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建築的自然基礎
自然是建築的基礎,我們應該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走人、建築、自然和諧的道路。
1)氣候:黃土高原,冬季最冷1,月平均氣溫-0.6 ~-10℃,夏季最熱7月,月平均氣溫16 ~ 27℃。年降水量在220-770mm之間,降雨集中在夏季,冰凍深度壹般在0.2-1.35m之間。
2)地貌:黃土高原的地貌是三面環山,東有太行山,南有秦嶺,西有祁連山,只有北部沒有被山隔開。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被許多大小不壹的山脈分割開來,構成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黃土山區,如隴西高原、陜甘高原、關中盆地、太原盆地、羅易流域等。在這些地區,有獨特的山谷、階地、分水嶺、高原、丘陵、溝壑和陡峭的懸崖,以及次級溝壑、溝壑和臺地、橫梁和海角。城市坐落在梯田上,村鎮坐落在溝壑兩側的高原和陡峭的懸崖上。
3)巖土:黃土高原的特點是黃土分布廣。黃土可分為濕陷性黃土和非濕陷性黃土:濕陷性黃土主要是晚更新世的馬蘭黃土和全新世的現代黃土;非濕陷性黃土主要是中更新世離石黃土和早更新世武城黃土。對於地面建築而言,濕陷性黃土是壹種特殊的地基土,因其大面積出露於地面,影響較大,是壹種地質災害。自20世紀50年代建設西北以來,我們制定了建築規範,以確保建設的順利發展。對於地下建築,黃土是良好的洞室圍巖。眾多而久遠的黃土洞穴的存在,說明我們在60年代中期進行內陸建設時,利用這種獨特的黃土條件,對工業黃土洞穴進行了試驗研究,並編制了技術規程,以滿足當時的建設需要。
4)地下水:黃土高原地下水屬於松散沈積孔隙水,高原地區地下水埋藏較深,壹般在30 ~ 80m之間..河谷地區地下水埋藏條件十分復雜,埋藏淺,壹般不超過20m,壹般從高階階地向低階階地變淺。黃土高原地下水的埋藏條件與濕陷性黃土地基和黃土洞穴的存在有關。黃土洞穴和濕陷性黃土只有在沒有地下水的黃土層中才有可能。相反,有地下水的黃土層,既沒有黃土洞穴,也沒有濕陷性黃土。
5)動力地質:黃土高原地質災害特征主要有黃土巖溶、沖溝、滑坡、崩塌,河谷地區主要有山洪、泥石流、洪水、沙井、古墓、人工土。地震雖然主要分布在山谷斷裂帶,但傳播範圍廣,往往與滑坡有關。黃土洞穴的入口經常受到地震滑坡和崩塌的威脅。地面建築受地震威脅更大,因為地下建築比地面建築抗震能力更強。
6)建築材料:黃土高原的建築材料主要有取之不盡的黃土,用作土坯、土拱、夯土墻,在黃土層中挖黃土洞,燒成磚瓦。至於水泥、鋼材、玻璃等材料,這些都是高能耗的工業產品。
第二,建築的文化積澱
建築是凝固的,是有生命的,蘊含著強烈的人文思想,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建築的物質形態,如布局、結構、形態、風格、生態等。,能體現傳統觀念與現代精神相結合的地域文化、養生文化、審美文化,提升人們的品位。
1.建築布局
建築布局主要受功能制約,如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爭取日照、防寒防暑、有利於生產生活等。黃土高原的先民開始在河流階地上定居,比如半坡村遺址。至今人口都集中在梯田上的城市,梯田是條狀的平地,城市的布局是條狀的。農業生產受到耕作半徑的限制,因此農民向高原和丘陵轉移。聚落大多居住在溝壑陡峭的懸崖上,開鑿黃土洞穴,可見建築布局的特點。
2.建築結構
1)黃土窯洞結構,黃土窯洞的拱頂壹般為半圓形或橢圓形曲線,內部無襯砌或防護襯,正面有門窗。窯洞體寬度壹般為2.7~4.2m,深度壹般大於8m,凈高壹般為2.6 ~ 4.5m,窯洞室內的火炕或火爐的煙囪穿過頂層土層通向室外。洞穴壹般在黃土溝壑的陡崖上開鑿,也有壹些。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黃土洞穴的結構也有了進步。有的是磚砌水泥內襯,類似工業黃土窯洞。磚也被用來建造洞穴表面,使黃土洞穴更加堅實,安全和美麗。
2)地面建築結構有以下幾種:①土木結構,壹般用簡單的梁、柱來傳遞上部荷載,用土坯或土夯墻進行圍護,內部壹般用土坯隔斷。屋頂坡度較大,向天井壹側傾斜,覆蓋茅草防水。(2)磚木結構,用木架傳遞上部荷載,用磚墻圍合,或用木柱和磚墻分擔上部荷載。內部壹般用磚和土坯隔開,屋頂是青瓦覆蓋的坡屋頂。這是傳統富裕家庭的結構形式。(3)磚混結構,隨著建材生產的發展,磚混結構建築的數量逐年增加,形式不斷變化,以磚墻承重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磚墻側向承重、圓孔空心樓板和疊合結構等。,都是最近新建房屋的結構形式。(4)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鋼結構,城市中的高層建築,都是由這兩種結構建成的。結構形式的采用要考慮居住質量和建設成本,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能簡單評價。
3.建築形式和風格
1)黃土洞穴的布局與地面建築相似。壹般三洞至五洞為條形折帶庭院形式。不同的是用洞隔出來的支撐土代替了房間之間的橫向隔墻,這是壹種在溝壑和懸崖上的開挖,數量比較多。另壹種是井式窯場。在地勢平坦的地方,自上而下挖天井式深坑,形成露天院子,然後在炕墻上挖主窯和左右窯,呈壹明兩暗的形式。前面住人,兩邊的窯可以做儲藏室,也可以養牲畜。窯的四面都可以挖,最終成為壹個四方窯。黃土洞立面古樸,洞身埋在黃土中,只能看到洞面的門窗,外部裝飾面積小,器物少,形成了壹種特殊的居住景觀,使人與自然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融合,呈現出獨特的和建築風格。在深深的溝壑和懸崖上,從上到下往往有三四個甚至更多的洞穴。雖然人工創作很少,但卻豐富了這種獨特的生活景觀和建築風格,真正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
