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我們已經進入了高科技時代,很多智能化的產品已經取代了傳統的手工產品,但是廠商並沒有因此而形成流水線作業,而是依然遵循傳統工匠精神,不為壹時利益而降低質量。
三菱電機集團就是其中之壹。遵循工匠們執著的精神,他們做出了非凡的電飯煲,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和好評。
三菱電機株式會社成立於1921,是總部位於東京的世界知名綜合性企業集團。三菱電機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和良好的企業信譽,在全球電力設備、通信設備、工業自動化、電子元器件和家用電器市場占據重要地位。在201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三菱電機公司排名第244位。
三菱電機集團作為制造多種高端電子產品的企業,完全可以避免制造電飯煲等普通小產品。因為在普通人眼裏,電飯煲在當今時代太普通了,就像過去的鐵鍋壹樣,根本做不出什麽新東西。
然而,三菱電機集團並不這麽認為。他們看好電飯煲市場,堅信只要電飯煲創新,就壹定能占領市場,成為電飯煲的主導產品。
他們調查發現,雖然人們已經進入了簡單快速的電氣化時期,但是他們非常懷念傳統土竈和鐵鍋煮的飯,認為這是最美味的食物。也許普通人會認為這只是壹句懷舊的話,但是三菱電機集團的廠商們抓住了電飯煲的精髓:那就是味道。
三菱電機集團著眼於這壹點,把它列為電飯煲的主要功能,努力把它做到極致。為了做出和土竈壹樣味道的米飯,廠家充分發揮執著的工匠精神,走訪日本各地的老建築和日本高級材料的土竈,深入分析其結構和火候,同時將土竈煮出的米飯的硬度和水分數字化,並將這些數據應用到電飯煲的制造中。
經過無數次實驗,他們邀請了許多人來嘗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發現由純度為99.9%的碳材料制成的內膽可以增強電飯煲的加熱能力,使米飯具有傳統土竈鐵鍋的風味,最終使電飯煲烹飪重現土竈的品質。
三菱電機集團的電飯煲壹經問世,就受到家庭主婦們的喜愛。因為用這種產品做出來的米飯可以讓壹家人胃口大開,而這也是家庭主婦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但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擁有高端生產設備的企業,在生產電飯煲的時候,采用了壹種看似非常落後的技術。
三菱電機集團的電飯煲名為“Ben Carbonpot”內膽電飯煲。在這款產品中,凝聚工匠精神的點在於內膽。內膽全是碳做的,所以叫碳膽。碳內膽的生產周期很長,從最初加工到最後完成需要五個月,而且完全是手工操作。
這種做法看似落後於工業時代的步伐,卻把飯的味道做到了極致。而三菱電機集團也因其執著的工匠精神,重現了“土竈”大米的味道,贏得了消費者的尊重和忠誠。雖然價格比同類產品高兩三倍,但銷量排名第壹,成為電飯煲產品的經典。
匠人之美,不是壹味創新,也不是固執保守,而是抓住本質,將保守與創新完美結合,讓產品質量有質的飛躍。
2.徐建華的古書畫修復
“看看我的馬蹄刀,手工打造的,多好看啊!現在買不到了。”當徐建華壹層壹層打開手中的布包時,露出了他心愛的“寶貝”:五六把大小不壹的馬蹄刀,幾把長短粗細不壹的螺絲刀,壹個大針錐,壹把硬毛刷。這些修理古書畫的必要“家夥”已經跟了他四十多年。
徐建華老人在故宮文保科技處工作了幾十年,幾十年如壹日,以嫻熟的技術和心血參與了《清明上河圖》、《遊春圖》、《五牛》等名作的修復工作,從而延續了古書畫的生命。
古書畫的修復有四個步驟,即清理畫心、揭背紙、重新補孔、精細全色。至今,徐建華記憶猶新的作品是《遊春圖》。《遊春圖》是隋代畫家詹子謙唯壹傳世的作品。歷經千年,這幅世界上最早的絲綢畫已經千瘡百孔。
遊春圖是山水畫,處理不當會掉色,清洗起來極其困難。歷經千年,畫卷已經不堪壹擊,稍有不慎就會滿盤皆輸。
