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1610 ~ 1695),浙江余姚人,被學者尊為李洲先生。他的父親黃遵素是明末黨的著名人物,在天啟年間被魏忠賢的宦官殺害。為了給父親報仇,19歲的黃宗羲只身來到北京,帶著壹個鐵錐和壹條彩帶紙,為父親報仇。至此,魏忠賢已死。在審判廳,黃宗羲用錐子刺死了父親的仇人,漢奸閻黨被打得鼻青臉腫。他為國除奸的勇敢行為傳遍了北京,他在監前拜父,哭如雷,甚至傳到了宮裏。當時崇禎皇帝也很感動,稱贊他是“忠臣獨處”。
在父親的影響和支持下,黃宗羲從小勤奮好學,善於思考。他討厭寫八股,卻喜歡讀百家之書,愛讀史書。他遵照父親的遺誌,師從明末理學大師劉,關心時政,主張古為今用。崇禎中期,朔方勢力圖謀復興,黃宗羲率先發表《南逆》,揭露宦官行為,成為士人與宦官鬥爭的主導。清順治二年(1645),清軍南下,南明弘光政權崩潰。黃宗羲在家鄉招募了數百名弟子,組成“侍中營”,跟隨魯王抗擊清軍,魯王授予他禦史兼職監的職位。後來戰敗後回到家鄉,閉門不出,專心寫作,直到去世也沒有在清廷做官。
黃宗羲學術研究領域廣泛,成果豐富。他壹生留下了許多作品,主要有:《南雷文鼎》、《南雷詩歷》、《伊名待訪錄》、《明儒案》、《宋元學術案》、《匡廬漫遊錄》、《思舊錄》等。他的歷史造詣特別深厚,創立了擅長歷史研究的浙東學派。66歲時完成了中國第壹部系統的學術思想史專著《明代儒學案》的編撰。他經歷了明清之際的滄桑巨變,認為“國可滅,史不可滅”。因此,他的《明代儒學案例》被廣泛收集,強調歷史的方法,強調真實可信,系統地整理了明代三百年的學術史,簡明地介紹了200多位各派學者的言行和學術思想,並加以評論。本文系統總結了明代學術的發展脈絡、師生關系及其演變情況。這本書寫出來後,受到了學術界的高度贊揚。該書的出版還開創了中國史學園中壹種新的史書體裁——學案體,在中國史學史和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黃宗羲壹生勤奮好學,他的民主政治思想對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影響。他的眾多作品也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他是明清之際偉大的愛國學者、啟蒙思想家、傑出的歷史學家,這與他勤奮學習是分不開的。
顧名絳,學名隨士紳,言忠義明。明朝滅亡後,由於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門生王性格忠厚,改名,字寧,江蘇昆山人。因為他的家鄉有壹個林挺湖,學者們也稱他為林挺先生。顧原是江東名門望族,祖上是明朝官員。到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家庭已經沒落了。顧自幼收養姑父的兒子,在繼母王的撫養下長大。他從十歲開始跟隨祖父學習,接受了嚴格的儒家教育。後母王勤學好讀,深深地影響了顧幼小的心靈,對他日後的人格修養和求學決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南下的過程中,清兵大肆屠殺江南百姓,顧參加了家鄉的反清鬥爭。昆山城陷,後母王得知後絕食十天,以身殉國。顧給的遺言是:“不為外臣,不可喪國。”顧對嗣母的英勇行為大為震驚,這成為他壹生的信條,他壹生都沒有與清廷合作過。為了避免被仇人陷害,他改名為蔣山·邁德,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涯。在國破家亡的歲月裏,他北上山東、山西、河北,騎馬到河北邊境十幾年,在河北勝利的土地上進行了廣泛的實際考察,寫出了《潁平二州地名》、《長平風光》等多部軍事地理巨著。最終定居陜西華陰,在那裏買了50畝地,開墾土地,直到去世。
康熙十年(1671),內閣大學士邀請顧加入歷史博物館,被他拒絕。康熙十七年(1678),開辦學詩、寫詩課程,廣招國內名士,由同鄉葉聯名推薦,被顧拒絕。第二年,在編纂《明史》時,派了兩名官員到華陰,並請顧在北京做他的助手。顧毫不猶豫地誓死拒絕被招募。作為江南文人,顧實際上在北方生活了20多年,並在北方遊歷。壹個是被逼的,他想抓住機會推翻滿清統治,這是他不死不滅的信念,也是他對很多仁人誌士的正直所敬佩和稱贊的。而他的知識在清初是首創的。顧強調實用主義,反對理學的“體悟自然”,對晚明所謂心學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君子學而濟世”。這只是詩。雕刻昆蟲有什麽好處?“顧是壹位承前啟後、扭轉壹代風氣的傑出學者。他的政治思想和國民性對晚清資產階級革命起到了指導作用。資產階級革命家張在反對清政府時,署名張將,這是顧的原名,可見顧思想的深遠影響。
如果說黃宗羲、顧是明末反對空談學風的實學家中的破壞者,那麽王夫之才是真正在破壞之後重建學術體系的人。
王夫之,本名農,湖南衡陽人。晚年隱居衡陽石川山下,被學者稱為船山先生。當明朝滅亡時,他的父親在張被西方大軍抓去當人質。王夫之用刀捅了自己幾刀,用自己的身體去交換父親。大西的士兵被感動了,把他父子放了回去。清軍占領湖南後,王夫之在衡山起兵,阻止清軍南下,但戰敗後逃亡。他投靠了桂林的瞿士禎,瞿士禎把他推薦給桂王的朱幼郎。然而,南明小朝廷的政治腐敗仍在繼續,王夫之因彈劾吳黨而入獄。後來回到桂林,依附屈世貞,屈世貞殉難。王夫之見反清復明的希望破滅,決心躲起來。他浪跡湘西等地,逃到堯東,隱居山林,躲避清廷的追捕。康熙年間,民族壓迫政策放寬,王夫之得以在衡陽定居。從那以後,他靠教書、努力學習和勤奮寫作謀生。四十年來他從未剃過頭發,他的愛國心和拼搏精神從未消逝。
王夫之學過天文、歷法、數學、地理,特別是經學、史學、文學。他的哲學思想是對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哲學的高度總結和發展。他提出了唯物主義自然觀,揭示了“壹分為二”、“合二為壹”的樸素辯證法,以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進步史觀。在知與行的關系上,他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王陸的“隨知而行”和禪宗學者的“知是而止”的論點。此外,他還全面深刻地闡述了名與實的關系,強調“名要以實,言必真”,反對知實而不曉,反對知實而不曉。他還擅長詩詞歌賦,對詩歌有很多獨到的見解。後人將他的著作編入船山遺書,其中《周易傳》、《尚書·伊尹》、《讀四書》、《張子正·朱蒙》、《表裏之思》、《皇書》、《夢魘》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