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1首先要明確提出問題。
為了引導學生在提問時積極思考,只有提出明確具體的問題,才能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否則會誤導學生,反而達不到預設的提問效果。比如在講授“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老師展示了壹個非常漂亮的Flash課件的場景圖。學生觀察完圖片後,老師問:“妳看完這張圖片有什麽發現?”問題壹出,同學們踴躍發言,用文字描述畫面。但是很長壹段時間,我都問不出和課本內容相關的數學問題。教學時間浪費了。如果老師壹開始就問“圖片上有幾只動物?他們幾個人在壹起?”然後註意引導學生數三、四、四、二位,突出“幾個3”、“幾個2”、“幾個4”。然後讓學生找出它們的數量。這樣問題就清楚了,從而引導學生有效捕捉場景中的數學信息,為以後的乘法學習打下基礎。
第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亞裏士多德曾說:“思考始於懷疑和驚奇”。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壹個平靜的湖泊,那麽教師富有啟發性、針對性的提問就像扔進平靜的湖中的壹顆石子,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啟迪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在課堂上處於最佳的思維狀態。“本書無水,壹石激起千層浪”,準確而富有啟發性的提問是教學成功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啟發性問題應遵循兩個原則:
(1)教師提問時,要根據學生實際,讓學生知道為什麽,為什麽。同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知識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也不能太容易,否則會事倍功半。問題提出後,適當停頓,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通過提出問題、解疑釋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比如教學應用題:“大豐糧店運進來40噸大米,噸面粉是大米的3倍。多少噸米和面粉帶進來?”老師可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需要多少噸面粉和大米,需要什麽條件?解決問題的關鍵是什麽?通過這些有序的啟發,引導學生掌握數量關系來分析和解決問題。
(2)啟發性問題還需要考慮是否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內容越接近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師要勇於跳出課本,將課本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在更廣闊的天地裏開展課堂教學提問活動,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將感性的實踐活動與內心的感受和體驗相結合。比如教《發現規律》,展示場景:為了慶祝六壹,學校食堂給孩子們準備了壹些水果。有哪些水果?規則是什麽?接下來會發生什麽?妳怎麽想呢?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景激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學生們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然後我引導學生通過尋找圖形的排列規則來尋找數字的排列規則,然後創造規則,從而達到誘導思維、開發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第三,提問要有針對性。
俗話說“十指不壹。”更何況人的學習水平呢?要有好的,中等的,差的學生學習。如果老師在課堂上讓好學生回答所有問題,而忽視學習困難的學生,就會導致兩極分化。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雖然教師不能為每個學生設計壹套問題,但還是可以註意問題的層次和梯度,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向不同的學生提問。同時,教師要及時表揚他們的進步,讓學困生嘗到學習的甜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第四,提問要靈活。
教學過程是壹個動態的過程,要求教師靈活提問。很多老師總想貫徹自己的設計意圖,總想“創造”機會提出自己的設計問題,而不是根據學生的實際來選擇問題。比如壹個老師教完整數減帶分數後,讓學生做5-(2+1/4)等於什麽。壹個學生只減去整數部分得到3+1/4;另壹個同學從被減數中取1,變成了4/4。減法時,5忘了減1,得了3+3/4。在分析了這兩個學生犯錯的原因並加以糾正後,老師並沒有就此止步,而是提出:如果答案是3+1/4或者3+3/4。那麽這個話題應該怎麽改呢?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全班的興趣,大家議論紛紛。這個問題恰恰暴露了整數減波段分數的困惑或錯誤。這個問題來源於學生,由學生自己解決,既有利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問題,要有層次。
提問的方式有很多種,按層次和作用可以歸納為四種:壹是復習提問,即在講課前問壹下自己學過什麽,以便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二是引導題,引導題是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所學內容過渡到所學內容。三是提出關鍵問題,即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更清楚地理解問題。四是終結性提問,即新課講完後,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什麽?內容的重點是什麽?掌握哪些關系問題等等。這些問題內容豐富,可以靈活運用。壹個問題可能分幾步解決,每壹步的問題都要問得恰當。題型不能顛倒,要註意前後銜接,讓每道題都能恰當地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
眾所周知,壹堂課沒有固定的模式,課堂提問也絕非千篇壹律。無論采用何種形式的課堂提問,都應該在傳授知識、啟迪智慧、陶冶情操方面達到最佳效果。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學生的思維心弦,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為整個課堂教學奠定基礎,就是成功的課堂提問。
