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山東省濱州市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山東省濱州市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濱州魯劇

濱州博興縣是魯劇的發源地。廬劇起源於明末清初,由民間雜調逐漸演變為獨具特色的地方劇種。廬劇的唱腔和表演藝術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許多優秀劇目生動反映齊魯民俗,內容健康活潑,歌詞幽默風趣,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因此,雅俗共賞不僅流行於中國北方,而且風靡全國,成為億萬人民喜聞樂見的著名地方戲。

淩霄閣廟會

陽信淩霄閣廟會起源於劉家閣遺址,又稱劉家閣廟會。淩霄亭始建於明代,康熙四年重修,民國七年重修。劉家閣廟會在每年的2月19日和4月18日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民間藝人絡繹不絕,無論是說書人、歌手還是雜耍人等。,從全國各地趕來助興,各種客商眾多,熱鬧非凡。

碣石山古廟會

“碣石山古廟會”又稱“大山古廟會”,誕生於清朝乾隆年間,盛行於山東省無棣縣碣石山鎮(原大山鎮)。每年農歷四月,大山裏都要舉行兩次香火廟會,4月17日為“小會”,4月27日為“總會”,這在魯北、冀南是首創。

北方拳擊

這種拳的特點是在投籃或踢腿時主要是釋放遠射,打遠距離,動作長而舒展,筋順骨直。有時出拳時,結合扭腰扭肩拉長擊球點,發揮“長壹寸強壹寸”的優勢。套路動作和傳球次數壹般較多,長拳中有時使用短拳,但整套動作以長擊動作為主。長拳的基本技術規則包括:頭頂豎脊,四肢放松,手指(腳趾)收緊;形、力流暢,動快靜;以目傳情,以氣助情;陰陽相依,相得益彰。另外,太極傳在古代的外號。

大山燒雞公

大山燒雞做工獨特。先用含有肉桂等中草藥的高湯熬煮,再熏烤。色澤鮮艷,香而不膩,味道鮮美,筋道十足,因此名聲遠揚,成為當地的名吃。

濱州潘蛋糕

濱州鍋貼,濱城西關邢家鍋貼,裏面有豆腐,雞蛋,雜肉,香菜。餅薄如紙,香油稠如漿,別有風味。很多外地的人來濱海品嘗。鍋貼是濱州的傳統菜肴。相傳這種餅是清末西關壹家姓邢的店做的,也叫“邢家鍋餅”。傳說:清朝末年。濱州西關有個叫邢的做蛋糕的。他在繼承父親做糕點生意的基礎上,根據當地人的口味卷制糕點。綜合了蛋糕和包子的優點,創造了壹種新的獨特的蛋糕食品,命名為鍋貼。鍋餅呈長方形,面皮用發酵面油炸,餡料用菠菜、青椒、鮮蝦皮、豆腐粉、粉絲粉。又脆又餡,鹹鮮可口,香而不膩。

芝麻酥糖

黑芝麻酥糖和白芝麻酥糖統稱為芝麻酥糖。所有的原料都是黑芝麻和白芝麻,所以它的產品也分為黑芝麻酥糖和白芝麻酥糖。內嵌糖餡的黑芝麻酥糖,以綿軟的白糖和鹹桂花為原料,甜中微鹹,清香適口。白芝麻酥糖內嵌白糖和玫瑰制成的糖餡,玫瑰清香,回味悠長。

虎頭鞋

虎頭鞋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制作的壹種童鞋。它們被稱為虎頭鞋,因為鞋頭是虎頭鞋。既有實用價值,又有觀賞價值。同時也是吉祥物,人們賦予它驅鬼辟邪的功能。

面團造型

面塑,俗稱面花、饅頭、花糕、和面機。它以糯米粉為主要材料,混合成不同的顏色,用手和簡單的工具塑造出各種生動的形象。山東面塑起源於菏澤,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舊社會,面塑師“流著眼淚到處走,只是為了謀生”,扛著箱子,走遍村鎮,在大街上做,瞬間受到群眾的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小玩意,無法登上高雅的舞臺。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重視,小玩意也進入了藝術殿堂。

