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中國中草藥的現狀是,中草藥的保護和發展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壹方面,由於土地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的惡化,壹些野生中藥材資源流失和枯竭,中藥材供應短缺問題日益突出。另壹方面,中藥材生產技術相對落後,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濫用較為普遍,導致中藥材質量下降,影響中藥材質量和臨床療效,損害中藥材聲譽。此外,中藥材生產經營比較粗放,供需信息交流不暢,價格波動過大,也阻礙了中藥材產業的健康發展。
在此前提下,各地政府爭相出臺密集的政策法規,嶺南八味、浙八味、新泛五味、齊六味等概念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道地藥材的概念
所謂道地藥材,也稱正宗藥材,是優質純藥材的專用名詞,指歷史悠久、產地適宜、品種優良、產量豐富、加工精美、療效突出、具有地域特色的藥材。
它包括幾個主要方面:
第壹,不同地方生產的同種藥材,如人參、地黃、杜仲、當歸等,質量有明顯差異。,而且不同產地的功效差別很大。壹個地方生產的藥材往往被稱為“道地藥材”,其他地方生產的則被稱為“非道地藥材”;
第二種是同壹種藥材在國內外都有分布,但在中國,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有獨特療效;
第三,源於其他國家的藥物傳入中國,發展成為常用中藥。這些藥物已在我國部分地區或地區成功引種,如紅花、木香等。
四是指加工形成的毒品,其“正宗”之處主要指工藝精湛;
其次是指某些正品藥的替代品,與“正品”正品藥相比,屬於“非正品”藥材。
傳統正宗醫學是什麽?
道地藥材主要是指部分地區栽培生產的優質藥材,包括優質野生藥材。原產地被譽為地產區。“道”是古代行政區劃的名稱。比如唐代全國分為官南路、河東路等10多條道路。正宗最初是指當地特產,後來演變成“貨真價實、優質可靠”的代名詞。道地藥材的優良品質,主要得益於這些地區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長期的優良栽培和培育形成了優良的品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獨特的加工方法形成了優美的商品性狀。這些商品性狀往往是鑒別道地藥材的方法之壹。
傳統上可以分為15正宗產區。
其實不難看出,傳統道地藥材有200多種,其產量和產值占80%以上。
我們需要保護中藥材的正宗產地嗎?
浙江的道地藥材很多,但以“浙八味”最為著名。“浙八味”實際上是指白術、白芍、浙貝母、杭白菊、元胡、玄參、麥冬、郁金這八味中草藥,因其品質好、適用範圍廣、療效好而被歷代醫家推崇。但現在浙江除了浙貝母,其他品種的產量都遠不及其他引種地區。
相關媒體稱,現代科技進壹步證實了“真”是客觀存在的。如南譙區出產的滁菊,黃酮含量比其他菊花高出32% ~ 61%。安康產淫羊藿的淫羊藿苷含量為3%,而旬陽產淫羊藿的淫羊藿苷含量僅為0.14%。在判斷道地藥材的好壞上,很多傳統經驗也是合理的。藥材的某些特征,如人參的體、大小、皮、脈、須、斑,可能是與藥效基因連鎖的遺傳標記,也可能是與特殊環境相關的標記。
“好藥材,好藥”。道地藥材是我國傳統優質中藥材的代名詞,素有“非道地藥材不開藥,非道地藥材不賣藥”之說。"三月的艾草和四月的艾草將在五月作為柴火收割."這句老話形象的說明了中藥材適時采收的重要性,也說明了科學生產對中藥材質量的基礎作用。“正宗”藥材是中醫的精髓。有些老中醫喜歡在處方箋上的藥名前標註川、雲、廣的產地,以示對正宗藥材的信任。
道地中藥材產區的開發和保護能否抑制中藥材的盲目開發和種植,提高其質量?
從國家中藥資源中心獲悉,首個道地中藥認證標準(標準)正在起草中,預計2018年底前完成。如果,如果這壹切只是為了完成認證,那麽對於我國廣大的中藥材種植者、經營者、生產者、消費者來說,又能得到什麽實實在在的好處呢?
就國內中藥材保障體系而言,叫什麽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據道地中藥材的內在品質和差異進行追溯。比如近幾年,副產區的藥材到正宗產區銷售,比如河北山藥到河南武陟,新疆枸杞到寧夏中寧等,都不是什麽新鮮事。然而,廣大道地藥材產區自降身價、盲目引種的現象也時有發生,如浙江的川麥冬、四川“亞連”產區的重慶石柱黃連等引種。如果真的分不清區別,那給個“道地藥材”的牌子有什麽意義?
國家應出臺政策,加大對道地藥材的扶持和保護力度;應盡快改變中成藥只低價中標的不合理局面。對於使用道地藥材的廠家,要給他們合理的漲價空間,比如萬喜的六味地黃丸,否則只能紙上談兵。要利用線上平臺和流通標準,建立產銷快速對接。讓消費者清楚的知道什麽是優質原料,哪個廠家用的。知道並使用好藥,最終會倒逼正宗藥材“訂單農業”的實現——這是解決問題最好的市場化方法,也是最終必須走的路。
所以什麽味的不重要,深入田間地頭,把中藥材的質量做好才是最重要的。老百姓吃到優質安全的中藥材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