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審美文化學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是什麽?

審美文化學的學術價值和理論意義是什麽?

審美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中的壹個子項。目前,社會正面臨文化轉型。如果從文化轉型的過程來看審美文化這個分項,它只是轉型過程的壹個方面。然而,當我們看具體的文學創作和接受時,審美文化的當前轉型不僅可以用壹種變化來解釋,而且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用壹場革命來解釋,以至於當人們要談論它時,不能簡單地用審美文化中的當代情境來描述,而必須稱之為當代審美文化。

當使用“當代”壹詞時,其含義是指當前時代、當前形勢的含義。那麽,審美文化必須被稱為“當代”來描述它的存在,從根本上說它確實有自己特殊的內涵。如果結合文學的情況,在“創作/傳播”的具體過程中,其特殊性表現為:

1,創作準備階段

作家創作的準備階段是壹個艱難的過程。他的壹個寫作計劃的醞釀和構思,是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對生活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體驗,他平時的閱讀和交友,他平時與寫作沒有直接關系的經歷,都可能或隱或顯地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我們把這些可能影響具體創作的過程稱為創作準備階段。

在創造的準備階段,創造者生活在壹個由各種話語交織而成的“場”中,或者換句話說,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在現實中,它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處在各種社會關系交織的網絡中,所以人感受到的信息都來自這些方面。在這方面,過去和現在沒有根本的區別。但是,在過去,人們的社會關系更多地依賴於家庭血緣關系、宗教倫理、政治談判權等。,但是今天,新的關系可能在起作用,比如在各種媒體的宣傳中,比如“壹切終將有結果,會有豐田車”、“海爾,誠意長存”、“周日去哪裏,千村百貨購物”等等。在這裏,商業廣告人要樹立自己的品牌意識。我們所看到的“永遠真誠”是對作為消費者的觀眾的壹種解脫,但“永遠”是壹種對產業集團將長久存在的信念的表達,使其可靠感根植於觀眾的頭腦中,這種意識是商品在商戰中取勝的砝碼。千村百貨是跨省經營集團,在多個大都市建立了營銷點。它的廣告詞以對話的方式表達,仿佛是市民家居生活的片段。作為百貨營銷企業,其店鋪在裝修上追求檔次,但在廣告宣傳上土氣的“趕集”,這其實是壹種人們既要追求新奇,又要回首懷念壹種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心理(如農村仍在延續的“趕集”交易模式)。這樣壹來,讓人覺得它有檔次,也有些溫暖。豐田的廣告早已家喻戶曉,成為廣告詞中的經典。這裏要註意的是,廣告語其實是商業行為的壹個方面。在今天的生活中,廣告的泛濫反映了商業和經濟活動日益強大的影響力。如果說政治、宗教、家族關系的影響更多體現在傳統社會,讓作家在創作中表達自己的聲音,那麽今天的作家生活在壹個新的話語空間,即經濟生活已經從維持人的生存和繁衍升級到從根本上改寫人的價值觀。馬克斯·舍勒稱之為“價值的顛覆”,不是否認價值的存在,而是重建壹種新的價值秩序。當我們說作家是靈魂的工程師時,它包含了壹個沈重的含義,即作家是現存價值秩序的守護者。當價值秩序發生了變化,作家在創作之前的工作出發點就會不壹樣。

2.創造性活動的階段

在實際創作活動中,每個作家的具體操作步驟可以有所不同,但作家的寫作活動都是物質形態上的“碼字”,這是壹樣的。對此,我們可以從幾種情況來解釋。

今天,很多作家已經用電腦代替了紙和筆,這從文學理論的角度到創作方法、藝術表現手法、寫作風格的理論層面都無法理解,但如果對此視而不見,認為完全不相幹,那就錯了。至少,在筆和紙的操作中,作者的書寫是壹種留下黑白的行為,是壹種比口頭方式更為莊重、持久的“書面證據”的存在,而作者在這壹過程中所做的改變被清晰地保留下來,雖然是作者個性化的精神創造在物理表象層面留下的軌跡。托爾斯泰寫《復活》時,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畫像被換了20次,這些手稿至今還保存在托爾斯泰紀念館。人們在紀念館觀看大師的手跡時,也可以觀看大師生前所經歷的心理變化過程。今天,相當多的作者已經轉向電腦寫作。面對這種電子寫作工具,作者的修改工作大大簡化。他可以通過按鍵盤任意調整句子順序,也可以隨心所欲清除自己不滿意的句子。所以在電腦寫作中,大部分只是留下壹個終稿,就是壹個滿意的成品,過程中的中間環節都被省略了。在這樣的寫作方式中,作者會意識到寫作的整個過程並不是朝著這個最終的結果。對於創作中的辛酸,因為缺少壹個實物記錄來加強感情,可能也會覺得無所謂。進壹步說,電腦寫作中的復合句,在屏幕上體現為電子高亮,可以不留痕跡地抹去。所以所謂的定稿,白紙黑字失去了物理力量,給人心理力量,書面語相對於口頭語的強勢地位被削弱了。

