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少數民族民間故事(350字以上)

少數民族民間故事(350字以上)

1,西雙版納,德宏傣族潑水節

傳說很久以前,金沙江邊的阿呆村住在壹片茂密的森林深處。因為森林著火了,村民們有被大火吞噬的危險。壹個叫李良的阿呆人,為了保護村子,不怕危險,沖出了火海,從金沙江中挑水澆山火。?

經過壹天壹夜的努力,山火終於被撲滅,村民們得救了。李良累得大汗淋漓,倒在了山頂上。村民們打來清水為李良解渴,但他喝了九十九桶水都無法解渴。後來,李良幹脆跳入河中,變成壹條龍,沿河而去。還有人說他成了大樹。

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傣族人都要打掃每壹戶人家,撒上松葉,在選定的河流或水井旁,用綠樹搭起半裏長的綠棚,棚下放著厚厚的松針,兩邊放滿了水的水缸。

中午,當太陽在頂部時,每個人都走過棚子,將松樹浸泡在水中,並相互噴灑吉祥和幸福的水,以表達他們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願。這壹活動壹直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的吉祥節日——潑水節。

2.和尚升天的故事

據說唐朝時,瀘州有壹位名叫李寶珍的使者。他到的時候,家裏空空如也,連官員和軍銜都付不起。實在沒辦法,就有人給他出主意,說;當地有壹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百姓對他百依百順。為什麽不讓他站出來,要求人民捐壹些錢和東西?

於是,李去見老和尚,壹起講述了這個故事。別說老僧真的答應了。為了消除老和尚的擔心,李說,我們在祭壇下面挖了壹條地道,妳點火後就順著地道出來,保妳平安。李大人帶著老和尚到了現場,居然又走了。

這才定下好日子,州內百姓聽說老和尚坐在壇上講道,都來捐錢。

開壇當天,周邊群眾也來捐款。幾天時間,我們已經捐了上億的錢!他該看到老和尚高高地坐在祭壇上,這裏有壹群小和尚在壹起唱歌。多熱鬧啊!過了壹會兒,我聽到有人喊;活佛出現了,點上火迎接他!突然,祭壇上火光沖天,可憐的老和尚通往祭壇的路早就被堵死了。

大火熄滅後,祭壇上只剩下壹些遺物!人們真的相信活佛已經升天了。解決了李的燃眉之急,用壹條命換來的救災款也算是老和尚做了壹件好事。

這是;假戲真做傻和尚。有了活神上天堂,早知道能有此行,何苦做個防風林。

3.瑤族鳥節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江花山森林茂密,非常適合鳥類繁衍生息。山雀、野雞、斑鳩等。以谷物為食的恐龍在嚴冬中存活了下來。當他們看到桃花盛開時,他們張開翅膀,飛到天上,站在高高的樹枝上,當他們看到從山上走來的人們時,他們唱著快樂的歌。

看到嫂子手裏金黃的玉米種子,壹把把、壹串串散落在黑沃沃的山野和泥土裏,唱得更歡了,邀請夥伴,來“聚會”了!就這樣,它們經常成群結隊,飛起來像烏雲遮住太陽,落在地上像黑幕。莊稼人壹走,就熟練地試探著“稻草人”,飛下山坡,用尖尖的嘴不停地啄。很快,山土就毀了。

鳥害成了山地莊稼人的壹塊心病。山裏沒有收成,莊稼人要吃菜,政府的錢、水、糧流幹了。皇帝慌了,趕緊頒布聖旨:“誰控制了鳥害,誰就享有九片森林,九年免稅。”

聖旨下達後,山主和莊稼人都想了辦法。潘蕓村有壹個叫潘英姑的人,他喜歡唱歌。莊稼漢聽了她的歌,仿佛在嘴裏化了壹塊蜂蜜;她對著山泉歌唱,山泉不流了;她對著山林歌唱,鳥兒羞得不敢開口。潘英姑的歌聲停了,鳥兒久久不肯離去。

農夫想:潘英姑壹定有辦法抓到鳥。於是,潘蕓村的男男女女都來到英姑的木樓,跟她學唱歌,商量把這首歌傳播給九九村的莊稼人,並約定在明年正月的最後壹天,播種前,把鳥兒從九三分流,趕到沒有春種的白頭山。

