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工業生產中造成環境汙染的現象有哪些?

工業生產中造成環境汙染的現象有哪些?

壹.空氣汙染

空氣汙染的定義

在潔凈的大氣中,微量氣體的成分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壹定範圍的大氣中,存在以前沒有發現的痕量物質,其數量和持續時間可能對人、動物、植物、物品和材料產生不良影響和危害。當大氣中的汙染物濃度達到有害水平時,甚至會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發展的條件。危害人或物的現象叫做空氣汙染。空氣汙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因素,尤其是人為因素,如工業廢氣、燃燒、汽車尾氣、核爆炸等。隨著人類經濟活動和生產的快速發展,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時,大量廢氣和煙塵物質排入大氣,嚴重影響了大氣環境質量。特別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工業區,所謂幹燥潔凈的空氣是指除去水蒸氣和雜質後的自然狀態下的空氣(由混合氣體、水蒸氣和雜質組成),其主要成分是氮氣,占78.09%;氧氣,占20.94%;氬氣,占0.93%;其他微量氣體(如氖、氦、二氧化碳、氪),含量小於0.65438±0%。

空氣汙染物的分類

空氣汙染物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汙染物和人為汙染物,而人為汙染物往往是造成公害的汙染物,主要來源於燃料燃燒和大型工礦企業。

顆粒物:指大氣中的液態和固態物質,也稱塵埃。

氧化硫:是硫氧化物的總稱,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壹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壹氧化碳。

氮氧化物:氮氧化物的總稱,包括壹氧化二氮、壹氧化氮、二氧化氮和三氧化氮。

碳氫化合物:由碳和氫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和其他碳氫化合物氣體。

其他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含氟氣體、含氯氣體等。

空氣汙染的危害

空氣汙染對氣候的影響很大,空氣汙染排放的汙染物會對局部和全球氣候產生壹定的影響,特別是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長期來看會非常嚴重。

壹是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斷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種復雜成分,燃燒後會產生各種有害物質。即使不含雜質的燃料完全燃燒,也會產生水和二氧化碳。正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越來越高,燃料燃燒破壞了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可能導致“溫室效應”和地球溫度的上升。第二,臭氧層被破壞。

空氣被汙染後,由於汙染物的來源、性質、持續時間不同,汙染地區的氣象條件、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差異,以及人們年齡、健康狀況的差異,對人體的危害也不盡相同。空氣中的有害物質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侵入人體造成危害:

(1)通過直接呼吸進入人體;

(2)附著於食物或溶於水,使其隨飲食侵入人體;

(3)通過接觸或刺激皮膚進入人體。其中,通過呼吸侵入人體是主要途徑,危害也最大。

空氣汙染對人的危害大致可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

大氣保護

許多環境問題是跨國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溫室效應、臭氧層破壞等空氣汙染,需要世界各國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決。20世紀70年代初,人們開始意識到氟氯烴可能對環境有害,開始尋找替代品。到1980年代中期,臭氧層破壞的證據越來越明顯,要求采取壹致行動的呼聲越來越高。到1988。多國代表齊聚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爾,簽署了《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該議定書是應對世界環境危害的開創性國際協議,旨在控制氟氯烴等破壞臭氧層物質的消費,保護地球的“外衣”,保護人類自身。

經修訂的《蒙特利爾議定書》是壹項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協議。根據規定,工業國家必須立即減少氫氯氟烴和其他限制物質的排放,並在2000年前完全停止使用這些物質。發展中國家可以在1996之前繼續有限度地增加這些物質的消費,之後要逐步減少。這些有害物質的使用必須在2010前完全停止。除了時間上的讓步,這份協議還包含了兩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條款:壹是建立臨時多邊基金,幫助發展中國家采用替代氟氯烴的技術;另壹個是技術轉讓條款,要求簽約國以“公平和最優惠的條款”轉讓最好的技術。

中國加入了修訂後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制定了履行國際義務的國家行動計劃,包括建立臭氧層保護組織管理機構,制定相關行業管理規範,積極開展替代品和替代技術研究,安排企業替代技術改造配套資金等。

