在戰亂不斷、男人上戰場的特殊背景下,卻為他們從事復雜的家務和農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說起“大腳怪”,屯堡人中間還有壹個有趣的傳說。明朝洪武時期,國事已定,天下太平。某年元宵節,帝都放上燈籠,熱鬧非凡。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馬皇後被人們歡樂的氣氛所吸引,帶著幾名宮女和太監悄悄離開皇宮去觀看燈籠。壹路上燈火輝煌,天氣五彩繽紛。我看到壹位皇後欣喜若狂,不經意間忘乎所以,露出了壹雙大腳。我驚呼,惹得遊客圍觀。馬皇後尷尬、失望地回到宮裏向朱元璋發脾氣。朱元璋笑而不語。後來,他讓人給馬皇後做了壹雙粽子似的鞋子。馬皇後穿上後,長裙籠住了她的大腳,卻露出了壹雙上翹的尖角。從此,皇後穿的“尖頭繡花鞋”就被屯堡人壹代壹代地模仿。雖然這個傳說有點牽強,但想到屯堡婦女不忘祖規的頭飾,就能看出屯堡人對故土的深深眷戀。
生產尖頭繡花鞋是屯堡婦女的壹件大事。從十幾歲開始,我就要在媽媽的指導下學習刺繡,結婚時能繡幾十雙鞋。所用圖案多為常見的農作物花卉和傳統圖案,如荷花、瓜花、牡丹、石榴、紅梅、蝴蝶、魚、喜鵲、鳳凰等。圖案多為象征吉祥幸福的“雙鳳爭鳴”、“喜鵲攀枝”、“雙梅盛開”、“富貴牡丹”。這些圖案不僅反映了他們的審美情趣,也傳達了他們的思想追求。如: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蝴蝶、魚,象征吉祥的喜鵲、鳳凰,象征富貴的牡丹等等。按照這些圖案繡出來的鞋子,要用十幾根彩色絲線,講究色彩搭配和圖案的和諧,給人美感。農活不太忙的六月,屯堡姑娘們就邀上三五個團,在走馬角上“坐六月”刺繡。雖然天氣炎熱,但他們寄托了美好的願望,就像壹首民謠說的“六月雖是艷陽天,繡樓是好春。繡壹只喜鵲飛出去。我什麽時候才能見到我的郎?”
屯堡姑娘不僅繡鞋子,還繡帽子花、枕頭套花、背扇花等服飾圖案。這些服裝圖案大多是花鳥魚蟲等自然生物,他們將這些生物繡得惟妙惟肖,同時又別有壹番情趣。女孩壹生繡了100多朵花。婚禮當天,他們集中在新郎家,在村民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大量質量好的繡花產品自然會受到大家的稱贊。那是對姑娘們最好的評價。因為這些刺繡品傾註了姑娘們的心血,寄托了她們對美好的向往。就像他們心中的那首歌:“熬夜繡枕頭,繡壹幅鴛鴦戲水圖。”有壹天,枕著枕頭睡覺就像躺在雲裏。"
每次去廟會,走親訪友,屯堡婦女都會認真打扮壹番,無數的長袍、大袖、繡花鞋匯聚壹堂,可以說是壹場別開生面的時裝模特表演,壹場無聲的刺繡比賽。精美的做工,多彩生動的刺繡品,讓人贊嘆屯堡婦女的心靈手巧。這時,人們仿佛看到壹幅明代的民俗風情畫在屯堡村飄揚。
年長的屯堡婦女被稱為“太婆”,衣著比較樸素,多以青色為主。它的頭飾比較簡單,頭發在腦後紮成壹個發髻,用馬尾辮編織的發網覆蓋,插上壹個簡單的發卡,再用壹塊綠色的紗手帕或綠色的布包好。大袖長衣的首領,繡著簡單的花邊,系著綠色的布帶和腰布,穿著尖頭繡花鞋。冬天小腿用綁腿包裹禦寒。這些老奶奶出門趕廟會、走親戚時,肩上掛壹個黃布挎包,腰帶上系壹條折成正方形的毛巾,撐壹把紅油紙傘,三三兩兩地相邀。當我們聚在壹起時,我們喜歡念佛或聊天。他們低聲吟唱佛經,唱出了人生的艱辛和感悟:“人生如山上草,春綠已久秋;掛露如玉,冬不見草。佛也,南無觸托米!"
帽子是孩子的主要標誌。從出生到青年,男孩子都要戴小帽子、大帽子、緞子帽子等帽子。用布縫制的花帽、兜帽為虎頭,顯得“虎虎生威”,帽上繡有梅花、桃花或魚鳥圖案。風帽後面有壹條長長的防風布,冬天用來禦寒。花帽、風帽用玉雕或銀雕裝飾,中間為觀音菩薩,兩側為刻有“長命富貴”、“壹生幸福”字樣的小菩薩或飾品。搖頭晃腦,亮點閃閃,仿佛年輕的生命在跳動。這些神靈的吉祥擺件,寄托著母親對子女的殷切期望,祈求菩薩保佑子女“長命百歲”,未來幸福美滿。這個小女孩戴著壹頂沒有帽檐的花帽子。帽檐上繡著各種吉祥的花草,壹條小辮子從帽檐後面垂下,活潑生動。
孩子們脖子上戴著銅或銀項鏈,掛著諸如長命鎖或玉佩之類的掛件。簡單的圖案和文字,如“長壽和財富”被刻在鎖或玉佩上。在手上戴壹個銀或合金制成的手鐲。手鐲上掛著幾個鈴擋。當妳握手的時候,鈴鐺會發出壹陣響聲。這個年輕生命的跳動聲,會讓這個家庭無比幸福。幼兒要在胸前系壹個腰似的“白水袋”,中間縫壹個荷包。它不僅可以吸收幼兒的口水以保持衣服的清潔,還可以盛放壹些簡單的食物,供孩子隨時食用。“口水兜”由雙層或多層布料制成,並繡有銀杏花、荷花等圖形。
幼兒還會在胸前掛木制的魚形玩具或類似面條棍的“磨棍”。幼兒口中銜木魚或“磨牙棒”有助於牙齒生長。
孩子穿簡單的衣服褲子,鞋子很講究。這雙小花鞋是媽媽小時候精心繡的,裏面充滿了愛和生命。花鞋上繡有魚、鳥、龍和其他動物的圖案。作為壹個女生,繡花鞋是壹件既高興又羞恥的事情。壹首民歌唱出了他們復雜的感情:“只繡喜鵲梅,再繡鯉魚躍龍門;以後穿在孩子腳上,兒子就是大師了。"
屯堡服飾是屯堡風情中壹道獨特的風景。婦女的長袖、長袍、尖頭鞋和獨特的“鳳陽頭”與南京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服飾和發型相似,講述了屯堡人祖先南征的古老故事。從那些刺繡中,我們看到了江南刺繡細膩、舒展、流暢的風格,跳躍線條、緊湊構圖的藝術個性,江南的韻味,明朝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