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網絡詩歌”的興起對傳統文化場域重建的影響

“網絡詩歌”的興起對傳統文化場域重建的影響

壹、早期“網絡詩歌”印象

隨著網絡BBS的興起,詩歌已經成為各種門戶網站和文學網站的重要版塊。1999是互聯網BBS發展的重要時期,“網絡詩歌”圈子裏的重要人物大多出現在1999-2000年期間。整體來看,這壹時期的“網絡詩歌”質量不高。除了少數相對成熟的詩人,大部分都是壹般作家,甚至很多人不懂格律,缺乏基本的文言文寫作能力,內容空洞,語言簡單粗俗。然而,壹個有利於詩歌寫作的傳統文化場域開始逐漸形成。詩歌論壇裏,有人寫,有人評,有人看,有人討論,互相求教,當然也有罵的。

早期最成熟、最受認可的詩歌論壇是青雲書院的詩雅集盤,非常活躍,有很多專家。我在雅居1999發帖。針對很多人詩歌創作基礎知識薄弱的情況,我寫了壹些關於詩歌節奏韻律的帖子和文章,起到了促進規範寫作的作用。後來,惠今(象皮)發表了壹系列關於詩歌寫作教學的文章,影響很大。他還在大象出版社主持編輯了《網絡詩三百首》,這是第壹部正式出版的《網絡詩》文集。入選作品雖然水平壹般,但代表了網絡詩歌的早期發展狀況,功不可沒。

二、“網絡詩歌”的創作氣質

“網絡詩歌”的興起不亞於中國文化史上的壹次復興。類似於歐洲文藝復興,是僵化教條長期禁錮後的思想復興。很多“網絡詩歌”的作者都充滿了對民族歷史文化的激情和尊重,從古典文學藝術中汲取滋養靈魂和精神自由的力量,這不是復古,更多的是面向未來。“網絡詩”是否應該被視為壹個詩歌流派還有待商榷,但“網絡詩”確實與民間、學院或壹些官方機構的線下詩歌有較大區別,與歷代詩歌相比也有自己的創作氣質。從中國詩歌史上來看,可謂獨樹壹幟。甚至有些作者對古代的惟妙惟肖的模仿,也因為創作時代和環境的不同,有著完全不同的創作意義。網絡詩界普遍遵守傳統詩歌的寫作規範,反對音韻改革,不講格律,反映了其固有的保守傳統價值觀的文學主張。他們以近乎嚴厲的態度刻意與線下官方社團拉開距離,顯示出他們的文學觀和歷史觀與同行相去甚遠。經常有人問,現代人能寫出超越古人的詩嗎?妳能超過杜麗·蘇辛嗎?這其實是個偽問題。因為寫作領域不同,不可能有相同的寫作目的和意義。

第三,“網絡詩歌”重構傳統文化場域。

所謂場,代表了人類行為與空間的復雜關系。隨著歷史的變遷,與壹切經典文藝創作相關的傳統文化場域不復存在。傳統文化的價值被人為顛覆,原本是全社會共同的知識文本,變成了大眾陌生的東西。在這樣壹個所謂的新文化場域中,傳統詩歌作家的寫作行為被反傳統的洪流所孤立、包圍、分割甚至淹沒。

互聯網的出現,再壹次證明了傳播與文化同構,文化傳播與文化創造* * *時的理論合理性。互聯網技術為詩歌作家重構傳統文化場域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個新領域不依賴於真實的實體,如傳統的書院,但它也可以建立學習交流、自由競爭、享受資源、傳播和存儲知識文本等重要的群體行為關系。因為不依附於真實的實體,傳播不需要依賴傳統儀式的繁文縟節,不受其他領域的幹擾,比如線下文化、法律、政治等。,從而形成了壹個自由度高、自主性強的傳統文化場域,衰落的傳統文化元素也在“網絡詩歌”興起之時開始復興。“網絡詩歌”的創作雖然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壹個重要方面,但由於個人創造力的參與,其意義不僅在於“國故”的整理,更在於“國故”的復活。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壹些“網絡詩歌”的作者才能在今天的傳統文化傳播領域大放異彩。如徐晉如(Huma)致力於當今國學的推廣,尤其是儒家詩教的傳播,在中國中青年學者中有著廣泛的影響。主要由“網絡詩”作者創辦的聚齋書院和羅永堂私塾,經過多年的發展,如今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民間國學教育機構,壹南壹北。

詩歌之所以能夠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源頭,原因在於:首先,詩歌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最受歡迎的形式,在傳統教育體制下,詩歌寫作是知識分子最基本的寫作技能,也是最受歡迎的文化娛樂活動;第二,詩歌因為自身的創作要求,涵蓋了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傳統文化精髓最濃縮的版本。我們幾乎可以根據壹個人的詩歌水平來判斷他整體文化底蘊的深淺。今天,“國學”熱潮正在興起,但泥沙俱下,偽學橫行,而詩歌可以作為鑒定標準,來區分壹些“國學”的真偽和壹些“大師”的真實水平。我壹直認為,壹切不講詩的國學都是偏頗的偽國學,壹切不講詩的國學大師、專家都是偽大師、偽專家。可以說,今天的詩歌是進入國學的必經之路。回過頭來看,可以說“網絡詩歌”的興起是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標誌。

第四,“網絡詩歌”的線下影響力

“網絡詩歌”的影響力不僅限於線上。非網絡詩歌圈的人對“網絡詩歌”的態度會完全不同。在過去很長壹段時間裏,民間和學術界都失去了傳統文化的領域,少數人的詩歌創作和傳播也長期局限在民間,依靠落後的傳統媒體,如書信或小型私人聚會,很少進入公眾視野。“網絡詩歌”的蓬勃發展和人氣的迅速聚集,讓很多人羨慕不已。當然,“網絡詩歌”創作群體自由的行為方式和創作理念也讓很多人極度不習慣。無論我們對“網絡詩歌”持什麽態度,它的存在已經成為整個國內詩歌圈不可或缺的存在。誰也不能否認,《網絡詩歌》的作者開辟了傳統文化的新領域,徹底宣告了只有毛主席才能創作出版詩歌的時代已經結束。同時,借助於這種重構的傳統文化場及其內在力量,形成了對官協寫作群體的倒逼機制,從而避免了現代詩歌創作被意識形態過度主導而淪為低俗的可能。目前,後壹派的詩歌創作雖然無法避免“歌德式”的泛濫,但在遵守傳統寫作規範方面,情況已大為改觀,呼籲改革新韻的聲音已大為減弱。

  • 上一篇:壽司和紫菜包飯有什麽區別?
  • 下一篇:淺談如何有效地講授古詩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