第二,酸雨

有人認為酸雨是壹種無聲的危機,是有史以來襲擊我們的最嚴重的環境威脅,是看不見的敵人。這不是危言聳聽。

隨著工業化和能源消耗的增加,酸的排放量也在增加。它們進入空氣,經過壹系列的作用後形成酸雨。

人們已經控制了酸的排放,但仍然有酸雨。大氣塵埃可能是酸雨的另壹個原因。

酸排放

在自由大氣中,水汽的凝結是由於0.1 ~ 10微米範圍內凝結核的存在,然後通過碰撞、聚結等過程進壹步增長,形成雲滴和雨滴。在雲中,雲滴相互碰撞或與氣溶膠粒子碰撞,同時吸收大氣中的氣體汙染物,雲滴內部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被稱為雲中汙染物的去除或雨水的去除。在雨滴下落的過程中,雨滴沖走了經過的空氣中的氣體和氣溶膠,雨滴內部也發生了化學反應。這個過程被稱為雲下汙染物的清除或洗滌。這些過程也是大氣中氣態顆粒物被降水去除的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形成了酸化。

大氣塵埃

最近的發現表明,酸雨是壹種比原先認為的復雜得多的現象。研究結果表明,大氣中的堿性化合物出人意料地發揮了關鍵作用。堿通過中和酸性汙染物來抵消酸雨的影響。我們發現,人們把註意力都放在了大氣中的酸性物質上,掩蓋了堿排放也減少了的事實。似乎許多因素正在減少大氣中這些堿的含量。由此,酸雨對生態的影響加劇。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因素中有幾個正是政府為改善空氣質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氣中的大部分堿可以在被稱為大氣塵埃的空氣微粒中找到。這些灰塵顆粒富含碳酸鈣和碳酸鎂等礦物質,這些礦物質在溶於水時可充當堿。大氣塵埃粒子是由許多來源形成的。燃料的燃燒、水泥生產、采礦和金屬冶煉等工業活動都會產生含堿顆粒。建築工地、農場和行駛在未鋪砌道路上的車輛也會產生塵粒。

三。臭氧層破壞

臭氧層是地球最好的保護傘,它吸收了大部分來自太陽的紫外線。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學研究和大氣觀測發現,每年春天南極大氣中的臭氧層都在變薄,極地大氣中實際上存在壹個臭氧“洞”。

這種臭氧消耗現象是壹種不正常的現象。這是否預示著這個紫外線吸收層正處於全球性的災難之中?通過不斷的科學研究發現,人類社會活動釋放的物質嚴重破壞了臭氧層,當然這種現象也受到這壹地區獨特的氣象條件(極地渦旋、寒冷的平流層溫度和極地平流層雲)的影響。

發現過程

英國南極調查局的大氣科學家在南極進行了壹項研究項目,分別在地面和空中進行。球載儀器壹般探測儀器行進的大氣的成分和化學性質。陸基探測器和星載探測器執行遙測任務。這些研究活動采取了國際合作的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組織和四個國家的約150名科學家和輔助人員聚集在智利的蓬塔阿雷納斯,進行了壹項史無前例的研究,即空中南極臭氧實驗。這個實驗表明,臭氧洞的大小在1987年達到了歷史上最大。這壹發現震驚了科學界。

形成機制

目前南極“臭氧洞”的成因尚無定論,最有說服力的是汙染物理論。此外,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漢普頓直隸中心的卡利斯等人提出,南極臭氧層的破壞與強烈的太陽活動有關;麻省理工學院的Tung等人認為,南極獨特的大氣環境造成了冬末春初的臭氧損耗。根據大氣動力學理論,指出大量使用含氯氟烴和南極早春陽光不足產生大量氧原子,並因此提出無氧原子的環流機制。

