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這個家就是兄弟姐妹的家。雖然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小家庭,但是在每個人的心裏,還是有這個* * *家庭的,因為他們都出生在這裏,都是父母的孩子。小時候都是壹起玩,壹起長大。家鄉的道路,河流,植物和樹木都會在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不管妳什麽時候長大結婚。無論在哪裏,只要父母在,這個家還在,兄弟姐妹們就會相約壹起去看望父母。長此以往,兄弟姐妹之間也會互相走動。父母走了,兄弟姐妹也會變得像普通親戚壹樣。
個人認為,如果父母不在了,如果兄弟姐妹之間還想交流,和諧還是壹如既往的好。像以前壹樣親密,那麽家庭中的大哥就會扛著這面大旗,大哥,不管是大哥還是大姐,都會扮演以前父母的角色。帶頭帶領弟弟妹妹繼承長輩留下的家風,讓親情不至於中斷,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老板可以提議每年指定某個時間或者各自的生日,這樣我們在壹起就能聚在壹起,感覺很親近。有什麽困難,大家齊心協力互相幫助,這樣兄弟姐妹還是壹個整體。當然,這個老板必須負責。最重要的是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能承受損失。不計得失,能說服大眾,讓兄弟姐妹以妳為中心,把妳當父母。
如果妳讓年輕的那個打頭陣,久而久之,老板的臉色就會黯淡無光,尷尬不已。也有人說,兄弟姐妹中要有壹個人有錢主持,因為家裏經濟條件好,其他人都會以他為中心。但我不這麽認為。負責大局的人不僅要有錢,還要有德。有些兄弟姐妹為了壹點蠅頭小利而打架。特別是在家庭財產分配、土地、房屋拆遷等方面,以各種借口強占其他兄弟姐妹的財產。這樣的人怎麽說服?如果壹個家庭裏有這樣壹個人,兄弟姐妹基本上就懶得走在壹起了,而且直接影響到家庭下壹代之間的交流。
曾經看過這樣壹篇文章,名字不記得了。壹個弟弟去姐姐家所在的城市出差。他有沒有說要不要去她家?我壹直在糾結,最後選擇了姐姐家附近的酒店住了壹晚。我不明白為什麽今天這種社會親情如此淡漠。
很多人說,以前無論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有多深,結婚後都以小家庭為中心,大家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所以我們不要奢求什麽,順其自然就好。那麽妳同意這個觀點嗎?
父母在,人生還有去處,父母走了,人生只有回家的路。
我有壹個朋友,他有三個兄弟姐妹。在他們父母健在的那些年裏,他們四個兄弟姐妹關系非常好。因為她哥哥壹直和父母住在壹起,他們每周至少聚會三四次。逢年過節,我們野餐,帶著孩子,包餃子,切水果,爬山,泡溫泉,高高興興打麻將,過著幸福的生活。兩年前,她的父母相繼去世,她抑郁了很久。她說她經常壹開車就去她父母住的地方。到了門口,她突然想起父母都不在了,只有大哥和大嫂住在這裏。她的鼻子酸酸的,覺得進去沒有意義,然後轉身回家了。
她告訴我,在我父母來之前,我想過每周去看望父母。去父母家和在家壹樣隨意,穿著睡衣拖鞋到處走。現在,父母家變成了姐姐家,我去了也不知道說什麽好。偶爾聚壹聚就不像以前那麽在乎了。她說,生活少了樂趣,沒有父母的時候,她常常很孤獨。她經常想起父母,有時候想起來就流淚。
。
還有壹個朋友在珠三角工作。她有三個兄弟。逢年過節,她帶著老公和孩子回娘家,哥哥姐姐們也陸續回來,大家壹起聊天,聊得很開心。父母去世後,房子已經賣了,她回來只能住酒店。和哥哥嫂子的寒暄總是太多,她漸漸不回來了。三兄弟在同壹個城市,交流越來越少,連家人微信群互動也越來越少。除夕那天,幾個兄弟姐妹都出去過節了,基本沒有聚會。她嘆了口氣,說父母不在了,家也散了。
我們總是在感嘆世態炎涼,但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陷在了局中。父母老了總會離開我們。當父母淡出我們的生活圈,我們還有兄弟姐妹,還有很多親情。我們要主動打破僵局,像父母在世壹樣,邀請親戚聚壹聚。也要主動營造父母健在的表象,和兄弟姐妹暢所欲言。這個時候家裏的大哥就應該承擔起父母的角色,大哥就是父親,這樣才能發揮家庭的凝聚力,讓兄弟姐妹有壹個休息的港灣。
說到這,我的心真的很痛。父親2014去世,現在有壹個80多歲的母親,和哥哥在壹起。
由於壹直在外地工作,結婚後探親假有限,陪父母的時間更多。父親去世前,我身體長期不好,好幾年都沒有回老家探親。後來收到消息,父親病重,即將離世。我回了趟老家,看到他奄奄壹息的樣子,我很難過。我在家伺候了父親半個月,然後他就走了,算是壹點孝心。
父親去世後,母親和弟弟住在老家農村。我覺得如果有壹天媽媽去世了,我還能回老家嗎?沒有父母的家鄉還有我的家嗎?如果我回去,我會住在哥哥家還是姐姐家?想著想著,我就哭了起來。所以自從父親去世後,我每年都會回老家陪母親兩三個月。如果東北還有孩子沒結婚,我真想天天陪著我媽。
現在想想,如果我媽死了,我還要回去嗎?不是我對兄弟姐妹沒有感情,而是沒有父母在帶孩子在壹起,因為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只是父母的紐帶。壹旦這個紐帶沒了,就很難在壹起了。想到這裏真的很難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