那是1977,徐建華當了三年學徒。作為副手,他與著名的蘇表楊文斌壹起承擔了《遊春圖》的修復工作。師徒齊心協力,小心翼翼地幹了半年,終於讓遊春圖復活,重現人間。
今天,徐建華是畫室裏最年長的大師。在他的弟子看來,“大師的作品是可以免檢的”。然而,徐建華壹直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學習新技術,嘗試新方法。徐建華說:“這是壹個不斷追求完美的過程。只有對自己有要求,才能做到盡可能的好。”
2015年,故宮博物院展出了283件珍貴的書畫藏品,比如《清明上河圖》,壹時間在北京非常火爆,每天排隊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樣的場景讓徐建華感到相當欣慰。他說:“如果老先生看到了,他會很高興的。”他口中的“老先生”,就是當年親自主持修復《清明上河圖》的著名“蘇表”楊文斌。
早在1974年,徐建華復員當兵,被分配到故宮博物院修復廠。因為能聽懂無錫話,他被分配到楊文斌當學徒,正好趕上《清明上河圖》的修復。
“當學徒的時候,妳得處處小心。和主人談談,看著他。只有學會要點和竅門,才能真正站穩腳跟。”作為學徒,“肖旭”每天早早地去畫室打水,生爐子,拉煤,給師傅磨刀,準備紙張...做任何事。當師傅在做那個大的紅漆裝裱箱的時候,他就站在旁邊,沒有離開過。
時隔壹年多,曾經千瘡百孔的清明上河圖又復活了。修復工作順利完成後,“老先生”壹改嚴肅的神情,露出了些許笑容。
徐建華從這位“老先生”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他對待事業的“態度”:敬業和細致。
按照這壹行的規矩,第壹年,我讓紫菱做了壹個發夾,第二年,我做了壹個立軸,第三年,我做了壹個手卷和畫冊——當了三年學徒。但徐建華坦言:“真正掌握這門手藝至少需要十年。”想學好這個行當,需要耐得住寂寞。
"我的徒弟高翔去年在武英堂看到了這幅畫."徐建華指著其中兩張照片說,2015年,武英殿展出《梅花芭蕉葉軸》時,高翔從上到下看了好幾遍,也沒看出少了什麽。
五年前,徐建華正式退役。畫室裏徒弟多,師傅少,他還是每天擠公交車去故宮“上班”。幾十年過去了,徐建華已經從壹個“小學徒”變成了壹個“老師傅”。
在業內,他被視為“國寶級”專家。隨著古書畫故宮的安裝和修復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建華也在2012年底被命名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們身邊的大國工匠徐建華,總能以壹個工匠的姿態,專註於尋找產品本身的病因,開出有效的治療方法。壹個人應該真誠地熱愛自己從事的每壹件細微的事情,專註而沈著地對待工作中的每壹件小事。這樣妳就有了成為壹流工匠的基礎。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堅持不懈、創新進取,堅持壹件事,努力做到極致,從生產高鐵、汽車,到制造壹部手機、壹臺彩電,或者壹頂帽子、壹個行李箱。每壹個部件,每壹個環節都要全神貫註,精益求精,盡善盡美,質量要求近乎苛刻。
什麽是“工匠精神”?它是專註的態度,精雕細琢的品質,是純粹的意誌,是努力的動力,是創新的衍生品,是產品的靈魂,是傳承的致敬。無論妳在做什麽,只要妳以“工匠精神”投入其中,妳就能找到工作的意義和工作的樂趣。
精神簡介
匠人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提高自己的工藝,享受產品在手中升華的過程。匠人對細節的要求很高,追求完美和圓滿,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他們把質量從0提升到了1,讓世界受益很久,雖然收益很小。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衡量標準,是中國制造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質量精神,顧客至上的服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