在潘蕓村,有壹個叫潘阿杜的山主,養了壹對畫眉。每天早上,他把鳥籠掛在壹座木頭建築的橫梁上,讓畫眉唱歌。說也奇怪,還引來了壹些山雀,它們天天停在寨頭,在樓檐上過夜。山主很高興:“哈哈,九甲嶺又在我名下了。”

於是,他趕緊把書補好,上報給皇帝。皇帝畫了壹點筆法,下令山寨:山主要多養畫眉,月底的壹天,以鳥誘鳥,引九三九嶺的鳥到白頭山石巖嶺。

當第壹個月的最後壹天到來時,我們打算早點種玉米。壹大早,九九寨的莊稼人就在寨頭唱歌、聚會。九九寨的山主看著鳥兒飛出森林,來到小屋。他高興得舉起鳥籠,搶在莊稼人前面,向白頭山聚集。鳥真的是追歌,追人,飛白頭山。

這壹天,白頭山上有許多人和鳥。晴天,鳥兒成排飛來,為歌者遮擋陽光;在雨天,鳥兒成群結隊地飛翔,為歌手遮風擋雨。莊稼人從清晨唱到黃昏,鳥兒真的忘了飛回山裏。累了就落在巖石上,人悄悄走了。

第二天,鳥兒飛到雲端尋找歌聲。它們繞著白頭山飛,仿佛山頂上有唱不完的歌。就這樣,鳥兒在白頭山待了半年,醒來時坡上只剩下米桿,開山耕種的人已經在寨門收糧了。

4.劉姐

劉三姐是壹個民間傳說中的壯族人物,是壹個古老的民間傳說歌手,聰慧機敏,歌聲優美動人,有“歌仙”之譽。人們非常喜愛劉三姐,有許多關於她的故事和記錄,尤其是每年的3月3日作為紀念她的節日。

出生於蘭店村(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思壩鎮社區蘭店村)天河縣(今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思壩鎮)618,該村有其故居遺址,該村劉氏族譜中有記載。

李霞離羅城縣城很近,劉三姐經常去羅城唱山歌。建國前,劉三姐塑像供奉在羅城縣西北多吉寺後殿,史稱“三界宋殿”。遊客們經常在那裏唱歌,所以有東門(羅城縣的居民)娛樂在中國是獨壹無二的。1958年,《劉三姐的色彩旋律》創作團隊深入民間收藏,確定劉三姐是羅城人。

5.苗魯生的傳說

小夥子不離笙,姑娘不離針;不會吹笙的不是苗族的大恒(小夥子),不會繡花的不是苗族的大佩(姑娘)。蘆笙,黔東苗語叫“Gix”,川黔滇苗語叫“Ghenb”,是用竹子做的。

每支蘆笙有六管,宋陸生中有“蘆笙三管,長勺空;“壹瓢六桿,吹向轟”的描述,加上方言和服飾,是區分苗語支系的重要標誌。根據苗族的傳說,在古代,當世界上沒有人的時候,天帝把他的小女兒茍素送到地球上創造壹切。

壹天,賈和熊(杉木和竹子)來到天庭,向皇帝要壹些娛樂設備。天帝的女兒勾踐,砍掉了自己的六個手指和壹只胳膊,做了壹個蘆笙。她死於出血。

天帝非常難過。遂將蘆笙與賈、熊並曰:“此乃汝母也。以後壹切都要經過她(允許),她會給妳帶來幸福的。”苗家自從有了蘆笙,就過著穩定、幸福、快樂的生活。

幾乎每個苗寨壹般都有蘆笙,這是壹個村落生活幸福與否的標誌。在貴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蘆笙隊由芒管和大、中、中、小、特小六種蘆笙組成。

與其他蘆笙不同的是,芒管沒有六管,而是壹根三四尺長的圓管,管中插著壹根小竹筒,竹筒在它的口中吹奏,聲音低沈渾厚。大蘆笙是笙之母,約兩尺高。只能吹,需要兩個人擡。

  • 上一篇:寧夏回族自治區道路運輸管理條例(2010修訂)
  • 下一篇:論幼兒教師的工匠精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