通過分析,似乎可以得出以下幾點主要觀點:(1)南極臭氧洞是在南極春季特殊的溫度和環流條件下,極地平流層雲的參與和非均相化學反應導致的特殊現象。(2)極渦等因素對氣體組分輸送的影響不是南極臭氧洞形成的決定性因素,只是影響臭氧洞的強度。(3)太陽周期變化通過光化學反應影響南極洲。

第四,水汙染

人類活動會造成大量的工業、農業和生活垃圾排入水體,汙染水體。“水汙染”的定義:由於某種物質的幹預,水體的化學、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特征發生變化,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稱為水汙染。

水汙染有兩種:壹種是自然汙染;另壹個是人為汙染。目前,人為汙染對水體的危害最大。根據雜質的不同,水汙染可分為三類:化學汙染、物理汙染和生物汙染。

1,海水汙染

汙水、廢渣、廢油和化學品不斷流入大海。在很多海域,傾倒混有油汙的汙水是違法的,但仍時有發生。真正的石油災難發生在巨型油輪泄漏或沈沒的時候。現在我們嘗試用化學藥品把水中的油沈澱下來,達到去油的目的。

向海洋傾倒化學和放射性廢物的做法已經持續了許多年。總有壹天,容器會腐蝕,有害物質會進入海水。我們對深層水和表層水的循環了解不多,過程可能比我們之前想象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質會擴散到生物活動的水層。

2.地面水汙染

500多年前,人們認為喝流經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險的,但工業化、人口增長和新的有毒化學物質使情況越來越糟。

排水系統的鋪設和清潔劑的使用越來越多,使得我們的水道和湖泊中的磷酸鹽含量與日俱增。這種營養過剩導致藻類快速繁殖,消耗水中的氧氣,殺死魚類,惡化生態系統。由於工業上對汞化合物和其他重金屬處理不當,也造成了嚴重的水汙染。汞通過食物鏈逐漸濃縮,最後對吃魚的鳥類或人類造成嚴重的神經損傷。

3.地下水汙染

像地表水壹樣,地下水也受到汙染的威脅,汙染主要來自地表水或土壤水的滲透。農業氮肥和垃圾中的油和酚汙染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鹽壹旦進入地下,就會轉化為亞硝酸鹽,在人體內可以轉化為致癌物。地面植被的破壞和濕地的排水減少了地表水的滲透,從而降低了地下水位。由於城市和工業的過度需求,淡水不斷被抽出作為生活和工業用水,然後作為地表汙水再次排放,這將進壹步降低地下水位。另壹方面,大量頻繁的灌溉可以增強入滲,使地下水位上升到地表。在幹旱地區,被水滲透的土地會因異常蒸發而造成地下水中的鹽分沈澱,遲早會變成未開墾的鹽堿地。

水資源保護

地球上似乎有取之不盡的水源。事實上,按照目前人類使用的情況來看,只有淡水是主要的水資源,只有壹小部分可以被人們使用。淡水是壹種可再生資源,其可再生性取決於地球的水循環。隨著工業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量的水體被汙染。為了抽取河水,許多國家在河流上遊修建水壩,改變了水流狀況,嚴重影響了水的循環和自凈。

動詞 (verb的縮寫)固體廢料

壹切人類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對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而被拋棄的固體或半固體物質,統稱為固體廢物。各種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統稱為廢渣。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固體廢物稱為垃圾。“固廢”其實只是針對原主人。在任何生產或生活過程中,所有者往往只使用原料、商品或消費品中的壹些有效成分,而大多數對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價值的固體廢物中,仍然含有其他生產行業所需的成分。經過壹定的技術環節,可以轉化為相關部門和行業的生產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見,固廢這個概念,任何時候都可以用。

產生固體廢物的方法

維持人類社會壹切活動的物質處於動態平衡過程,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可以用社會物質流來描述。

1.與外部環境相比,人類的壹切活動只是開發利用物質,最終以廢棄物的形式回歸環境。這種材料的“利用與歸還”往往處於交叉狀態。在生產和產品消費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形式的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壹部分在生產和消費中被回收再利用,另壹部分則只是和環境中開發的原材料壹樣。