現在的作家當然可以用傳統的紙筆書寫,但是當壹種新的書寫方式出現時,它的沖擊效果是壹個無論傳統方式還殘留多少成分的問題。就像文字文學出現後,仍有大量的民歌和民間故事是由口頭文學創作的;就像印刷術普及後,很多文學作品都是通過手稿傳播壹樣,書面文學和印刷對文學發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同樣,計算機化寫作在今天也顯示出類似的影響。

3.文學傳播階段

文學交流的階段可以和創作同時進行,比如即興的、臨時的詩歌。當作者在說他的作品的時候,也是他此刻在寫他的作品。但更多情況下,文學傳播是創作的背後,但也可能影響創作的行為。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魯迅在文學和思想上的影響是首屈壹指的。對於魯迅的創作,我們更多的也是從文學和思想上了解。這沒有錯,但是我們可以從壹些中介環節來看魯迅的文學創作,可能會更全面壹些,就是可以提出壹些問題,比如魯迅的文學貢獻和思想貢獻以什麽生活事件為契機,魯迅的創作和同時代人的運作有什麽互動關系,魯迅的個人生活經歷和寫作重點有什麽對應關系,等等。比如舒迅雜文的犀利,就和他當時辯論的狀態有關;魯迅在很多小說裏給後輩留下了希望的亮色,這也和他的教學生涯有關,也和他作為年輕人的榜樣令人敬仰有關~

審美文化研究有壹種當代情結。在這種情結的影響下,研究者的目的不是創造壹種更深刻、更概括的理論,而是討論當代的問題,更多的時候是在當代審美文化中的現象層面,這似乎比在審美傳統中思考和調和審美本質更狹隘。當然,這種範式轉換有其學科基礎。在近百年的審美文化變遷中,確實有很多傳統美學看不到的問題。

就影視藝術對社會的影響而言,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青少年不僅喜歡電影,還把電影當成壹種學校。他們模仿電影明星,在電影中講笑話,擺出演員的姿勢,學習兩性之間微妙的禮儀,從而發展出炫耀的老練。.....他們“與其說遵循謹慎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如說遵循我們周圍另壹個世界的生活方式”。⑿在這個理論中,說的是電影故事對青少年的影響是人們有目共睹的,但真正值得欣賞的是遵循什麽樣的人生道路和模式的問題。在影視媒體出現之前,社會用兩種方式教育青少年,壹種是書本文字的傳授,壹種是家長、老師以及青少年身邊其他人的榜樣。這兩種途徑的效果和影響比例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壹樣的,兩種途徑也可能有些奇怪,即書本上或課堂上的學習可能與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的體驗不同,但總的來說,這兩種途徑的並行已經成為社會培養後代的基本途徑。這兩種方法在目前正式教育計劃的實施中仍然有效。但正如貝爾所說,明星在電影作品中的表現取得的效果大於藝術魅力。電影表達生動,它有壹個偶像的作用供人們模仿,其影響力可能超過青少年身邊的老師和家長。文學作品的表達與觀眾的生活隔了壹層,是“曾經怎樣”的故事,而電影作品既有視聽性,又在壹個公共媒體上展示,既有書籍話語的權威性,又有老師和家長的示範作用。在傳統社會,這些長輩的教導可能會讓晚輩感到不舒服,但他們不會懷疑自己的權威;現在的孩子從影視作品中看到自己崇拜的人,也許是現實中不存在的完美的人,超人,所以在生活中回頭看老壹輩,太平庸了。這樣,壹種新的媒體改寫了社會秩序。

我們進壹步分析影視媒體興起後的沖擊效應。[13]在書籍和印刷的文化中,作者並不出現。他是壹個觀看者,他的筆觸是壹個鏡頭,鏡頭裏的物體由作者來判斷。對象處於“哼哼看著”的位置,這個“看著”Hg是判斷和支配的。尤其是18世紀的浪漫主義運動賦予作者極高的主體性地位之後,觀看的主體性是以犧牲被觀看者的順從地位為代價的,浪漫主義的理想化是建立在被觀看者的最大可塑性之上的。這種對被觀看者的不尊重也體現在對表演藝術的評價上。就壹部戲劇而言,編劇是劇本的作者,他因創作劇本而享有很高的聲譽,而導演則是連接劇本和舞臺表演的指揮。他既是劇本內涵的詮釋者和演繹者,也是演出的設計者。這兩種人不壹定要親自出現,但他們德高望重,不是“被看”的對象。另壹方面,直接出場的選手是“演員”。他們因為長相好而受到人們的青睞,但在性格上卻不受尊重。

註:(1)馬克思《關於窮巴赫的提綱》,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壹卷,第18頁。

②魯迅《三閑集序》。

③羅伯特·埃斯卡爾《文學社會學》,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第62-63頁。

④詹姆遜《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第147頁。

⑸丹尼爾·貝爾著《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三聯書店。

  • 上一篇:學校音樂會主持詞模板
  • 下一篇:寒露健康教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