2)地面建築的布局壹般為三開間、五開間的條形和折院形式,也有三院和四合院。立面造型的主要特點是屋頂在外墻壹側,坡面向天井,俗稱“壹面遮壹面”,這在關中是很奇怪的事情,其他的造型和華北差不多。城市住宅建築以“方盒子”多層建築為主,大部分是“趨同”的產物。
4.建築生態學
建築生態是維持建築與自然的整體和諧關系,以及物質能量循環平衡的動態關系。黃土高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勞動人民在認識和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居住建築是其中的壹部分,很多都符合生態要求。比如:①在氣候利用上,地面建築的主要房間都是朝南的,為了南方獲得陽光,北方防止沙塵暴,黃土洞穴也是如此,都是在溝壑向陽的壹面挖掘,防止沙塵暴。(2)在利用地形方面,地面建築隨著地表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黃土洞穴,與山體錯落有致。③在土壤利用方面,黃土洞是最典型的地下居住建築,節能,冬暖夏涼,溫濕度穩定,適合人們居住或保存材料。它節約土地,不僅不占地,挖出的土還可以用來造地;它節省材料,不僅需要少量的防護材料,而且獲得空間資源。另外還具有防噪音、防輻射的優點,但更突出的優點是成本低、施工方便。黃土窯洞是祖先壹直使用的建築。現在看來,生態因素很多。只要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改善和增加現代文明的舒適度,其生態優勢就會得到進壹步發揮。建築生態與建築區域的自然、社會、文化、科技條件密切相關。只有整合場地的綜合條件,才能達到最佳的建築生態。
三、兩種意見
1)加強地域建築的研究,克服建築的“趨同現象”。建築的地域性是客觀存在的,是以地域性科學為基礎的。我們要自覺運用這壹規律為現代化建設服務。65438-0985根據原城鄉建設環保部農村局的任務,我們進行了農村建築綜合自然區劃的可行性研究。1988年完成《中國農村建築綜合自然區劃》研究報告,初步提出將全國劃分為8個區、37個亞區的方案。黃土高原是8個地區之壹,基本滿足建築業對農村建築制定技術政策和宏觀指導的需要。根據建設部“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我們在西南的貴州省和華東的江蘇省進行了農村建築的綜合自然區劃和建設。1994和1995這兩個省份的研究報告相繼完成,不僅供所在省份參考,也初步總結了“農村建築綜合自然分區與建築體系研究”(各省的理論與實踐)的成果。後來在華北的河北省進行了試點工作,2001完成了研究報告。在我國的農業區劃中,農村居民點的狀況和特點是農業區劃的內容之壹,並取得了較好的相應成果。在建築領域,對傳統村鎮的鄉土民居、土坯建築和景觀分析的研究,在反映和總結中國建築的地域特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在城鄉建設的各個規劃階段,都要取得基礎的規劃數據,在整理和呈現這些數據的同時,還要進行各種區劃工作。在建築物和構築物的勘察、設計、施工和使用中,還應結合當地特點考慮建築條件的異同,使其建造更符合實際,達到經濟合理、舒適美觀。這方面的工作經驗很多,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努力去總結。總之,上述研究工作和生產實踐從不同範圍和不同側面揭示、豐富和深化了地域建築的內涵。目前建築的“趨同現象”主要在城市,農村較少,尤其是中西部農村。及時研究建築的地域性,可以提高人們對當地實際情況的認識,防範和克服建築的“趨同性”,更好地貫徹“因地制宜”的原則和方法,這是十分必要的。
2)倡導綠色建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綠色建築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解決人類面臨的土地減少、能源危機、資源短缺和生態失衡等重大問題的建築努力。什麽是綠色建築?根據清華大學、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專家的研究,綠色建築是指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工作、生活和活動空間,同時最有效地利用能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的建築。根據這些內容和要求,黃土高原的黃土洞穴是符合這些要求的。它們不僅冬暖夏涼,而且節能。在建築中,它們節省土地、能源、材料和水,對環境影響很小。黃土洞穴非常重要。我國城鎮化比例已達到43%,進入城鎮化起飛期,大部分人口將向城鎮遷移。因此,在城鎮規劃中,選擇壹個好的廠址和建設用地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的城鎮占用了寶貴的耕地,城鎮要發展就不能再占用良田,就必須向荒地、貧地進軍,黃土地區的高等級土地、丘陵就是選擇的對象。規劃是壹個戰略問題,選得好會事半功倍。至於地面建築的設計,也要追求合理的布局和結構,註重簡單的功能和外觀,使用再生材料,不進行豪華裝修,達到節能、節地、節材、節水的要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
李學曾。1959.黃土高原。北京:商務印書館。
翟李生。1983.中國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工程地質概述。北京:科學出版社。
翟李生。2001.黃土地下建築標準化的回顧與展望。中國人優秀論文精選(2)。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
(本文原載:《潤物細無聲·張宗虎院士八十壽辰慶典文集》,北京:中國迪達出版社,2005年5月,第168 ~ 1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