2.在現代社會,從環境中原材料的開發到產品的利用,人類活動的每壹個環節都會產生各種廢棄物,無壹例外。因此,減少廢物產生的唯壹途徑就是減少原材料的開發,減少產品的原材料消耗。

固體廢物的分類

固體廢物的分類取決於其產生的方式和性質。在經濟發達國家,固體廢物分為四類:工業、礦業、農業固體廢物和城市垃圾。在我國制定的《固體廢物管理法》中,固體廢物分為工業固體廢物(廢渣)和城市垃圾兩大類。其中有毒有害成分有,有毒有害固體廢物小類單獨列出。

固體廢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為困擾人類社會的壹大問題。世界每年產生超過6543.8億噸的垃圾。由於缺乏處理系統,大量的生活和工業垃圾露天堆放。垃圾圍城現象日益嚴重。成堆的垃圾臭氣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質汙染地表和地下水,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如果這種現象得不到遏制,人類將被自己的垃圾掩埋。

六、地面沈降

地面沈降是指在壹定的表面積範圍內,地面高度降低的現象。地面沈降在史書中已有很長時間的記載。地面沈降作為壹種自然災害,有壹定的地質原因。然而,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膨脹,地面沈降越來越頻繁,沈降面積越來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沈降尤為嚴重。現在當我們研究地面沈降的原因時,不難發現人為因素。

地面沈降的地質原因

從地質因素來看,自然界中地面沈降有三個原因:

1,地表松散層或半松散層等。在重力作用下,當松散地層變為密實、堅硬或半堅硬地層時,由於地層厚度減小,地面會發生沈降。

2.地質構造引起的地面沈降。

3.地震導致地面下沈。

地面沈降的人為原因

地面沈降現象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尤其是近幾十年來,人類對石油、天然氣、固體礦產和地下水的過度開采,直接導致了當今世界各地的地面沈降。因為各大中城市人口壓力大,地下水超采更嚴重,導致大部分城市地面沈降,沿海地區海水倒灌。

七。生物多樣性的變化

生物群落是多樣的,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把它們分成幾種類型。生物多樣性的含義非常廣泛,包括生物物種的多樣性、生態適應性、形態、生理和生態的多樣性等等。

不同的地理和氣候環境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人類社會逐漸擴大,改變了廣大地區的生物環境,嚴重影響了生物多樣性,物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地球上減少。

據估計,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滅絕。

砍伐森林

世界動植物面臨的最大威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大多數生物很難離開它們適應的環境。世界上物種最豐富的地方之壹是熱帶雨林,但現在它被破壞的速度越來越快。事實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林都受到嚴重威脅。最輕的是雨林已經被單壹的經濟林取代,最嚴重的地方已經因為侵蝕破壞成了貧瘠的灌木林地。

據世界自然基金會估計,全球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這種速度,50年後人們將看不到天然林。

開墾草原

北美的很多草原都或多或少的消失了。在非洲,為了解決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糧食問題,人們正在大量焚燒動物資源豐富的熱帶草原。在幹旱地區采用傳統的農業方法是不可靠的,也是危險的。開墾中亞內陸幹旱草原的努力遭受了許多不幸的挫折。

幹濕地

沼澤濕地不僅是生物的生存環境,而且在水文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調節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補給。然而,為了發展工業和建築,許多濕地要麽被抽幹,要麽被水填滿。試圖把濕地變成耕地,往往導致土壤貧瘠,產量低下。

城市化發展

城市和城鎮在良好的農業地區發展,城市化往往意味著犧牲耕地來建造房屋、街道和停車場。這樣,耕地就變成了壹片荒地,無法生產任何生物。從自然或經濟的角度來看,很難將這樣的土地恢復為農田。

動物滅絕

許多動物物種瀕臨滅絕,但瀕危脊椎動物的數量也非常驚人。威脅的性質是多種多樣的:歐洲猛禽受到鳥蛋采集者的威脅,而老虎在其茂密的森林中面臨被砍伐的危險。許多瀕臨滅絕的動物很難拯救,而另壹些動物如果能得到保護就能存活下來。