歡喜團

漢族的節日食品。流行於江淮地區。先將糯米蒸熟,冷卻分散,然後油炸使其膨松,蘸麥芽糖,做成球狀。帶著歡喜和快樂,壹圈又壹圈。它在春節期間被吃,也用作禮物。

布老虎

布老虎是自古以來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壹種工藝品。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老虎是驅邪、平安和吉祥的象征,它還可以保護財富。它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所以至今廣受人們喜愛。在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期間,民間流行為兒童制作布老虎,或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上畫老虎臉,象征健康、力量和勇氣。

拳擊草編

山東省博興縣藍田草柳編織工藝品廠位於美麗富饒的馬達湖畔,博興縣湖畔工業園區。產品由天然蒲草、毛草、玉米皮和工藝紙繩編織而成。主要產品分為兩大類:壹類是草編玻璃瓶套裝,另壹類是工藝品編織類產品,包括茶墊、靠墊、門墊、草編收納盒、日常家居工藝品等。

吳定富泡菜

明朝天啟年間,惠民城(當時的武定府)有壹些醬園行。後來“仙泉居”、“五香齋”、“大同”等八大名商號延續至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仙泉居醬園的產品多次進貢朝廷。惠民城因屬吳定富管轄而得名“吳定富泡菜”。

東陸大骨

《東陸大鼓》是壹種帶有地域搜索的音樂。這種音樂起源於黃河三角洲的民間曲調,經過多代藝人的加工和傳承,自成壹派。它以咬字清晰、曲調委婉、表達細膩而著稱。明清以來在黃河三角洲及周邊地區廣泛流傳,民國初年盛極壹時。是“山東鼓”的壹個主要流派,為了區別於魯西的鼓書法流派,取名“東路”。演唱時,演唱者以三弦為伴,壹手拿鋼板,壹手拿鼓錘,有節奏地敲打。壹些藝術家自己演奏和演唱。有柔板(三腔)、板兒(流水)、快板、弦口、連環口等。

渤海鼓

渤海鼓是沾化縣何家村鼓書法家魏尊昌在西河鼓的基礎上創造的藝術形式。是濱州獨有的,融合了東路大鼓、京劇、河北梆子等戲曲和曲藝的旋律。渤海鼓委婉、古樸、俏麗,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尤其是《三國》的唱腔。渤海鼓的旋律千變萬化。根據表演內容的需要,唱腔時而雄渾,跌宕起伏,時而如流水般纏綿,聲聲不絕,持續三天。渤海鼓的名氣不壹樣,在華語樂壇獨樹壹幟。

紙板滾筒

木鼓是流傳於河北省大部分地區的曲藝鼓書法形式,又名小口鼓、清口鼓、梅花調、老木板、老北口木板、膽小鼓、碰弦鼓、黑仔鼓、木板西河調、勒死牛等。表演時,壹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站立說唱時,他依次敲打木板和書鼓,使之與說唱相吻合,另壹人由三弦專家陪同。

魯北鼓

魯北鼓創建於民國時期,由信陽鄉謝佳村說書人謝根據魯北民間傳說和當地方言唱腔創作而成。由於祖上貧困,謝長期以街頭藝人的身份過著流浪的生活。他在九歲時跟隨父親學習竹板,然後學習打鼓。謝才華橫溢,聲線很高。十二歲就能演奏和表演自己改編的《鞭蘆花》、《朱元璋牛》、《黑驢節》、《火焰山》、《豬八戒》等書籍。魯北鼓是以當地方言和民間曲調為基礎,然後有自己的腔,音色嘹亮。夜間三裏外都能聽到,其音調歌詞在民間廣為傳唱。它是廣泛流傳於山東北和冀南地區的民間曲藝唱腔,每年都去姬胡書展進行競技表演。

  • 上一篇:實體店想轉行電商行業應該從哪裏入手?
  • 下一篇:廣東十大名菜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