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確實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對知識分子非常客氣的朝代。宋太祖、趙匡胤決定以文臣制武將後,確立了禁止殺臣祖的法律,歷代都有遵循(甚至在趙構渡江建立了小的偏政權後,謫帝秦暉也給趙構發了消息,以免違背祖訓),使宋朝的文化發展和繁榮程度很大。
日本學者內藤湖南(1866-1934)在1922年發表了壹篇論文《唐宋時代概述》,其中指出:“唐與宋在文化性質上有顯著的差異: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是近代的開始,其中包含了從唐末到五代的過渡時期。”
宋朝以前的宰相是皇帝的輔助行政機關,對皇帝有壹定的獨立性。然而,自宋代以來,宰相的地位不斷下降,甚至被取消。在人才選拔方面,唐代雖然實行科舉制度,但科舉實際上是由貴族階層控制的。宋代的科舉制度改革基本上消除了貴族的影響,真正打開了下層精英向上流動的大門。
宋代社會與漢唐社會不同,宋人有這種意識。如朱指出:“國之初,人已尊禮義,尊經學,欲復二帝三代,已勝於唐人。”也就是說,宋初,人們努力建設了壹個超越漢唐,趕上三代的社會。
他們的努力也得到了後人的認可。如朝學者陳邦展總結說:“宇宙風氣大變,有三:茫茫曠野變唐虞,使周與七國成極;再改漢,使唐五季極端化;宋代有三變,我沒看見。”他認為自己生活的明朝在制度、風俗、文化、教育等方面與宋朝接近,是宋人創造的。
近代嚴復曾說:“若研究人心風俗之變化,則以趙宋史為最適。今天成為現象的中國,善惡,他沒有理論,但他是宋人創造的。1989年就可以斷言。”
胡適先生也持這種觀點。他認為,自宋仁宗時代以來,中國歷史進入了“中國復興階段”,這是現代社會的開端。他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壹階段是公元前壹千年,是固有文化的開拓時期;從公元200多年進入中世紀,這是壹個漢文化分裂退化(“化外之人”)宗教盛行的時代。胡適還特別批判了這個時代中國文學的退化。然後,從公元1000年(大致是甄、仁時期)到他那個時代,是“中國的文藝復興階段”,其主要內容是“理學運動”。
錢穆先生是現代學者在這個問題上談得最多的。他同意以宋為近代歷史的開端:“中國歷史應由戰國改為,戰國結束古代,秦漢開始中世紀。應該是從晚唐到五代再到開啟近代的宋代的又壹次大變革。”所以他反復強調,要想了解近代中國,首先要了解宋朝,而他壹生發力最多的就是宋朝。他闡述了唐宋時期文化重心的轉移、社會結構的變化及其對現代社會的影響,指出:“唐以前的中國,以黃河流域為主體,宋以後的中國,以長江流域為主體。經濟、人和文化的重心都從北方轉移到了南方。”
怎麽樣?妳對宋朝感興趣嗎?
宋朝是壹個很有魅力的朝代,值得妳細細了解。
如果妳想了解更多的宋史,推薦妳看《宋史》、《燕國建立以來的歲月小結》、《宋史長卷》、《宋史長卷》。
等壹下。妳說的太多太難讀了?妳說妳只是想對宋史有個淺顯的了解,卻不想做嚴肅的學術研究?
那麽,推薦妳讀壹讀簽約作者“沒文化的野狐”寫的《當宋朝進行時》。這是作者仿照明代那些東西的寫法寫的壹部通俗的宋代歷史讀物。
中國壹直有通過講故事普及歷史文化的傳統。時至今日,這種大眾版本的歷史仍將是大眾親近歷史不可或缺的助力。就像《明朝那些事》壹樣,作者以史料為依據,以時間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同時加入小說的筆法,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宋代的歷史用放大鏡放大展示給讀者。這種歷史比較有意思。
目前,宋朝已經完成了第壹卷《王朝創建》,主要圍繞趙匡胤和趙光義兩個統治時代展開。
在宋朝,壹直處於被周邊民族打得焦頭爛額的境界。所以說到宋朝,人們的印象除了文化經濟的繁榮,往往還會習慣性地想到壹個詞:“積貧積弱。”但那對後代真的很不好。趙匡胤和趙光義是皇帝,宋朝充滿活力。?
趙匡胤壹生都在打仗,後來成為郭威和柴榮手下的著名將領。他執政時效法郭威黃袍,從孤兒寡母中獲得後周政權。他即位後,首先平定了節度使李俊和李重進的抵抗,與趙普制定了先南後北的統壹戰略,先後奠定了南平、南楚、後蜀、南漢、南唐的基礎。用說書人的話來說,就是壹根梅綺棍子,在大宋打下了400個軍州。他的繼任者趙光義也不含糊,他征服了張泉和吳越政權,為北漢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宋初的擴張,直到遇到遼才停止。
另壹方面,趙匡胤的武術是輝煌的。不同於其他朝代的開國君主,他沒有“兔子死了才做菜”,而是在天下穩固的時候才開始殺英雄。他采取了非常人道的“以壹杯酒解兵之憂”的策略,用和平手段解除開國將領的權力,讓他們有尊嚴地退出政權;還建立了帝制,徹底消除武將顛覆政權的隱患。趙光義繼續完善這壹制度,招募士兵吸收難民,穩定政權,但也造成了冗員問題,削弱了戰鬥力。在打壓武將的同時,提高了文人的地位,真正完善了科舉選士的制度。布依族青香,“早上田舍郎,晚上唐皇”只發生在宋代。
當然,在王朝初期,也就是太祖、太宗時期,“養士”制度並沒有真正取得豐碩的成果。直到宋仁宗時代,範仲淹登上了歷史舞臺,宋代培養文士的制度才走向成熟。——將是宋朝最好的時代。希望作者能盡快完成後面幾卷的創作,為讀者奉上壹份獨特的文化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