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1.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蒙古族的那達慕、傣族的潑水節、傈僳族的刀桿節、彜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紮雷特、藏族的酥油花燈節、景頗族的長壽歌、拉祜族的中秋節、苗族的花山節。

2.蒙古語那達慕的意思是“遊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大賽”——摔跤、賽馬、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包括各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和物資交流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壹般在祭祀山川、軍事遠征、凱旋、皇帝登基、正月、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如今的那達慕是在每年夏秋之交舉行。規模壹般看當年畜牧業的生產情況,有小豐收,也有大豐收。除了傳統的“男子三賽”,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種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單洽談和物資交流。每年農歷六月初四開始的那達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聚會。那達慕大會的內容主要包括摔跤、賽馬、射箭、騎馬、下蒙古象棋等民族傳統項目。有些地方還有田徑、拔河、籃球等運動。2006年5月20日,那達慕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傣族潑水節,又稱“沐浴佛節”、“冷河傷寒節”,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泰族和東南亞的傳統節日。那壹天,中國西雙版納、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臺灣省新北市九龍城、中和區等海外泰國人聚居地的民眾,壹大早就起床沐浴佛事,然後開始壹連幾天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互相潑灑純凈水,祈禱洗去過去壹年的煩惱。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於公歷的4月中旬,壹般持續3到7天。潑水節是展示傣族水文化、樂舞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俗崇拜等傳統文化的綜合性舞臺。它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掌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了解傣族人認識自然、愛水敬佛、溫婉從容的民族特色。同時,潑水節也是加強西雙版納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為西雙版納州與東南亞國家的友好合作與交流,促進西雙版納州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006年5月20日,這壹民俗被國務院批準列入中國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藏族酥油雕燈會和酥油雕燈會在藏語中被稱為“美而出眾”,還有在寺廟裏跳舞等舞蹈活動。舞者穿著繡花長袍,戴著面具,在西藏號角,嗩吶,牛皮鼓和鑼鼓的伴奏下載歌載舞,以示慶祝。每年藏歷正月十五,為慶祝釋迦牟尼與其他教派辯論的勝利,藏區各大寺廟都要舉辦油畫藝術展,即以彩色酥油制成的神仙、人物、花草、樹木、鳥獸等形象,用酥油燈點燃祈福。藏族人稱之為“甘丹昂曲”,壹個傳統的宗教節日。

5.拉祜族的中秋節,是拉祜族的農耕節日,也叫“巴哈節”。拉祜族發音“巴哈”,意思是月亮,在拉祜族日歷的8月15日舉行,最初是為了祭祀月亮和慶祝豐收。祭祀儀式在月亮升起的夜晚舉行。各家挑選最好的瓜果作為祭品,放在壹張桌子上,擡到祭祀山神的地方(寨子後面)祭月,供人們修節。月光下,村裏的男女老少圍著竹桌跳起了蘆笙舞,慶祝節日。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地方,把拜佛的內容加到了月亮上,地點也改成了村裏的房子。佛像掛壹塊上面有月亮圖案的白布,白布下放著祭壇、香爐、蠟臺等佛教用具。天黑前,人們把新鮮的黃瓜、芭蕉、菠蘿等供品帶到佛祖面前,點上香、點上蠟燭,燒上紙錢,佛祖念經、祈禱。佛後去村裏活動。老人們聚在壹起喝酒、泡茶;年輕人聚集在音樂廳跳蘆笙,唱傳統歌曲。能唱出本民族歷史淵源的,授予歌手稱號。

6.苗族花山節。花山節又稱跳場、玩花、踩花,是滇東北、滇南、川南苗族的傳統節日,起源於青年男女的求偶活動,每年五月初舉行。四川興文縣毗鄰雲南、貴州、四川三省,苗族同胞比較集中。人們跨省前來參加,人數往往達到數萬。規模宏大,人民喜氣洋洋。屏邊苗族自治縣舉行的花山節規模也很大,文山、馬關、河口、蒙自的苗族同胞都爭相參加。

  • 上一篇:寧陽的特色小吃是什麽?
  • 下一篇:《傳播學教程》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