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雜技的歷史中國雜技萌芽於新石器時代。秦朝統壹中國後,吸收了其他國家的角笛的優點,形成了壹種娛樂性的雜技節目——角西地。到了漢代,角抵戲的內容更加充實,種類更加豐富,技藝更加高超。到東漢時期,形成了新的雜技藝術品種,匯集了各種表演藝術——“百戲”制。南北朝時期,各民族藝術交流頻繁,使這壹時期的雜技呈現出兼收並蓄、多姿多彩的特點。不僅民間基礎豐富,而且各個朝代的宮廷表演也是多姿多彩。到了唐代,壹些節目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展現了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其中“扁擔”藝術極高,馬術項目也有很大發展,馴獸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從宋代開始,雜技開始從宮廷走向民間,創造了各種各樣的新節目。瓦舍和勾欄的興起,讓藝人有了賣藝的地方,此外,宋代還有專業的雜技班和培養新人的“科學班”。宋代以後,雜技的社會地位每況愈下。元朝建立後,雜技退化為四處遊蕩耍把戲的江湖藝術。清代藝人多以家庭成員為單位演出,或以流動演出為生。到了現代,雜技已經被貶為樸實無華的廳堂“下等人”。解放後,雜技藝術獲得了新生。雜技已經從單純的技巧表演發展到樂隊、舞蹈、燈光配合的綜合藝術表演。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中國當代雜技已成為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藝術奇葩。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中國雜技的藝術特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是特別註重腰腿頂起的訓練。中國的雜技演員,即使是表演古代色彩斑斕的絕技,也要有紮實的武術功底。二是在危險中求穩,在行動中求靜,表現出冷靜、巧妙、準確的技巧和努力。比如《走鋼絲》裏各種驚險刺激的表演,都要求“穩”。三是在平凡中求新,用高超巧妙的方法從零開始展現人類的創造力。第四個藝術特點是輕重結合,精神交融,軟硬功夫相得益彰。最能表現這種藝術特色的是《踏板技巧》這個節目。第五是超人的力量和靈巧靈巧的空翻技巧的結合。比如當代《壹千噸熊》節目中,壹位老演員同時舉起四只石熊和七八個演員,重量超過壹千噸,顯示出超人的力量。第六,大量家用電器和勞動工具作為道具,充滿生活氣息,顯示了雜技與中國勞動生活的密切關系。第七是簡單的工藝美術和物理技能的結合。比如《雜耍壇子》、《紡盤》等表演,將中國的瓷畫藝術與雜技融為壹體。第八,雜技在中國有很大的適應性,表演形式和場地多樣化。第九,中國的雜技有嚴格的師從傳統,與姊妹藝術關系密切。中國的每壹項雜技技藝都是代代相傳的,但同時又從戲曲、舞蹈、武術中吸收了大量的營養。這些藝術特征構成了中國雜技的獨特魅力。廣義的雜技是各種超常技巧的總稱。在古代也叫“雜技樂”、“雜技樂”。在原始藝術全面發展階段,它與音樂、舞蹈密不可分,成為當時的主導文化。它和音樂舞蹈壹樣,在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和唐朝(公元618-907年)的宮廷裏,也是光彩奪目,光彩奪目。宋元以後(10 ~ 14世紀),隨著對古典舞的輕視,雜技淪落江湖,被視為劣等。但前朝的壹些絕活還是代代相傳,精益求精。中國雜技於清末民初流傳海外,在歐美享有盛譽。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 ~ 207年)將民間角抵戲引入宮廷。到了漢代,角堆戲發展成為各種各樣的雜技節日,其中就包括角堆戲。其中,鑄劍、跳丸、倒立、走繩、舞獸、打麻雀、騎馬技藝、撐桿跳、人獸搏擊、五案、七套、龍騰、舞獅等節目大受歡迎。據記載,漢武帝(公元前65438年至公元前86年在位)在元豐三年(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8年)春天舉行了盛大的宴會和賞賜儀式,以顯示國家的富裕。宴會期間,表演了前所未有的雜技音樂和舞蹈節目。節目裏有各種雜技技巧,還有外國雜技藝人。安息王(古波斯)的使者從李璇(今埃及亞歷山大港)帶來壹個幻術師,表演吞刀、噴火、殺人、砍馬的魔術節目。這些技藝精湛、場面宏大的表演,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深深贊嘆漢帝國的遼闊和繁榮,達到了梁武帝吹噓帝國繁榮、吸引西域各國組成英雄室、* * *對付強敵匈奴的外交目的。外來技藝豐富和發展了漢代雜技藝術。此後,皇室每年都會舉行這項活動。這種每年增加內容的雜技表演會,壹直持續了64年,直到漢元帝五年(公元前43年)。雜技在唐代宮廷和民間盛行。皇室成員不僅在宴會上欣賞雜技,在達官貴人的行進儀仗隊中也常有雜技表演,如敦煌壁畫中的《郭頌夫人行旅圖》。唐代的雜技沒有漢代的那麽隆重,焦集白戲的壹些節目就被淘汰了。但保存下來的節目卻得到了驚人的發展,與漢代相比有了新的特點和許多前所未有的高超技藝。唐代《明太祖雜記》記載了宮廷歌舞伎王阿姨表演的百尺竿,竿上居然裝了壹座木山,模仿仙山的“瀛洲”和“方丈”形象,還有小孩子拿著紅載歌載舞。到了宋代(960 ~ 1278),雜技從宮廷走向民間,表演形式和節目內容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理學的興起和封建禮教的泛濫,來自民間的、充滿生活氣息的雜技藝術被排斥在外。除了各種軍旅劇等訓練節目外,除了皇家慶典和演出,大部分節目都淪為城市瓦房和鄉鎮流浪藝人的生計。這種變化使得壹些豪華的大型節目消失,而各種各樣的小節目,壹個家庭或壹個人表演的節目發展起來。色彩戲法中的“劍、丹、丸、豆”系列節目等手繪技藝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腰腿頂起為特征的特技也有很多絕技。明清時期(公元1368 ~ 1911),雜技衰落入江湖,世代相傳流傳下來的個人表演和雜技更加發達,形成了小而多樣的系列表演,保留了許多古老的技藝。壹些特效被吸收到元明時期的壹些戲曲中,如蒲劇《掛畫》中的“椅技”,川劇中的“變臉”“噴火”。特色、超常、神奇、危險是雜技藝術相同的審美特征,近年來,中國雜技演員在國際比賽中多次獲獎,中國成為舉世公認的“雜技第壹國”。
拿著,謝謝...
上一篇:學生暑期工廠社會實踐的體會下一篇:山西省平遙古城保護條例(2018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