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遺址的價值和現狀
17-19世紀是廣州在國際上最輝煌的時期,至今仍被西方國家譽為“對華貿易的黃金時代”,而古老的黃埔港在清代廣州對外貿易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從1685到1757,外國商船在華貿易* * 365437。1757年,清政府宣布只允許在廣州進行對外貿易,古黃埔港的地位更加重要。從1749到1838,有5390艘外國商船進入廣州,其中大部分從黃埔港進入廣州。美國第壹艘對華船只“中國皇後號”於1784年8月28日抵達黃埔,於1784年2月28日從黃埔港起航,在美國社會引起轟動,成為“壹次富有遠見、傑出而富有成果的航行”。瑞典著名商船“哥德堡”號於1745+10月從廣州運回大量瓷器,因沈船事故在波羅的海沈沒。1989年6月夏天打撈上來後,只有9噸瓷器碎片,300多噸茶葉,還有茶香,可以喝。強烈見證了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和黃埔古港的歷史地位。
當時的貿易方式是獨特的。外國船只和貨物壹般不準進入廣州市區,必須停靠黃埔港進行裝卸和貿易。因此,黃埔港承擔著多種功能:港口旁邊的江源碼頭停靠著許多外國船只;除進出口關稅外,外國商船的銀行券、引水費、銀行規例、買辦費、註冊銀行費等。均由位於岸邊的“廣東海關黃埔註冊口岸”收取;進出黃埔港的外國船舶和從黃埔來往廣州市的外商及貿易事宜,由設在這裏的外辦具體負責;買辦館負責香港外商的日常用品;黃埔港的安全由位於這裏的永靖營負責。與天時地利人和相呼應,黃埔村在清朝中葉壹度發展成為“千人壹鎮”。居民多以服務外貿為生,如買辦、裝卸工、鐵匠、船夫等。直到清末,全村做買辦的有40多人。清同治年間(1862-1874),黃埔港因淤積失修,不得不搬遷至長洲島,仍沿用黃埔港的名稱。
今天我們在村裏閑逛時,看到昔日的輝煌給黃埔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典型的清代建築在村裏引人註目。從整個村莊的布局來看,是依水而建,不是壹般古村落的風格,而是具有中國古鎮的典型特征。至今,村裏還保留著昔日城鎮的廣場、街巷、小巷的名稱,港城的痕跡依稀可辨。經初步調查,目前比較有價值的文物主要有:
古碼頭遺址和貿易街。黃埔古碼頭原名江源碼頭,如今岸邊仍有壹條“水岸街”。昔日這裏靠近碼頭,貿易極為繁榮。碼頭附近還留有舊木樁,壹些村民建房時挖到了堅實的樁基。附近散落著大量外國海員和商人的石碑和墓碑,上面有多種語言的銘文。以前在碼頭對面河堤上壹個叫司馬崗的地區埋葬外地人的所謂“番人”,是海上絲綢之路極其珍貴的物件。黃浦街,基本上按原樣保留下來,是清末重要的貿易區,帶有壹些街道特色。因私房建設已遭破壞,但仍有較高的修復利用價值。
古老的祠堂。村裏原來有30多個祠堂,現在有16。著名的有梁公祠、化隆馮公祠、羅氏祠、胡祠、馮祠等,共有99座門。祠堂建築具有嶺南特色,結構寬闊,裝飾精美。各種各樣的磚雕、石雕和木雕栩栩如生,其中壹些是城裏的陳嘉廟所不能及的。從單體建築來看,表現出濃厚的“康贛盛世”遺風。但部分祠堂內部損毀嚴重,祠堂與周邊壹些新房極不協調。
民居。村裏有幾十棟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大多集中在來煙裏、橫陳裏、中正裏、沈明街等青石板鋪成的古老街巷裏。如“紫萍居”、“佘曲園”、馮昭賢故居、胡玄澤故居等等。房屋大多工藝精良,嶺南特色的雕塑、畢畫、漏窗、花基、門道、灰塑門聯等等隨處可見。如能成片修復保護,將成為綜合開發的重要景區。壹些街道門樓也保存完好。
寺廟。原來的華佗廟、洪深廟、聖母院、天後宮都與當時的海外貿易和航海有關。目前基本保留下來的只有壹座北帝廟(又稱玉虛宮)。目前,還有8處關於重建北帝廟的碑文,刻有1755重建北帝廟碑中的“黃埔稅吏”等重要文字資料。寺前還有壹些拆建後留下的石刻、石柱等文物。
古港遺址的價值就不用說了。多年來,由於缺乏文物保護觀念和民居建築的破壞,古港口遺址遭到嚴重破壞。在我們調查期間,仍有壹些私房在違章建築,但沒有人制止他們。由此對網站整體布局造成的破壞不容忽視。好在黃埔小學周邊約150米範圍內,祠堂、民居相對集中,保存相對較好,方便以後發展。
第二,保護和發展的良好環境
就廣州城市發展的大局而言,黃埔村古港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保護開發後的古港遺址,可以成為廣州“十年巨變”的重要成果和形象工程之壹。在完成“壹年壹個小變化,三年壹個中變化”的項目後,迫切需要選擇壹些與廣州城市發展密切相關的、能體現“大變化”色彩的重大項目。古港址不僅能反映廣州兩千年的港城風貌,而且具有很高的旅遊和文化價值,能促進僑鄉建設,最能展現廣州從古代到未來的滄桑巨變。只有以極大的慷慨、氣魄和遠見,才能全面推進。
