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雜劇的出現是中國戲曲走向成熟的標誌。宋雜劇是繼承唐代參軍歌舞傳統,廣泛吸收民間說唱、雜技、武術和唐宋大曲,將歌舞與故事表演相結合的新藝術。因為它經常與雜技和音樂舞蹈同時進行,所以被稱為雜劇。中國傳統戲曲表演,尤其是舞蹈動作,是以角色和職業為特征的,這種藝術化、規範化的人格類型的職業表演,就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蹈的特征。從現存的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宋雜劇中不同角色的不同服飾和道具,從中可以想象其不同的舞蹈和能力。
1952年河南蔚縣白沙宋墓出土的戲劇人物磚雕,可以作為宋雜劇角色的影像物證。這組磚雕由四人組成,從左至右:第壹人頭戴簪子鋤頭,身穿圓領長衫,左手叉腰,右手垂下,仿佛在抖袖子,臉上喜氣洋洋;第二個人戴著喇叭形的帽子,穿著圓領長袍,寬袖雙排扣外套,雙手緊握;第三個人穿著柔軟的毛巾,上衣,腰帶,短褲,壹只手摸著胸,壹只手耷拉著;第四個人裹著柔軟的毛巾,穿著圓領長袍,腰系腰帶,右手拿著壹根竹竿,左手抓著壹根腰帶。從他們手持的道具和服飾來看,這四人與文獻中記載的宋雜劇角色壹致。宋代詩人吳在《夢之妓樂》二十篇中記載了雜劇的表演:“...在雜劇中,結尾泥長,每次演出有四五個人。”並明確指出這四個角色分別是“泥”、“戲”、“副網”和“副端”。如果加壹個人,就是壹個叫“裝孤兒”的角色。上圖中的四個磚雕人物是宋雜劇的四個固定角色。第壹個戴著發簪,用手仰視觀眾的人,是長“泥”;第二個持有者是“假裝孤獨”;第三件短衫撫胸為“副端”;第四個拿竹竿的人,大概就是“領戲”了。
宋雜劇中的舞蹈不如後世成熟,但獨唱對唱、說唱跳跳的場面可能早已存在。這從宋代雜劇五人演、三人演的形式就可以看出來。按照魯的說法,這三種表演是這樣的:“先做壹個普通的大家熟悉的東西,叫做‘演段’,再做壹個普通的戲劇,有壹個兩段的俗名...還有各種各樣的服裝,或者說各種各樣的課程...劇後也都散了。”這種表現從1958河南偃師九流溝出土的宋墓中的雜劇磚雕就可以看出來。這五個字分別刻在三塊磚上。第壹件雕刻壹人,頭戴簪,身穿圓領袍,腰系腰帶,面向左側側身,雙手呈畫。從他的後腦勺露出壹個發髻,小腳女蓮鉤可以推斷是女性扮演的角色;第二塊磚是兩個人刻的。右邊壹人頭戴號角,身穿長袖袍,左手持水,右手持水。左邊壹人披東坡巾,穿圓領窄袖袍,腰系腰帶,右手提印盒,左手指著對方,似在說話;第三塊也雕著兩個人,右邊壹個,裹著軟毛巾,穿著短衫,左手放在腹部,右手指著入口,好像在吹口哨;左邊壹個人,戴著角巾,穿著短上衣,裸露著胸腹部,露出肚臍,左手拿著壹個鳥籠,裏面有壹只鳥。他伸手逗逗小鳥,面面相覷。兩個人都做了丁字步,手勢好像在說話。這三件磚雕中,第壹件描繪的是“燕段”的表演,是開場前的帽戲,多為短小的歌舞,是祝福瑞奇等所謂的“先做平常事”。這裏展示的畫卷表演,很像後來戲曲主戲開場前的“跳加官”獨角戲。在整個演出中,它具有靜場的作用,可以為正式演出做鋪墊,宋代的演出也有類似的情況。第二塊磚上的兩個人影,從他們手中的道具來看,正在上演壹場官戲——壹場戲。到了宋代,正統雜劇演員主要表演的是官生活,也就是所謂的“官雜劇”。第三篇描繪“零散片段”,又稱“散漫戲”,多表現城市生活,具有喜劇調侃色彩。從宋代的從軍戲、踩母傳統,再加上宋代都市經濟的發展和城鄉的差異,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在語言和形式上的表現,可能會導致壹些口技、歌舞的表演。從它們的姿態和步態來看,顯然是壹種舞蹈式的生命動作。每段除了這種搞笑的表演,還有壹些吸收了武舞連貫故事的表演。《東京夢錄·中秋》載:“自七夕起,如劇《目連救母》,至十五日觀眾倍增。”這種戲劇的表演技巧可以從阿明張岱的《陶安夢》中的描寫中看出。也許宋朝沒有明朝熱鬧。
