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分析道德教育發展現狀和趨勢的角度,著眼於道德教育的科學化和規範化,追溯道德教育改革的軌跡,探討道德教育
教育改革的主要線索和實踐趨勢,以期對廣大教育工作者有所啟發和幫助。
壹,中小學德育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第壹階段:從十壹屆三中全會到1986。這是壹個撥亂反正的時期,強調紅專,主要解決
這是壹個道德教育的問題。
這壹階段,在制止十年教育動亂,恢復和建立良好的教育秩序,狠抓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強調了學校。
德育既要註重德育的政治性,又要註重政治思想工作在專業工作中的落實,做到又紅又專;重申道德、智力和身體的完整性
面向發展的教育方針;加強學校德育的宏觀管理。這壹時期最重要的教育事件是恢復高考,結束了與以色列的階級鬥爭。
在深刻反思的基礎上,學校道德教育開始擺脫廣義的政治束縛。然而,這個訂單
《段》還存在著德育方法灌輸簡單、德育內容成人化等諸多問題。
(2)第二階段:1986到1992。這是壹個建立制度,探索規範的時期。
這壹時期,中國開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學校道德教育受到兩方面的嚴重沖擊:壹方面是社會
世界上的不正之風動搖了學校德育的管理,削弱了德育隊伍的力量;另壹方面,西方入侵的資產階級的自由化和崇拜
黃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動搖了我們的傳統信仰和價值觀。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壹手硬壹手軟”問題
題目在教育領域的直接反映就是重視智育和德育。宏觀和微觀背景條件正在發生深刻的歷史變化,學校德育
工作中存在“不到位”的問題。“老方法不行,新方法不行”,“說出來很重要,做出來是次要的,不要忙”,
重智輕德、應試教育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形成了學校教育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質教育的傾向,道德教育成了成功。
為學校工作的薄弱環節。很多學校都在矛盾和猶豫中,建立制度、制定規範保證德育到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開展了大量的德育系列化實驗。1988中共中央制定頒布了《中央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決定》
通知,首次確立了學校德育校長負責制,國家教委頒布了《中學德育大綱》和《小學德育大綱》。
對學校德育的方向、內容和管理提出了明確、系統的要求,結束了40年來學校德育無指南、無簡易服的局面。
從社會成人運動的情況來看。這些文件對於推進中小學德育整體改革,進壹步加強中小學德育管理十分重要。
中小學德育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起到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C)第三階段:1992後,進入構建現代學校德育體系時期。
這壹時期,黨中央根據新的形勢,進壹步制定並下發了《中央關於進壹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建議》
見”和“愛國主義教育大綱”。學校德育的社會背景和內在要求基本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對精神文明有重大影響
建設的強烈需求,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明的迫切願望,教育者的高度責任感,使得學校德育改革勢在必行。
在十幾年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始了從宏觀背景到教育管理再到教學過程的系統探索,並取得了成效。
取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研究成果。這些方面的經驗相互磨合、相互作用,逐漸形成了學校德育的學科理論。
管理規範和教育內容與方法體系。
在這壹時期,學校德育出現了壹些基本問題,如德育內容的不科學性和隨意性,德育目標的缺失等。
性別、等級、德育活動缺乏計劃性、“小學講* * *產品主義、中學講社會主義、大學講行為準則”等問題
道德教育現象引起了專家學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普遍關註,進而通過研究提出了分層次、有針對性、系統化的道德教育。
性、計劃性、科學性等壹系列對策和實際措施。
二,中小學德育的基本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整體上看,學生思想道德觀的主流始終是
好的,也可以這麽說,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最好的行業,學校是整個社會體系中德育工作最好的部門。
。然而,在新的形勢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小學德育工作出現了新的格局
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建立比較完善的中小學現代德育體系還需要時間。
(壹)關於德育的理解和管理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普遍認識到學校德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任務,但還有社會、家庭和學校。
理解不同步和不壹致的現象。
近十年來,許多學校和地方黨政部門已經認識到學校德育綜合治理的必要性,並開展了社區、家庭、學校
我們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但由於對市場經濟和社會中不可控因素的認識不足,沒有形成綜合治理。
管理的機制和規範。人們沒有充分估計到社會和家庭因素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的趨勢,因此導致
導致社會、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不協調或協調不當。
