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最早有記載的對聯出現在三國時期。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9),在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出土了壹個特大的鐵十字架,上面鑄有三國時期(238-250)孫權赤武的年號。鐵十字上,還有壹幅制作精美的對聯雲:“四海慶安瀾,鐵柱留十字;萬民懷小澤,金竈香千年。”春聯叫春聯,喪聯叫挽聯,喜聯叫青蓮聯。對聯是利用漢字特點書寫的民族風格,壹般不需要押韻(只有律詩中的對句才需要押韻)。
駢文和韻是對聯的兩個直接來源。對聯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古代詩歌、散文、歌詞、歌曲的特點。所以對聯使用的句式,除了正體詩、駢文句,還包括古詩、散文句、戲仿句。不同的句式有不同的格律,也有不同的寬嚴。其中律詩的句式最為嚴格,而古體韻文的句式除了句末,其他位置都沒有限制。?
春聯的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在春天開始時越來越多地張貼“宜春”壹詞,然後它逐漸發展成春聯,表達中國勞動人民辟邪避災、迎吉祥的美好願望。
春聯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說起源於五代以後蜀國的大師孟嘗君。他在宿舍門板上的桃符上題詞:“新年到,甲節數長春”,意思是文字“題寫桃符”(見《舒朗》),這是中國最早的對聯,也是第壹副春聯。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壹,有人將作者歸為孟昶之子。所以這副春聯的作者是誰,至今還是壹個懸案。
作為壹種習俗,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中國國務院將對聯習俗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聯的習俗在有漢字文化淵源的華語地區和民族中傳承和傳播,對弘揚中華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對聯的歷史淵源也是對仗的文學。這種語言文字的平行對稱,類似於哲學上所謂的“太極生兩儀”。也就是說,世間萬物分為陰陽對稱的兩半,思維本質極其相似。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對聯的哲學淵源和深層民族文化心理是陰陽二元觀念。陰陽二元論是中國古代人世界觀的基礎。用陰陽二元觀念來把握事物,是中國古代人思維方式。這種陰陽二元的思想由來已久。《易經》中的卦象是由陰陽組成的,《易經》說:“壹陰壹陽為道。”老子也說:“萬物負而持陽,沖而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荀子認為:“天地合而造萬物,陰陽合而變。”(荀子《禮記》)黃老帛書雲:“天地之道有左右,陰陽。”這種陰陽觀念不僅是壹個抽象的概念,而且廣泛滲透到古代中國人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壹切事物的認識和解釋中。
易經序“有天地,則萬物,則男女,則男女,則夫婦,則父子,則父子,則王公大臣,則盛衰,則禮儀。”《易傳》中用各種具體的東西來象征陰陽。陰代表坤、土、女、婦、子、臣、腹、下、北、風、水、澤、花、黑白、柔順等。相應的,陽代表幹、天、男、夫、父、君、頭、上、南、雷、火、山、果、紅黃、蒼勁等等。這種無處不在的陰陽觀念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潛意識中,從而成為民族的集體無意識。陰陽觀念表現在民族心理學中,其中壹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以“二”“對”形式出現的事物的執著和迷戀。對聯的格式比較嚴格,詞性也是相對的。傳統對聯形式相連,內容相通,語氣協調,對仗嚴謹。