在宋代的風俗畫中,保存了兩幅雜劇表演的絲綢彩畫,都是壹位無名氏的作品。壹幀所描繪的內容,與宋代《武林舊事》卷十《官雜劇級數》中記載的“眼藥酸”相似。左邊壹個人打扮成眼科醫生,戴著壹頂奇怪肥皂色的高帽子,穿著橙色袖子的寬袍。前後都蓋著眼睛的蓋子,斜背的藥袋眼睛很大,濃眉細眼。無數個眼罩顯示出他是個庸醫眼科醫生的身份,尤其是他在中戲後期英雄的皇冠前像絨球壹樣的大眼球,顯得特別奇怪。在宋代,各行業的服裝款式都有壹定的規格。東京《中國夢》第五卷《民俗》壹文說:“皆賣藥占蔔,至於乞丐,亦有規範。壹點懈怠都是大家不能接受的。其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各有本色,不敢越雷池壹步。也就是壹個傳香的人,也就是壹頂禮帽,壹個背影;倉庫管東西,就是穿個帶角帶的肥皂襯衫,不戴帽子。市場上的行人會知道這是什麽顏色。”眼科醫生在當時是壹個專門的職業,元代山西右玉保寧寺的水陸畫中就有壹個眼科醫生的形象,穿著長袍,頭戴皇冠,背著畫著眼球的藥袋。但冠不如帛畫中的人物高,眼球特別少而簡單,只起掩護作用。可見,雜劇中人物的服飾來源於生活,但又與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從圖片上看,醫生穿著紅鉤鞋,玉手纖細,好像是女演員演的。他伸出右手,食指直立,大拇指朝前,對著面前患者的右眼,好像在耍把戲;另壹個人物右肩有杖,腰間插著壹把破扇子,上面有草書“福”字,應該是末色,也是毛喬的凈色。他戴著壹條紮入天空的圍巾,圓領藍襯衫,裙子紮入腰帶,白色的褲子和鞋子,袖子壹直伸到手肘,故意露出手臂的“點綠”,看起來就像壹件普通的衣服。“點青”,又名紮青,意為紋身、刺繡。所謂“織錦繡”,是吳月之“許願紋身”這壹古老民俗的遺存,在宋代成為壹種流行的習俗,多為普通百姓所青睞。《水滸傳》中描寫的梁山好漢九歌紋身龍的故事,充滿了花繡。到了宋代,它甚至成了壹個社區。《老武林》第三冊的“社”裏有“錦社:花繡”。這個紋身社的成員很多都是武術和雜技的業余愛好者,遇到神仙就是各種民間舞蹈的表演者。右玉保寧寺水陸畫中有壹個上身繡花的雜技演員。“眼酸”中的“酸”字,壹般指文人學者,誇誇其談,卻不太懂人情世故。這位眼科醫生顯然是位年輕學者。他在沿街賣眼藥水的時候,遇到了這位市民,指著他的眼睛說他有病。結果因為對現狀壹無所知,被那個人用棍子打了壹頓,衣服上帶著各種裝飾跳舞可能還挺有意思的。
另壹幅絲綢畫展示了兩個人互相鞠躬。它的行業和劇目不得而知,但從外面看,它穿著男裝,裏面露出的衣服都是小袖的雙排扣螺旋外套,裏面有抹胸,有鉤的鞋子,露出她頭發和太陽穴的圍巾,還有耳環,都是女裝。她們男扮女裝,很邋遢。他們只是在女裝上加了壹些男裝作為象征。左邊壹個人,裹著帽子,穿著男人的長衫,肩上扛著壹根扁擔,身後的地上戴著壹頂竹帽,像是在扮演壹個農民或樵夫。值得註意的是,他膝下如網的綁腿是對契丹服飾中所謂“刁墩”的模仿。