-廣州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需要。外地人紛紛感嘆廣州“無遊”,文化景點“星多月少”。過去,他們不惜花費巨資建造“月球”工程,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其中騎馬找馬,脫離廣州實際,盲目求大求洋。試想壹下,如果妳想辦法盡快去壹趟風塵滄桑的黃埔古港,進行體現廣州港城市特色和嶺南風情的恰當包裝,它就能成為壹顆極具歷史文化特色和旅遊價值的明珠。雲南麗江古城和江蘇昆山周莊古鎮的成功保護和開發開創了先例(見附錄)。
——為廣州這座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和三千多年不變的港口輝煌歷史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持。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標準,廣州可以整合零散的秦代造船廠遺址、燈塔——懷聖寺、西來初地、穆斯林古墓葬、南海神廟、黃埔村古港等。,並宣布它們為海上絲綢之路遺址。目前最大的不足是相關實物和原址太少,黃埔古港的保護和發掘可以提供豐富直接的實物,無疑增加了申報成功的籌碼。2001安徽黃山古村落西遞村、宏村入選文化遺產,其最大的“硬件”是完整、原始的民居建築,對廣州有啟發意義。
——從提升城市競爭力的角度。廣州市委市政府領導多次強調,未來大城市以文化論輸贏,提升競爭力的首要任務是充分開發歷史文化資源。從歷史文化資源的存量來看,在北京、上海、廣州之中,北京是獨壹無二的,無與倫比的。與上海相比,廣州有壹定的優勢,但目前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上世紀80年代末,上海開始修復郊區朱家角鎮的明清建築,呈現出壹幅江南水鄉的古老畫卷,就連遠在昆山的周莊也被納入了上海的旅遊圈。廣州應盡快發揮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競爭力中的優勢,黃埔古港的保護和發展可以為這壹目標做出表率。
——響應廣州城市中心“東移南擴”的總體戰略需求。廣州城市重心的轉移必將促進琶洲地區的快速發展,黃埔古港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將成為未來這壹地區的“亮點”,大大提升這壹地區的整體價值。另外值得註意的是,黃埔村是廣州著名的僑鄉。據1990統計,當地村民有3029人,而居住在海外和港澳地區的有1446人。還有壹種說法是出國旅遊的人數超過本村人口。廣大海外僑胞熱愛家鄉,關心黃埔村和廣州的建設。黃埔古港的保護和開發,將極大地增強居住在該村的華僑對廣州的榮譽感,加強華僑與廣州的聯系。同時,村裏有很多華僑、港澳同胞熱心支持,財力雄厚,還可以引導他們參與保護開發,可謂兩全其美。
三。進步
黃埔古港離廣州城不遠,但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長期無人問津,所以受到了壹定的破壞。65438年至0986年,廣州市黃橋研究會幹部黃進村調查僑務,首次發現了這座名為“廣州”的古港口遺址。1987期間,市僑辦、廣州市華僑華人研究會約好中山大學歷史系、東南亞研究所的專家進村調研。為了編纂《廣州華僑遺址選》,黃埔古港遺址的情況開始為人所知。1988年,許、羅如才發表了《黃埔村、黃埔港、黃埔先生》壹文,系統論述了黃埔古港的歷史沿革。余定邦、黃其琛等人也發表過關於黃埔古港的文章。十多年來,這些專家學者和愛好者壹直在不懈地調查和考證,逐漸揭開了籠罩在這座古老港口的神秘面紗。
2000年以來,隨著廣州對歷史文化產業的重視,黃埔古港遺址問題逐漸引起相關決策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註。2000年3月1日,由司徒梅方任組長的市華僑研究會“馮普(黃埔村)項目課題組”通過市僑辦向沈柏年副市長提交報告,建議市政府迅速組織有關部門對馮普遺址的保護、搶救和開發進行論證研究。副市長沈柏年批示海珠區委區政府抓好落實。2000年5月26日,中山大學余定邦、林、羅如才、黃啟臣、梁碧瑩五人聯名上書林樹森市長,強調保護黃埔古港遺址的重要性,認為這樣可以宣傳廣州的長處,“顯示其獨特優勢”。林樹森市長當即指示“市規劃局、文化局找這五位專家談壹談,做壹些初步方案”。2000年7月21日,市規劃局局長石洪平在中山大學永芳堂主持召開會議,討論古港遺址保護問題。
只提取壹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