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第二章課堂提問是任何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教學形式,是師生交流、碰撞的重要雙邊教學形式。但是大多數老師都有這樣的感受:很多學生上課不愛舉手發言,課堂討論的氣氛不夠熱烈,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在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新課程改革中,如何有效優化課堂提問顯得更加重要和突出。
1.巧妙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要新穎巧妙,激發興趣,引人深思,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提問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巧妙地設計問題,抓住時機,以藝術的技巧提問,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獲得數學知識。比如,學完類似條目的內容,課後總結時,不要問“我們今天學了什麽?”妳收獲了什麽?"相反,我們巧妙地先舉了壹個例子. "在上壹節中,我們學習了降序排列。如果降序排列就像學生按照身高排隊,那麽今天學的類似項目可以是什麽樣的?" .同學們馬上展開討論,總結發言異常熱烈:“就像按男生女生排隊壹樣”;就像賣水果的,橘子歸壹類,香蕉歸壹類,蘋果歸壹類”等等。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興趣盎然。老師馬上問:“那麽同類物品分類要註意什麽呢?" .通過這樣巧妙的問題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啟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牢牢抓住了同類物品分類中應註意的問題。
2.提問要圍繞問題的難度和深度;
老師的提問壹定要有壹定的難度和深度,學生壹定要仔細思考,開動腦筋,才能回答。所以問題的難度和深度要合適。如果問題過於簡單,就不會促進學生的思維活動;但如果難度太大,超出了學生的智力,也會讓學生失去信心,降低學習興趣。我們提倡從學生思維發展出發,從學生學習認知水平和數學學科特點出發,以及課堂教學45分鐘的限制,通過深淺題、深淺題、直題、直題、反題、多題等不同方式進行多角度思考,優化學生思維品質,展現學生創新個性。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形成,促進學生健康情感的培養。
所以課前要充分分析學習情況,了解學生對所要教授內容的掌握程度。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年齡、原有認知基礎和能力適當提問,即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心理學上所謂的學生“最近發展區”——介於學生當前水平和學生思考後所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域,不是伸手可及,而是可以跳躍的。
3.準確提問;
蘇格拉底說:“問題是助產士,它能促進新思想的誕生。”所以壹個好的問題需要老師在充分了解教材和學習情況後,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設計。“精”和“準”是指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出發點和針對性,提問要恰當、準確、力求完美。教師提出的每壹個問題,既要本身經得起推敲,又要強調最有效的組合,即問題之間有聯系、有層次,力求使教師設計的每壹個問題形成壹個有機的、嚴密的整體。學生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不僅理解和掌握了知識,還得到了嚴格的思維訓練。但是,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存在太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表面的、形式主義的,都是諸如“妳懂嗎?還有什麽不會的嗎?找到了嗎?”以及其他無效問題。這就需要我們的老師從主觀能動性的角度出發,設計更多的能夠啟發思考、拓展思維甚至創新的應用型、綜合性的問題。
4.提問要針對全體學生,因人而異;
提問的範圍要廣,要問的對象要分布合理。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壹些難度適中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獲得知識和營養,滿足他們的“胃口”需求,讓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都有機會參與答題。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梯度題:學困生可以適當“降級”,提簡單的問題,照顧他們,使他們成功;問壹些稍微難壹點的問題給中級學生,讓他們嘗試成功;對於尖子生,問壹些比較難的問題,激勵他們上進;對於特殊學生,可以合理增加難度,提出壹些特殊的創新問題,鼓勵創新。提問要因人而異,消除中等生和學困生的恐懼心理,培養各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
5.提出問題後給學生留下思考和探索的時間。
好的提問方式應該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而不是急於得出結果。老師提問後要耐心等待,課堂上提問的間隔時間還是壹個很講究的學問。老師根據問題的性質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研究表明,當教師將等待時間從不到1秒增加到3到5秒時,課堂上會出現許多顯著的變化,如學生給出更詳細的答案,做出更多的循證證明,提出更多的問題,學生的成就感會顯著增強。需要註意的是,時間越長越好。最好不要超過10秒。因為隨著時間的延長,課堂氣氛會變得陌生,很多學生開始在思考的狀態中徘徊,也就是已經偏離了課堂教學的範圍。所以老師要把握好提問後的等待時間。
宋代教育家朱說:學而不疑者,必先教之有疑者,而有疑者,必有不疑,唯此方有進步。從某種意義上說,壹堂課的教學過程其實是由幾個問題組成的,每個問題都是壹個“驛站”。教學成功與否,學生致富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的質量。優秀教師的教學不僅在於講,更在於問。
因此,對待課堂提問需要教師心中有學生,有目標,有策略。在動態生成的課堂中,要不斷優化課堂提問的方法、過程、內容、方式和角度,通過科學的課堂提問從多角度、多層次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加強教與學的和諧互動,充分發揮提問的有效價值,真誠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