改革開放以來,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在中小學已經牢固確立,但是學校德育建設對教學工作的目的和動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武力的意義並沒有被更多的人認識到。有的學校還錯誤地認為,教學工作上去了,成績上去了,學校的德育就沒了。
責備。學校德育的重要性沒有太大的分歧,但如何統壹全社會對學校德育的認識,才是國家和教育關註的重點。
大問題。
從學校內部管理看,大部分學校高度重視德育工作,強調德育工作的計劃性,保證德育活動的時間,並使之明確。
各種責任等等。這些措施對守住德育陣地、抵禦逆流沖擊、防止學校“汙染”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學校
尚未形成以校長負責、班主任為骨幹、全體教師參與、黨組組織的有效的德育校長負責制管理體制。
極合作德育體系還不健全,黨支部、團隊、工會、政教處、教導處、年級組、教研組、班級的德育工作還不完善。
這種關系尚未形成有效的規範和慣例。大部分學校的所謂德育,是每個人的責任。其實班主任是各方面都有責任的。存在
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過渡的過程中,如何把教學與德育很好地結合起來,需要深入研究。
(二)關於德育的內容和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德育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從德育的角度看,心理素質教育、道德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日常行為規範教育等。都成為學校德育涉及的領域;從具體內容看,傳統美德教育、國情教育和“五愛”教育
教育、時事政治教育、理想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法紀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等。
30多項已進入學校德育。豐富的德育內容為我國學校德育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目前如何整合是極其廣泛的。
推進學校德育課程化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同時內容豐富,方法靈活,湧現出大量民主實用的生動活潑的教育方法,產生了很大的。
豐富的經驗。然而,長期以來,道德教育過於強調思想改造,片面強調“以理服人”的灌輸,而忽視了“說服”的運用
“激發學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和機制,經常把學生的德育要求與學生道德發展的自我需要結合起來。
在機制上互相對立。所以,大部分校長和老師還是更擅長“管”和“灌”,而不是“放”和“導”。那麽,如何把精神
教師如何習慣各種德育方法的系統化、常規化,是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三)關於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
總的來說,學生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是我愛祖國,愛學習,有理想,守紀律,團結同學,尊敬老師。
中小學生的優秀品質和基本特征。然而,在現代社會,特別是在經濟體制發生質變的過程中,中小學生已經
聽到、聽到的機會多了,接受不可控的強刺激的可能性也多了。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在其中發揮了作用。
更明顯的是:他們在政治上關心國家大事,但缺乏了解和參與政治活動的熱情;他們思維活躍,自我意識強,堅強。
強烈的獨立需求,但學校對馬列主義世界觀教育有逆反心理,要求社會和他人為其提供更多條件,但有所欠缺。
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們的身體成熟和能力發展先於心理發展和社會成熟,卻盲目自信,只橫向認識事物。
比較,不垂直分析,處理事情自律性差,規範性差。這些矛盾使得相當壹部分青少年(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經常出現問題,莫名其妙的煩躁,波動,抑郁,狂熱等現象。在“雙重效應”的背景下,“學壞容易,學好難”導致
分析了中小學生普遍存在的壹些弱點:吃苦耐勞,勤儉節約,勞動觀念淡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正視困難,
缺乏克服困難的能力,缺乏與壞人壞事作鬥爭的正義感等。這些缺陷已成為學校德育必須解決的難題。
三,德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圍繞新形勢下德育新體系的構建,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壹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並取得了不少成果。
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認識已成為中小學德育改革的主要發展方向。
(壹)德育管理的發展趨勢
1.德育組織形式的社會化。前幾年我們中小學德育不盡如人意的壹個重要原因就是相互環境。
學校、家庭、社會之間協調不夠,沒有合適的組織形式和工作經驗,沒有形成巨大的合力。德國近年來
教育的研究和實踐告訴人們,要實現中小學德育的最佳效果,僅僅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德育管理是不夠的,而是要落實到全社會
定向綜合管理。各行各業,校內外,家庭,政府都應該有責任,共同努力把青少年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受過教育和訓練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目前很多學校都在嘗試這種方式。上海市政府積極與社會合作。
通過成立學校德育社區教育委員會,劃片治理,保證學校到區,明確社區教育的責任、任務、目標、分工等問題。
並分步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煙臺市芝罘區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構建“壹主體兩翼”的社區教育模式。
