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從事物理教學多年,參加課改不到壹年,但感觸頗深。下面結合我的課堂教學實踐,從課程標準方面談談我所了解到的課程改革。教學大綱與課程標準最大的區別在於,課程目標從單純強調知識和技能轉變為既強調知識和技能,又強調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我對“過程與方法”的理解
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就需要改變原來單純的教學方式,建立和形成以充分調動學生主體性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即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變成為了這次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而課程目標中的“過程與方法”最能體現這種改變,這也是我備課最困惑的地方。這個環節的設計自始至終主導著壹堂課,體現著教師的教的方式,學生的學的方式,要達到的目的。我感觸比較深的是,壹定要針對學生,始終以學生為出發點。所以,每次備課,我都要問自己。這種方法設計的學生參與教學的程度有多大,有多大的空間讓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去給予?思維水平有多高?妳的興趣是什麽?比如在準備“萬有引力的成就”這壹節的時候,有三個知識點,兩個測量天體質量的公式,海王星的發現過程。如何把知識變成學生發現和探索的過程?學生如何才能認識到萬有引力定律的威力?當我教完第壹個知識點後,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方案:
(1)引力常數的確定有什麽意義?
(2)質量為1kg的物體在赤道上的重力是多少?地球自轉需要多大的向心力?向心力、萬有引力和萬有引力是什麽關系?
(3)閱讀課本內容《科學真迷人》,思考為什麽忽略了自轉的影響,引力等於引力。
(4)在忽略地球自轉的情況下,引力等於重力。基於此,可以得出什麽有用的結論?
(5)卡文迪什為什麽說自己是測量地球質量的第壹人?他真的像衡量生活中事物的質量壹樣衡量地球的質量嗎?
學生在遞進的、邏輯的問題中經歷了思考、討論、計算、比較、分析、交流的過程,認識到思維方法提高了自己的能力,進而認識到萬有引力定律的偉大,從而培養了對科學的熱愛。比如在“探索彈性勢能的表達式”這壹節,在猜測彈性勢能的影響因素時,就用引力勢能的表達式Ep=mgh來類比。學生類比猜測,可能與彈力的大小及其彈簧的變形有關。所以彈性勢能Ep= F的表達式打X?很明顯,彈性是可變力,重力是恒力。同樣,在類比中,學生發現彈性勢能的表達並沒有那麽簡單。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應該是什麽?第三,以此類推,引力勢能的表達式是通過探索引力做功得到的,彈性勢能的表達式應該是通過探索彈性做功改變彈性勢能得到的。在如圖所示的場景中,如何求彈簧從原長度拉伸x時拉力所做的功?同學們會想到W=FX。但是,變力不能直接用努力的公式來計算。這時引導學生回憶勻變速直線運動中位移的探究過程,V=at,位移不能用X=Vt直接計算。如果做V-T像,V-T像和橫軸圍成的面積就是位移,那麽學生能想出壹個計算彈性功的方法嗎?F=KX,W=F——X不能直接計算彈性力所做的功。此時,由F-X的圖像和橫軸包圍的區域就是所需的工作。經過幾次類比,學生們不僅達到了探究的目的,還學會了“類比法”這壹重要的認知策略。
對“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理解
首先,情感是指學習的興趣和動機,也指內心的體驗和精神世界的豐富程度。態度是指學習的態度和責任,更多的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價值觀不僅指個人價值和科學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壹,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壹,人的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壹。在物理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無處不在。比如第六章《地心引力》的教學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貫穿始終,不為我們所附。比如,當學生得知第谷積累了近萬個觀測數據來描述行星的運動時,他們會像所有人壹樣感到頭疼。開普勒把這麽復雜的數據變成了簡單的三句話,讓人眼前壹亮,豁然開朗。此時,學生們的體驗是快樂的、欽佩的、激動的。這是壹種審美體驗,也感受到了科學的艱辛和不易。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不斷滲透,指揮行星運動的力量就是引力。正是牛頓揭示了這個“秘密”,發現了比開普勒定律更深刻、更普遍、更簡潔的萬有引力定律。學完這些,同學們更開心,更佩服,更興奮,直到測出萬有引力常數g,然後得出壹個可檢驗的結論——海王星的預言和天體質量的測量。學生們被科學規律的力量深深震撼了。在航天導航教學中,學生們在觀看了“神七”、“嫦娥壹號”等視頻後,被人類征服宇宙的勇氣所感動,激發了對科學的熱愛。這種愉悅的心理過程和欣賞壹件藝術品的過程是壹樣的,是壹種審美體驗。學生在多次經歷這種體驗後,會對科學產生親近、熱愛甚至著迷。總之,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可以有機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關註學生終身發展的願望和需求。
以上是對課改的壹些感受,我寫出來和大家壹起探討,以便更好地把握課改精神,為課改實驗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