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歷史背景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由來已久。但作為壹個科學術語,它是在1980《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明確提出並系統闡述的,該大綱是IUCN受聯合國環境與發展署的委托,在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支持與合作下制定的。在大綱中,可持續發展被理解為“為了使發展可持續,我們必須考慮社會和生態因素以及經濟因素,並考慮生物和非生物資源基礎”。
為了讓人們更好地理解世界自然保護計劃提出的理念並付諸行動,IUCN在1981發表了另壹份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件——保護地球。這份文件從社會科學的角度進壹步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指出人們有時會將“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與“可持續增長”和“可持續利用”的概念混淆,這是錯誤的,因為“可持續增長”的概念是不準確的。嚴格來說,任何自然的東西都不可能無休止地、持續地生長。“可持續利用”的概念只能用於可再生資源,當人們的利用不超過其負荷極限時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利用,而這壹概念不適用於不可再生資源。因此,在“保護地球”的文件中,“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同時不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
“可持續發展”概念形成和發展的壹個重要推動力是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成立於1983+01年2月)向聯合國提交的壹份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報告對人類發展和環境保護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分析,提出了為世界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認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的發展”,並指出,過去我們關註經濟發展對環境的影響,現在我們迫切感受到生態壓力,如土壤、水、大氣和森林的退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裏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與發展”世界峰會,通過了《裏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等重要文件。與會各國壹致承諾將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作為未來的長期發展戰略,首次將可持續發展問題從理論和理念推向行動。
第二,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有三個基本原則:壹是公平原則;二是連續性原則;第三是同性原則。也有專家認為,在這三項原則的基礎上,可以再增加三項原則,即需求原則、效率原則和循序漸進原則。
公平原則:所謂公平,是指機會選擇的平等。這裏的公平有兩層含義:壹方面是指代際公平,即代際之間的縱向公平;另壹方面是指同代人之間的橫向公平。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實現當代人之間的公平,也要實現當代人與後代人之間的公平。這是可持續發展與傳統發展模式的根本區別之壹。在傳統的發展模式中,公平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從倫理上講,後代應該和當代人壹樣有權利提出他們對資源和環境的需求。可持續發展要求當代人在考慮自身需求和消費時,對後代人的需求和消費承擔歷史責任,因為與後代人相比,當代人在資源開發利用中處於非競爭性的主導地位。代際公平要求任何壹代都不應該處於主導地位,即所有代都應該有相同的選擇空間。
可持續性原則:這裏的可持續性是指壹個生態系統在受到幹擾時保持其生產力的能力。資源和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沒有資源和環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從談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維護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首要條件。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根據可持續的條件調整生活方式,在生態可能的範圍內確定自己的消費標準。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性原則從某個側面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
和諧原則(或* * *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不僅強調公平,也要求和諧。正如《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所指出的,“從廣義上講,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促進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如果每個人在考慮和安排自己的行動時,都能考慮到這種行動對他人(包括子孫後代)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都能按照“和諧”的原則誠信行事,那麽人類與自然就能保持互惠互利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需求原理:傳統發展模式是由傳統經濟學支撐的,它追求的目標是經濟增長。它無視資源的有限性,以市場為基礎發展生產。這種發展模式不僅使世界的資源和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惡化,而且人類所需的壹些基本物質仍然得不到滿足。但可持續發展堅持公平和長期可持續,以人的需求為基礎發展人,強調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場商品。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為所有人提供實現美好生活願望的機會。
高效率原則:公平、可持續、和諧的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隱含著高效率原則。事實上,前四項原則構成了可持續發展和高效率的基礎。與傳統經濟學不同,這裏的效率不僅僅是以其經濟生產率來衡量,更重要的是以人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程度來衡量,是人類整體發展的綜合和整體效率。
Step原則:可持續發展旨在滿足當代人和後代人的需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需求的內容和層次會不斷增加和提高。因此,可持續發展本身意味著從較低水平到較高水平的逐步過程。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的主要觀點
可持續發展作為壹種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旨在確保社會長期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主要觀點(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組,2003)包括:
