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汝窯傳世作品不到100件,非常稀少,所以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有記載的汝窯瓷器只有67件,臺北故宮最為集中,有21件。其余的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主要博物館。汝窯之所以很少,是因為北宋末年在宋徽宗建造的官窯只燒了不到20年。汝窯遺址鑒定發掘於1987,位於河南省寶豐縣西大營鎮清涼寺村南河旁平臺,面積約25萬平方米。窯子內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山。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綠、豆綠、蛋綠、蝦綠等。壹般是沒有紋飾的素器。汝窯瓷器胎體薄,釉層厚,質地如玉,釉有極薄的薄片,被稱為“蟹爪紋”。汝窯瓷器采用支釘燒制方法,俗稱“芝麻支釘”,在瓷器底部留下支釘的微小痕跡。器物本身的上胎體較薄,胎泥極細,呈香灰色,制作規整,造型莊重大方。器皿多仿照古代青銅器,以洗、爐、像、盤為主。汝窯瓷器的釉色最為人們所稱道。後人評價“其色為蛋清,如脂肪堆積,但榨於汁中之眼隱如蟹爪,底有微小芝麻粒”,可見汝窯瓷器之獨特魅力。
汝窯瓷器歷史上拍賣過兩次。上世紀90年代,美國賣過很小的汝窯盤,直徑8厘米。盤子燒的不好,有點變形,但是這麽歪的盤子拍到了154美元!2012年4月,蘇富比舉辦“中國瓷器與工藝品”拍賣會。經過34次競拍,有900年歷史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億港元的天價成交,比拍賣前底價高出3倍多,創下宋瓷新的世界拍賣紀錄。天價“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直徑13.5厘米,六瓣葵花,口微卷,頂富肚薄。棱角細微,體隨邊緣起伏,圈足略向外,底部有三個細小的芝麻釘痕。
官窯——官窯建於宋徽宗統治時期的都城汴梁,窯址至今未發現。北宋官窯的瓷器代代相傳,非常稀有珍貴。官窯以燒制青釉瓷器而聞名。主要器型有瓶、像、洗、盤、碗,還有鼎、爐、張、彜等。,仿周漢青銅器。器皿造型往往具有雍容華貴的宮廷風格。瓷器燒制的原料選擇和釉色調配也很有講究。釉色有月光色、粉綠色,最受歡迎。官窯瓷器胎體較厚,天青釉略粉,釉面有大條紋,這是胎和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的結果,也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窯瓷器不僅註重質感,更追求釉色之美。它的顏色比汝窯的更鮮艷,看起來更綠。常見的天藍色、粉色、米色、油灰等顏色。官窯的釉層壹般較厚,很少裝飾,所以是素瓷。釉常裂,與同時期的哥窯有較大區別。壹般來說,官窯釉厚的冰裂紋大,釉薄的碎片小,哥窯最擅長精細魚子紋。官窯有“紫口鐵足”的特點,即口部釉薄,露出紫胎骨;圈足外露部分呈鐵褐色。
葛窯——確切的窯址至今沒有找到。根據歷史傳說,章生壹和張生兩兄弟在浙江滁州和龍泉縣各建了壹座窯。哥哥建的窯叫“哥窯”,弟弟建的窯叫“地窯”,又稱張窯、龍泉窯。有專家認為,宮中傳世的哥窯瓷器,其實是南宋時期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第壹個特點是“金絲”,金絲指細碎,呈黃色;鐵絲指的是壹大塊開片,黑色。金絲在古代也被稱為“文武片”。指狹縫的大小。哥窯的第二個特點是“紫口鐵腳”。哥窯和官窯的特征很接近,也有開件和紫口,專家有時很難分辨。哥窯的胎色有黑色、深灰、淺灰、土黃色,其釉色為不透明、不透明,釉色以灰藍色為主。哥窯常見的器物有爐、瓶、碗、碟、洗等。,都是質地細膩,做工精細,都是宮廷瓷器的風格,和民窯瓷器有很大區別。宋墓中未出土哥窯傳世瓷器,未發現其窯址,故研究者普遍認為哥窯傳世瓷器屬於官窯瓷器。
鈞窯瓷器歷來被稱為“國之瑰寶”,在宋代五大名窯中獨樹壹幟,因其“釉色艷麗,美不勝收”。鈞窯分為官窯和民窯。管峻窯是宋徽宗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州市(稱),故名鈞窯。縣內的八卦洞窯和鈞臺窯最為著名,燒制各種皇家瓷器。鈞瓷燒過兩次,第壹次是素燒,出窯後上釉,然後再燒。鈞瓷的釉色獨特,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四色融合在壹起,看起來就像雲彩。宋代詩人曾贊之為“夕陽紫,綠忽變藍”。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與銅蒸氣混合,這是壹種藝術效果。這是中國制瓷史上的壹大發明,被稱為“窯變”。由於鈞瓷釉層較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動填充裂縫,出窯後形成有規律的流動線條,與蚯蚓在土中爬行的痕跡十分相似,故稱“蚯蚓在泥中行走”。鈞窯瓷器主要是針對北宋後期“花石階層”的需求,花盆最好。
宋代以前,中國的瓷器都是用單壹的青釉裝飾,洪軍的成功燒制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鈞瓷的紅色雖然夾雜著深、淺、斑塊狀或放射狀的紫紅色,不是純粹的紅色,但仍是壹大成就,對後來陶瓷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元、明、清三代高溫琉璃的發展。
盡管宋徽宗壹生治國無方,但他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從書畫到瓷器收藏。至於鈞瓷的官窖作品,每年只允許進貢36件,作為傳世國寶收藏,其余全部砸碎深埋。鈞瓷不準隨葬,也不準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和軍事成就突出的人才送鈞瓷,所以從此有了“有壹件鈞瓷就好了,就算有錢了。”
定窯——窯址在河北曲陽,是民窯。定窯與其他四窯不同,主要燒白瓷,細膩、薄而有光澤,釉潤如玉。其他四窯以釉色為表現手段,定窯以裝飾紋樣為主要表現形式。有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用刀刻的花、用針刻的繡花、特效制作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定窯不僅燒白釉,還燒黑釉、青釉、醬釉。
定窯的形制多為盤、碗,其次為梅瓶、枕、盒。常見的是在器皿底部刻上“風華”、“菊秀”、“辭賦”、“關”等字樣。菜、碗有因燒而毛邊、因釉下垂而撕裂的特點。在出土的定窯瓷器中發現了“官”、“上士局”等字樣,表明定窯的壹些產品是為官方和朝廷燒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