在民族矛盾尖銳的宋代,民族交流也隨之增多,契丹服飾的“釣魚”甚至成為宋代女性的時髦裝飾,可以說是壹種非常有趣的服飾文化現象。《宋史·於》記載治七年(公元1117年)上諭:“敢奉契丹為毯,撈為都者,違禦筆論。吊盾,現在叫褲襪,也是女人的衣服。”右邊的演員穿得更簡單,只在頭上戴了壹頂帽子作為男人的象征。他腰後插著壹把扇子,壹分為二,上面用正楷寫著“終色”二字。這是宋雜劇副終色的專用道具。另外,他的腰前好像插了壹根棍子,好像是用來打擊的,類似於眼藥水圖片裏市場裏老人拿著的棍子的作用。在宋代的雜劇中,經常追到副端的人應該是副網,副網是副端的目標。這兩幀帛畫中,副網位的角色都是由女性來扮演的,令人費解的是沒有畫出來。從這幅畫中的角色裝扮來看,這次表演可能是宋代雜劇中的“碎片化”表演。在兩張圖的右側,有壹組帶支架的平鼓,這個鼓也配有鼓箭和吊索。可見,這種鼓是宋雜劇中常見的樂器,不僅是瓦西說唱和雜技的伴奏,也為宋雜劇所吸收。元代石林廣濟蹴鞠圖中有三種樂器,即平鼓、笛子和拍子。這幅圖上用四五根竹系繩做成的“吊索”,是宋雜劇文物中唯壹見到的。也許這次“休息”後會有說唱表演,或者劇中人物會扮演相應的角色?“甩子”,現在叫“破子”,是壹些地方戲曲和說唱藝術中的常用樂器。
宋代雜劇的演出流傳很廣,除了河南、山西等中原地區和開封、杭州在宋代比較繁榮外,西南邊遠地區也很繁榮。這壹點從四川廣元郊區發現的四面環山的宋墓戲和大曲石刻的圖像中可以得到。1975年2月,在廣元市072醫院建設過程中,發現了壹座建於南宋寧宗嘉泰的石制雙室墓。墓門朝南,西面為女墓,左右側墻上浮雕有孝的故事。東洋男墓,兩面石刻浮雕戲劇表演圖,* * *四張,每面兩張,刻在壹塊石頭上。所有的圖片都有長方形邊框。
第壹張圖,雕的是兩個人,左邊壹個裹著直角鋤頭。腰部內系褲腳,壹人以手撚袖為拱枝向右轉;右邊的人屈肘挽袖在身前,舞向左邊的人,拒絕或回應,後悔頭部損傷,穿著長袖襯衫和內衣。對於這個形象,有人說是“踩娘”的表現,也有人認為不準確。從四幅圖的對比來看,還是雜劇的“彩節”。與偃師縣九流溝水庫宋墓的磚雕相比,壹個人表演的“燕段”舞蹈顯然要豐富得多。
第二張圖描繪了三個人作為伴奏樂隊。他手持的樂器是五線譜鼓、大鼓、教學工作坊鼓。樂隊正在為雜劇表演伴奏。
第三幅,雕的是兩個人,都穿著平民服裝,裹著手絹,穿著圓領窄袖長袍,馬靴馬褲,背對著背坐在壹塊大石頭上。左邊壹個人用右手吃飯,中指指回對方。右邊壹人右手托住左腳,右腿屈膝。另壹個人像是怨恨的壹家人,右背上刻著幾根粗竹竿。這兩個人的表情極其生動,體態展現了他們的舞蹈形式,這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蹈的特點。畫面中出現了石頭和竹子,這是對劇情環境的描述。
第四幅也是兩個人,都是官員打扮,裹著牛角,穿著圓領大袖的長袍,長而飽滿,腰有背帶,各手持水板,面向對方,作為恭敬的臣子。很明顯,這是官劇的壹種表現。
廣元南宋雜劇石刻的發現,不僅證明了宋代雜劇的廣泛流傳,而且舞蹈生動,背景日益豐富,都說明了宋代雜劇舞蹈的逐漸豐富。從這些帛畫和磚石雕刻中也可以看出,宋雜劇“散段”的表演大多是女藝人,尤其是在雜劇的表演中,這大概與宋大曲多為女演員有關。《老武林》中記載的藝人名字,如眼喬、小小二、韻梅頭、自來喬,似乎都是女藝人的名字。兩幅帛畫中的四個人物,有三個是由女性角色扮演的,這也顯示了當時女性藝術家的繁榮。著名女雜劇藝術家丁都塞磚雕的發現,也顯示了當時人們對女明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