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臺 中秋晚會“卷了” ,各種有質感的節目讓人 感慨“絕了” 。
要說 沈浸式賞月 , 東方衛視的《朤月東方—中秋夢幻夜》是不二之選 。
“上海太適合畫在月亮上了”
“以壹座城作舞臺,東方衛視大氣”
“武康大樓、浦東美術館、廣富林走起了各位!”
在中秋晚會的這次PK中,《朤月東方—中秋夢幻夜》在省級衛視中表現不俗。
多個節目用傳統嫁接現代,熟悉嫁接陌生,呈現出了別致的美學。被網友稱為是“寶藏晚會”。
總結來說—— “海派國潮”這回事,導演組算是吃 透了 。
不同於以往在壹個固定的舞臺上表演,《朤月東方—中秋夢幻夜》用“月宮三人組”串聯起了多個不同類型的節目。
彩虹合唱團量身打造了魔性月餅新曲《食在中秋》 。
合唱團躍入古畫中,曲水流觴式吃月餅。興味十足。
看看這熱搜主持人的排面,懂?
原來,月餅漢朝就有了;原來,月餅還能煎著吃、炒著吃、 拌著吃。
這可真是資深吃貨都未必get的冷知識了。
好奇的網友已經準備借鑒壹下,解決壹下家中的月餅庫存。
鄭雲龍 ,居然不唱歌,改朗誦。
他壹人分飾兩角,和李白跨時空對話 。
最後這個眼神氛圍感拉滿,舞臺劇和電影沒白歷練啊!
看花絮,舞劍是現學的,古言的片段更有韻味。
阿雲嘎+李壹桐,在武康大樓上演的《愛月之城》,像壹出油畫質感的舞臺劇 。
隨便截屏都可以拿來當壁紙。
他們演繹的是孫道臨和王文娟 。
兩位藝術大家壹生的成就和伉儷情深,讓人淚目。
事實上, “去舞臺化”,讓這些單元節目在各自的類別裏都做出了創新 ,追求了視聽音像上的極致表達。
張信哲+廖昌永 的合唱,從《白月光》到《今夜無人入眠》,呈現壹種月光-人類-宇宙的***情。
在 浦東美術館 裏,兩人第壹次相遇場景就像壹部科幻大片。
龔琳娜的《山歌潮唱》,是非遺文化的展示 。
這不是在哪個攝影棚,而是在 崇明的稻田裏實景拍攝 。
讓人體會到壹種原生態的沈浸式美學。
就連負責串場的黃齡等人的“月宮三人組”小劇場,也是“古詩詞擔當”。
and我很久沒有聽到這麽繾綣的《枉凝眉》了……
近幾年,“國潮”壹詞的出現頻率之高有目***睹。但玩得好不好,卻有雲泥之別。
而在這臺中秋晚會上, 很多網友都讀出了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風采和格局 。
《國風大秀》裏嫦娥壹揮廣袖,打通地球和月球的異次元空間,“城市T臺”在巨大的圓月之下開啟。
豫園、崇明、浦東美術館……12個上海賞月地標既有時尚款,也有自然風 。
從地理維度上講
整臺晚會雖然“去舞臺化”
但 真正的舞臺其實就是上海這座城。
整座城市就是導演組創作的靈感與表達的舞臺,“以文塑娛、以娛彰城” 。
文旅的絕妙結合, 這不就有很多網友著急想去打卡了
從文化底蘊上來說
《朤月東方中秋夢幻夜》發揮海派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將國風和潮流巧妙融合,煥發新的活力。
比如, 《月燃紙上》就是將世遺文化的海派剪紙和最為潮流的街舞文化結合 。
這個轉場,讓網友高喊“ 紙片人活了 !”
再比如武康大樓裏的神仙愛情,也是上海深厚文化藝術底蘊的折射。
每壹張老照片背後都有壹段故事。這種級別大神的出場,堪比當年007在倫敦奧運開幕式上現身,是這個城市獨壹份兒的。
其實, 海派文化講究的就是兼收並蓄,這和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是***生的 。
這不僅僅體現在節目形式上,也體現在導演組對年輕網友和專家意見的虛心接納上。
《朱鹮》 之前設計的最後壹個畫面是壹群朱鹮在黃浦江上舞蹈。
不過,當專家指出朱鹮是不可能在城市生活超過幾個小時的時候,導演組立刻拋棄了這個視覺呈現。
在著力表現建築、田園等自然之美的同時,導演團隊力求不破壞外景地的生態或者環境 。
為不破壞農作物,《山歌潮唱》現場沒有搭建舞臺,周圍的月亮是輕質的氣球,鄉民們在田埂聆聽了這場純天然的音樂會。
那天,龔琳娜表演時站在崇明的稻田裏,被蚊子咬了壹身包。
《月下知音》 的場景設計是搭建壹個水下舞臺放置鋼琴。
為確保不損壞廣富林水下的地面,導演組專門雇了壹個蛙人下水,確認舞臺結構放置在安全的區域。
“朤”是個生僻字,念“朗” 。
晚會總導演章瀚說:
“四個‘月’的生僻字,既是對傳統文化的考究,又體現了‘月團圓,人團圓’這壹古今貫之的情感符號。中國傳統文化活在當下,並與新時代的生活方式發生碰撞與勾連,是我們最想在‘中秋夢幻夜’和大家分享的新風尚。
國潮不是只有壹種表達方式,也不僅限於幾種藝術手段 。
可以是像河南衛視那樣玩轉中原傳統元素;
可以像大灣區中秋晚會那樣搞經典港片混剪;
也可以是大氣時尚的海派國潮。
只有在各自的領域做精做深,才能產出更多寶藏節目。
這種國潮內卷,誰不舉雙手贊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