語言根源於壹副標準的對聯,其最本質的特征是“對仗”。口頭表達出來的時候是口頭對抗,寫出來的時候是文字對抗。語言對偶的意義是什麽?通常我們講的是四項: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斜矛盾、句法相同。四項中最重要的是字數相等,平斜矛盾。這裏的字數相等,不同於英語中的“字數”,其本質是音節相等。也就是壹個音節對應壹個音節。在英語中,“car”和“jeep”這兩個詞在數量上是相等的,但在音節上是不相等的。而中文的“truck”和“jeep”在數量和音節上是相等的。漢語之所以能做到“音節”平等,是因為漢語是以單音節為基本單位的語言。音節、語素、文字三位壹體。漢語的每個音節都有很強的獨立性,都有壹定的長度和聲調。古代有平、升、降、入四種聲調。現在有升、降、升、降四種聲調,分為平、降兩類。平對峙是矛盾。這樣,漢語中的詞素之間(即詞與詞之間),就可以建立起字數相等,甚至字數相等的對立關系。在英語中,即使事物的名稱和概念可以相對,詞的數量和詞性可以相對,兩個句子的句式可以相對,但它們的音節長短不壹,獨立性弱,自由拼讀,沒有聲調,所以不能相對。
對聯多以文字書寫,常書寫、懸掛或鐫刻在其他建築物或物體上。所以對聯對仗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所謂的字面對立。詞語的相對性意味著對聯既是語言藝術,也是裝飾藝術,作為裝飾藝術的對聯,它要求工整對稱,給人壹種和諧對稱的美感。漢字恰恰具備了達到工整對稱的條件,它以個體方、方、齊的形式存在,在書寫中占據相等的空間位置。它是可讀和可見的。它的方形配置既有美學原則,又包含力學要求。無論是橫寫還是豎寫,都能顯得密集、工整、美觀。而英語則是音標,每個單詞長度不壹,只表音不表意,更不可見。只能橫著排,不能豎著排,形式上也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對稱。接下來的采訪中,比較兩個意思相同的中英文對仗,進壹步說明為什麽只有中文才有真正的對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沒有。
對聯起源於秦朝,在古代被稱為符濤。關於中國最早的對聯,譚禪學先生在《文史知識》第四期1991中寫道,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唐代。根據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為Stein 0610的敦煌遺書:
歲:三陽開始傳,四令開始開。
福清初新,壽祿延。
又:三陽回始,四階至吉。
嚴復新年,慶祝生命無國界。
立春日:銅濁始慶席時,玉法始調陽。
除了三次災難之外,五福古往今來遭受了無數次災難。
寶雞能辟邪,嚴蕊能解邪。
立春□(家),孫昌,福基科。
又:三陽始傳,四孟(孟)始開。
《聲譜》作者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相連,四句獨(句),始於六朝,元(原)不近。”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猶如“斬首剜足,殘害人的生理”——清史話。
對聯起源於中國文字和聲音的對稱性,在周代之前就出現了。隨著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對聯成為壹種獨立的文體。
對聯形式短小,用詞簡練,不僅是壹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也是壹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符濤”和“對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春聯出現在1000多年前。據史書記載,後蜀二十七年(公元964年)春節前夕,後蜀國主孟昶平日善學對聯,於是在新年到來之際,突然下旨,要求大臣們在“符濤板”上題寫對聯,以考驗其才能。大臣們每人寫了壹幅畫,耐心等待檢閱。孟暢壹個個看著他們,卻不滿意。於是他親自落筆,在“符濤板上”寫下“新年的余慶”;節號長春”。這是中國寫的最早的春聯。
對聯的精美格式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群眾廣泛使用的基礎上有統壹固定的格式。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它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較為重視、要求較為嚴格的壹種特殊風格。在格式上,它與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壹個門楣密切相關,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第壹部分,也叫句子;底線:第二句,也叫對仗;橫幅:也叫橫批或橫排。上下對聯是對聯的主體部分,既精彩又缺壹不可。另外,在對聯的實際應用中,無論上下對聯有多長,壹般都沒有標點符號,這也是特別講究格式的。但也有例外。