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在林中空地玩丟包遊戲。花袋由美麗的花布制成,內裝棉紙、棉籽等。,並在四個角和中心裝飾有五個花穗。它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和收包相識。女生自覺讓小夥子輸了之後,小夥子把準備好的禮物給了女生,兩人都離開人群去了壹個僻靜的地方談戀愛。
潑水節曾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宗教儀式,後被佛教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從13世紀末到14世紀初已有700年的歷史。隨著佛教南傳在傣族地區的影響越來越大,潑水節的山谷學也越來越廣泛。
潑水節的傳說
潑水節是傣族壹年壹度的傳統節日(陽歷4月13日至15日)。傣語稱為“冷合上寒”,意為“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事實上,潑水節是傣族日歷的新年。因為傣族的歷法,新年是從六月開始計算的。
然而,關於潑水節的起源有兩個傳說。很久以前,壹個邪惡的魔鬼占領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娶了七個美麗的姑娘為妻。姑娘們滿懷仇恨,密謀如何殺死惡魔。壹天晚上,最小的女孩香農用最好的酒和肉灌醉了魔鬼,使他暴露了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妖王,連自己的頭發都不敢紮脖子。機警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拔下壹根妖王的紅發,系在他的脖子上。果然,魔鬼的頭掉了下來,變成了壹團火球。無論它滾向哪裏,邪惡之火都會蔓延。竹樓被燒,莊稼被燒。為了撲滅邪火,小女孩抓住了惡魔的頭,其他六個女孩輪流在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六月撲滅了邪火。村民們開始安居樂業。此後每年都有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經成為壹種相互祝福的形式。在傣族人眼裏,水是聖潔、美麗和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了水,萬物都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然而,麗江花坪傣族潑水節的故事是獨特的。這裏的傣族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傳說很久以前,金沙江邊的阿呆村住在密林深處。因為森林著火了,村民們有被大火吞噬的危險。為了保護村子,壹個叫李良的阿呆人沖出了戰場,從金沙江中提了幾桶水,澆滅了山火。經過壹天壹夜的努力,山火終於被撲滅,村民們得救了。李良又汗又渴,倒在了山上。村民們叫清水來為李良解渴,但是喝了九十九桶水也不能解渴。後來,李良跳入河中,變成壹條龍,沿河而去。有人說他已經變成了壹棵大樹。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傣族人都要打掃每壹戶人家,撒上松葉,沿著選定的河流或水井,搭壹個半裏長的綠樹綠棚。棚子裏鋪著厚厚的松針,兩邊放著裝滿水的水缸。中午,當太陽在頂部時,每個人都走到棚子下,互相噴灑松枝,以表達他們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願。這壹活動壹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的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來了,傣族人忙著殺豬、殺雞、釀酒。他們還必須制作許多“年糕”和各種糯米制成的粑粑,以便在節日期間食用。
潑水節活動
潑水節持續三天。第壹天劃龍舟,展翅高飛,表演藝術;第二天潑水;第三天,青年男女壹起丟包,交換物資。
潑水節壹般在美麗的瀾滄江畔舉行。當黎明映照著“黎明之城”時,身著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聚集到這裏。壹聲令下,壹個個騰空而起,直穿雲霄,如龍舟之箭,直奔對岸。這時,千頭金竹齊奏,鑼鼓象腳鼓齊鳴,瀾滄江畔頓時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族姑娘壹邊說著祝福的話,壹邊把竹葉和樹枝浸在盆裏的水裏,互相潑灑。高潮時,人們用銅碗、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他們只覺得面前的水和身後的水都被濺得從頭到腳濕透了,但人卻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經過壹段時間的水洗禮,人們圍成壹個圓圈,在鑼鼓和象腳鼓的伴奏下跳舞,不分民族、年齡和職業。激動之余,人們也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的男的邊跳邊喝,通宵不睡。
“丟包”最浪漫,往往是未婚傣族青年的特別遊戲。“寶”是愛情的象征。由傣族姑娘用棉子精心制作而成,袋子的四角飾有五顏六色的花朵。當包丟失時,男人和女人在長滿草的草坪上站成壹排。先是傣族姑娘把包扔給小夥子,再由小夥子扔給姑娘,傳達他們的感情。就這樣,花飛來飛去,最後感情交流到壹定程度。雙方悄悄退出丟包場,找了個安靜的地方互相耳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