八、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遊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壹定環境條件下突然增殖和聚集,引起水體在壹定範圍內壹段時間的變色。通常,由於赤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水體的顏色為紅色、黃色、綠色和棕色。

雖然赤潮自古就有,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水汙染越來越嚴重。

紅潮的成因

赤潮是現有的自然現象還是人為汙染造成的,目前尚無定論。但根據大量調查發現,赤潮的發生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①海水肥大;

②涉及壹些特殊物質作為誘發因素,包括維生素B1、B12、鐵、錳和脫氧核糖核酸。

(3)環境條件,例如水溫和鹽度,也決定了引起紅潮的生物種類。藻類是導致赤潮的主要生物類型。目前已發現浮遊生物63種,其中矽藻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金藻1種,隱藻2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僅對海洋環境、海洋漁業和海水養殖業造成嚴重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甚至生命產生影響。它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造成海洋異常,部分中斷海洋食物鏈,使該海域壹度成為死海;

②壹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被食物鏈中的壹些生物攝入。如果人類再食用這些生物,就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資源是三大地質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之壹,是人類生產活動最基本的資源和勞動對象。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但也對土地資源造成了直接的破壞,主要表現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次生鹽漬化和不合理耕作造成的土壤汙染,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是當今世界面臨的又壹嚴重危機。

土壤侵蝕概述

土壤侵蝕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侵蝕、運移和降水的全過程。在自然狀態下,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蝕過程非常緩慢,往往與土壤形成過程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因此,斜坡可以保持完整。這種侵蝕稱為自然侵蝕,也稱為地質侵蝕。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特別是人類對坡面植被造成嚴重破壞後,自然因素引起的表層土壤破壞和陸源物質移動加速了流失過程。

水土流失是中國最常見的破壞土地資源的地質災害,尤其是在黃土高原。目前我國水土流失的總體情況是:點上有治理,面上有擴大,治理趕不上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解放初期為654.38+0.74億畝,654.38+0.980年約為6億畝。因為治理跟不上破壞,水土流失面積擴大到22.5億畝。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6,涉及近千個縣。我國山地丘陵區約有4億畝坡耕地,其中梯田約1億畝,另有3億畝坡耕地正在遭受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會使大量肥沃的表土流失。

水庫淤積、河床擡高、通航能力降低和洪水災害。

威脅工礦交通設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發泥石流,危及工礦交通設施安全。

生態環境惡化。20世紀30-60年代,人們對水土流失災害的認識還停留在對土地的直接經濟損失上,但60年代以後,開始涉及到對整個人類環境的影響,包括泥沙汙染和生態環境惡化。

土壤侵蝕的原因

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地質地貌條件和氣候條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眾多,對糧食和民用燃料的需求壓力大,在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土地被掠奪,片面強調糧食產量,忽視了因地制宜的農林牧綜合發展,適宜林牧的土地也變成了農田。大量陡坡被開墾,甚至陡坡越來越窮,越窮越耕,造成生態系統的惡性循環;亂砍濫伐森林,甚至亂挖樹根和草坪,樹木銳減,地表裸露,都加劇了水土流失。此外,壹些基礎建設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如道路、工廠、采煤、采石等不合理建設,破壞了植被,降低了邊坡的穩定性,引發了更嚴重的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田#貓蒲偉信,美國進口,建議:霧霾。

水土流失的預防和控制

土壤侵蝕是由坡地地表徑流的運動引起的。各種防治措施的基本原則是:減少坡面徑流,減緩徑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侵蝕能力,盡可能提高侵蝕基準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時,要從地表徑流形成的區域出發,遵循徑流運動路線,因地制宜,分步加強控制,防治結合,以預防為主;坡面治理與沖溝治理相結合,主要是坡面治理;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以生物措施為主。只有采取多種措施綜合控制、集中控制、持續控制,才能有效。

  • 上一篇:小班食物日活動計劃
  • 下一篇:年會的活動策劃需要註意哪些事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