首先,發展的內涵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包括社會發展以及維護和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
第二,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保證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可持續發展應當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為基礎,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保護資源和環境應該是發展進程的壹個組成部分,必須盡壹切努力防止地球生物資源的枯竭和滅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程度是區別傳統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分水嶺。
第三,人類發展受自然資源制約,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第四,可持續發展也是壹種管理戰略,它呼籲人們摒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汙染的傳統粗放生產方式和高消耗、高浪費的生活方式,倡導產品、效率、資源、環境並重,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社會穩定與公平相結合,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相結合。地球面臨的最嚴重問題之壹是不適當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導致環境惡化、資源短缺、貧困加劇和各國發展不平衡。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實質是:壹方面要求人們在生產中盡可能減少投入和產出;另壹方面,要求人們盡量多使用,少排放。
第五,控制人口增長和消除貧困是與保護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需要重新建立人與自然、代際之間的關系,確定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發展清潔生產和環境友好或有益的技術體系。
第四,國家石油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隨著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探討的深入,各國對本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資源的開發利用有了長遠的戰略思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們不妨借鑒專家的觀點來探討國家石油的可持續發展,從而窺探國際石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石油資源是基礎,充足的石油資源和合理的勘探開發投入才能保證有效供給。合理開發利用國內油氣資源是實現油氣工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壹個國家的石油安全不僅取決於其對自然資源潛力的客觀認識及其合理開發和利用,還取決於其對國際石油合作的參與。當今世界,沒有壹個國家能夠不利用國際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面對“非常”的國際形勢,沒有國際合作和石油儲備來滿足國家壹定時期的需求,國家石油安全是難以保證的。石化工業的發展規模和布局不僅與國家石油資源的潛力、質量和分布密切相關,還關系到油氣資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對於壹個13億人口的大國來說,油氣資源總量雖然不小,但人均占有油氣資源的份額卻很低。因此,倡導節約使用油氣資源,積極尋求替代能源,已成為實現油氣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為實現上述目標,國家有必要制定合理的方針政策,並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導、鼓勵和促進。
可持續發展強調社會經濟發展、資源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和諧關系。在中國油氣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可持續發展應強調油氣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油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以及油氣產業發展與環境的協調。首先,石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石油和天然氣是不可再生資源。因此,采取適合我國資源特點的油氣資源利用戰略,是保護資源、保障我國油氣長期安全供應、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第二,石油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是油氣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石油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不僅要註重經濟效益,還要擴大利潤,發展生產,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還要承擔保護環境,保證石油持續供應的社會責任。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中國石油企業只有建立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把追求經濟目標與承擔社會責任統壹起來,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三,石油工業的發展必須與環境相協調。在石油勘探、開發和運輸過程中,會破壞自然生態,產生有害氣體和廢物,或因事故泄漏,造成壹定的環境汙染問題;石油產品在生產和消費過程中也會釋放出有害物質。因此,石油工業需要不斷推動技術進步,不斷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在為環境保護做出貢獻的同時,贏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
正是基於同樣的認識和理解,國際著名能源專家、普利策獎獲得者、劍橋能源研究協會主席丹尼爾·耶金博士於2003年4月8日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國際經濟政策、出口和貿易促進分會作了關於美國能源形勢和全球能源安全的報告。Daniel thinks (2003):基於美國過去30年的經驗,確保能源安全應遵循八項原則,即:世界上只有壹個石油市場,美國只是這個市場的壹部分,其石油安全取決於全球市場的穩定;能源供應多樣化是能源安全的主要保障之壹;應急儲備是應對石油中斷的第壹道防線;今天的石油市場比幾十年前更加靈活,幹預和控制只會適得其反;尋求與其他石油進口國建立能源合作,無論它們是工業化國家、新的“全球化國家”(如中國和印度)還是貧窮國家;政府可以通過使用高質量的信息,加快石油行業的信息傳遞來減少恐慌;美國需要在壹貫的基礎上與大多數石油出口國保持穩固的對話與合作關系;健康和技術驅動的國內能源產業是能源安全的壹部分。因此,我們必須考慮當前和未來的環境因素,致力於廣泛的研發和技術創新。這些觀點都從同壹個側面反映出,壹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油氣的支撐,油氣的可持續供應需要國家從多方面考慮,堅持油氣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采取油氣可持續供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