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對聯是從古代詩文中的對句逐漸演變發展而來的。這壹發展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雙重階段跨越先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在中國的古詩中,很早就出現了壹些工整的對句。流傳至今的幾首古代歌謠已經看到了它們的出處。如“挖井飲水,耕田吃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等。到了先秦兩漢時期,對偶句更加普遍。《易經》卦中已經有壹些對仗工整的句子,比如:“能見者能跛。”(《魯》卦“六十三”),“先上天,後下地。”(伊名《尚流》卦)《易傳》中對仗工整的句子比較常見,如:“上看天文,下看地理。”(《凝聚力遞減》),“同聲對應,同氣相求,濕水幹火,雲隨龍,風隨虎...都是按照自己的類別。”(文言文傳記)
春秋時期的《詩經》中有大量的對偶句。劉在《中國駢文史》中說:“反古今之法,在《詩經》中近乎完美。”他列舉了正確的名稱對、相似對、連珠對、雙音對、重疊對和雙音對的例子。如:“青兒,悠悠在我心。”(《鄭風·姬子》)“山中有浮素,嵇中有荷。”(《鄭峰山有伏肅》)道德經裏有很多對偶句。劉曾說:“道德經中的仲裁法有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連號交易對手、不均號交易對手和分字交易對手。有些人重復他們的話。反正也有對的。”(中國駢文史舉例:“妳所信的不美,妳所言的不真。好人不辯,辯手也不好。”(第81章)“獨立無變,自由無危。”(第22章)再看看諸子百家雜文中的對句。如:“滿虧,謙益。”(《尚書·武城》)“乘肥馬,輕裝上陣。”《論語·永業》)“正直之人坦蕩蕩,小人常悲。”(《論語》)等等。辭賦興起於漢代,是壹種講究文采和節奏的新文體。對偶這種具有工整美、對比美、美的修辭手法,在賦的創作中開始被廣泛而自覺地運用。如司馬相如《子虛賦》有:“擊鼓,起烽火;車按線路走,騎在隊伍上。”
駢文起源於東漢的辭賦,盛於魏晉,盛於南北朝。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駢文是壹種崇尚對偶的文體,多由對句構成。這種對偶句的連續使用也叫排比或排比。在《文心雕龍·史明》中,劉勰評價駢文是“百字之對,價為奇”以初唐王波的《王騰亭序》為例:
當維在九月,序列屬於三秋。水盡寒池清,煙凝山紫。閆妍喜歡走在路上,看風景來崇拜阿富汗。靠近帝子長洲,是舊的神仙殿。山青雲重;飛閣滿血,下無陸。河亭古竹,窮島出沒之地;桂殿蘭功,即山崗之姿。
繡刻,山原滿視野,川澤滿視野。顏路,鐘鳴丁美食之鄉;葛船迷宮,青雀黃龍軸。雲銷雨霽,五彩分明。夕陽和落寞的齊飛,秋水* * *天空是壹樣的顏色。漁舟唱晚,響遍栗鵬海岸;嚴陣被寒冷驚呆了,聲音震破了衡陽的蒲。
它們都是由對偶句組成的,其中“夕陽和孤獨的齊飛,秋水* * *天空是壹樣的顏色”是壹個永恒的對偶句。這種對仗是古代詩文對仗的進壹步發展,具有以下三個特點:第壹,對仗不再純粹是壹種修辭手法,而成為文體的主要格律要求。駢文有三個特點,即四六句式、對句和典故。第二,對偶詞的數量有壹定的規律。主要是“46”句式及其變體形式。主要有:四字對偶、六字對偶、八字對偶、十字對偶、十二字對偶。三、對仗頗有技巧,但重詞多(如“之、爾”),對仗的語氣、節奏不完全成熟。
情侶階段的情侶,格律詩中的對句。這種詩歌風格,也被稱為現代詩歌,正式形成於唐代。但它的起源始於魏晉。曹魏時期,寫了《聲》十卷,寫了《韻》五卷,把清濁之音與宮、商、角、箏、於分開。此外,孫艷還寫了《爾雅·伊尹》,用的是反切註音法。他是反正切的創始人。壹般五言或七言律詩都是八句,中間有兩句對聯,稱為駢文和頸聯。它們必須是對立的,句式、層次、意義都要求是相對的。這是標準的壹對。
以杜甫的《登高》為例:
風又急又高,猿猴叫得很傷心,鳥兒在白沙的白沙裏打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
悲涼秋景裏的李,常年遊子,在疾病纏身的今天獨自生活在高臺上。
歷盡艱辛,苦盡仇恨,白發滿發,酒杯杯殘損懸。
這首詩的下頜關節和頸部關節,“樹葉像瀑布的浪花壹樣落下,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悲今秋,與我百年之悲,我獨攀此高”是極穩的。遠勝於駢文中的駢文對句。唐詩除了五七言律詩,還有三韻、六韻、排律,中間的對聯也都是對仗。
情侶也有三個特點:壹是對仗作為文體的格律要求;二是字數從偶數句變成奇數句,最後固定在五七個字;三、對仗準確穩定,聲調對仗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