式,這種模式以學校為主,社會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德育為中心開展* * *建設、* *管理和* * *教育活動,從而優化了德育。
系環境,大大增強了學校德育的效果。這種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社區教育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理解並付諸實踐。但是,從整體上看,中國大規模的真正的社區教育網絡尚未形成,黨政、職工、女青年、
文化宣傳等負責精神文明建設的部門沒有真正建立德育運行機制。
2.學校內部德育管理從以黨支部為核心、團隊組織活動發展到以班主任為骨幹的校長負責制、團隊合作。
所有老師都參與到班級中來,以班級活動為主。過去,我國中小學德育主要依靠黨組織的統籌管理。年德育實踐證書
明,這種直接把社會模式搬進中小學的做法,不符合學校工作的特點和中小學生的發展規律,效果也不理想。近些年
多年來,校長負責制逐漸成為中小學管理的主要制度。學校的道德教育,無論是由黨組管理還是由校長管理,都應基於
依靠班主任和教師來實施班級。因為教師和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整體參與者和主體,他們之間的互動時間
教師最了解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
,最清晰,所以工作最及時,最有針對性,也最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班級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的基本菜單。
陣地、課堂、教學過程自然應該成為德育的主陣地。中小學的德育是校長的責任,黨團合作的制度就更多了
合理。天津壹中以班主任為中心組織教學活動和煙臺市萊陽壹中班級教學會的經驗表明,校長對班主任負責。
以全體教師參與為骨幹的德育管理應是中小學德育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中小學德育目標的發展趨勢
中小學德育目標由過去單壹的高要求轉變為分階段、分層次實施的基本要求和更高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
社會階級鬥爭和思想改造運動,學校德育高度政治化和成人化,德育目標不取決於年級和年齡,從兒童開始。
從小學到中學、大學,都要培養* * *資本主義接班人,都要求政治堅定,大公無私。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
鄧小平同誌最早提出培養“四有”新人的樸素要求,1988年中,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
通知》,明確指出要“實事求是地確定中小學德育的任務和內容”,提出“中小學德育的基本
任務是培養全體學生成為愛國守法、具有社會公德和文明行為習慣的好公民。在此基礎上,引導
他們逐步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使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在未來成長起來。
* * *無產階級”。這個通知明確指出,我國中小學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培養合格公民,以培養* * *社會主義。
這個班要求更多。同年,國家教委制定並頒布了《小學德育大綱》和《中學德育大綱》,明確提出了小學德育目標。
目標是為培養社會主義公民奠定初步的思想道德基礎,中學德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四有”社會主義公民。
近十年來,許多地區和學校按照分階段、分層次目標的思路,制定了學習期、學年甚至學期的具體德育目標。
它成為目標系列和相應的德育評價標準。
(三)實施德育內容的發展趨勢
德育內容課程化是學校德育內容發展的主要趨勢。隨著學校德育目標的進壹步明確,學校德育
逐步實現全面、系統、具體。學校德育具有不同於智育、體育和美育的特點,它必須充分考慮教育的社會性和
現實有效的教育內容必須與社會、地域乃至學校的特定背景相關。這很容易導致學校德育的寬泛和缺失。
秩序。學校通常能夠從實際出發,聯系具體實際,開展大量的德育活動,雖然這些活動大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品德。
教育質量固然重要,但它是全面的、系統的,是學生全面素質發展所必需的,缺乏數量和質量上的教育規律。
定性分析必然導致道德教育的盲目性。克服盲目性,明確規定性的根本途徑是制定德育課程,使德育的目標內容、
計劃和方法成為教師自覺操作的規範。世界上許多國家都以課程的形式明確規定了德育的訓練項目、時間和時間。
規程與學科課程在規定和實施上有所不同,同樣有明確的目標和相對統壹的教育要求,但
在內容和方法上有相對的選擇性。目前,我國學校德育課程也是這種趨勢。
(四)德育方法的發展趨勢
從重視理論灌輸和講道理教育到強調修養和實踐。長期以來,我國傳統道德教育重性輕個性,重他人。
法律不太註重自律,重外在輕內在,重灌輸輕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片面強調制約、預防和轉化,忽視引導、熏陶和塑造。
創造傾向導致目標結構的片面性、不合理性和德育功能的不完全性。前幾年學校德育過分強調政績。
甚至可以用政治功能代替道德教育的認知功能、情感功能和審美功能,排斥道德教育促進和提高人自身發展的功能,因為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學校德育的地位大大降低,嚴重影響了德育的效果。道德教育實踐告訴人們,道德素質教育只有
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和對道德的認識水平,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思想道德的形成發展規律,才能真正提高。
增強德育的實效性。近年來,在科學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人們根據學校德育的規律,對德育方法進行了大量的改革。
探索,成果的主要表現
-
-
非典防控重在責任追究。
呂日周
防治非典的“五言歌”
2003年,非典在全球爆發。疫情猛於虎,傳播蔓延。中國已有數千人被感染。疫情震驚黨中央,深情領導全國。
放大學生的亮點
當德國著名科學家奧斯特瓦爾德上中學時,他的父母開始希望他成為壹名作家,所以他們讓他主修文學。結果老師對他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