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三部曲》主要從五四新文化思潮與封建家庭制度的暴力沖突的角度描寫青年對家庭的革命,控訴封建家庭的罪惡。小說從多方面揭露了宗法家族統治者的頑固和專制以及“長子繼承制”的內在矛盾,揭示了封建家庭中父親倫理道德的虛偽和腐朽;它謳歌了被新文化思潮所鼓動的年輕壹代的叛逆行為,表現了年輕女性的悲劇命運,以及她們的覺醒和掙紮。激流三部曲在現代關於大家庭衰落的小說中占有突出地位。
小說中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如高老爺、柯明、柯安、、、覺新、覺民、秦、梅、睿覺、、淑英、。其中,覺慧是封建宗法倫理文化的天真大膽的叛逆者,是五四文化思潮培育的大家庭叛逆兒子的新典範。覺新是三部曲中最成功的角色。他是宗法制度崩潰過程中典型的“長子”,性格復雜,徘徊在多重人事矛盾和精神沖突的漩渦中,承載著極其深刻的時代和歷史文化內涵。高祖父是壹個封建專制的家長,在他的大家庭的衰落過程中。他的權威受到“害群之馬”和“造反派”的雙重挑戰。他在內心矛盾的痛苦中死去,象征著壹種制度的必然滅亡。這些都不同於現代文學中的同類人物(如曾浩、蔣捷)。
激流三部曲從郭沫若的漂泊三部曲中成熟了現代小說的三部曲形式,為現代小說形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家》以抒情的風格和心理分析、內心獨白等多種藝術手法,成功地寫出了人物性格的復雜性,拓展了現代小說中人物塑造的“因愛知醜,因恨知善”的美學思想。在《春》和《秋》中,對家庭日常生活的平凡瑣碎的描寫逐漸取代了簡單直白的情感表達,預示著巴金藝術風格的轉變。
巴金的作品激動了幾代人的心。他的作品愛恨分明,總能給讀者壹種精神上的鼓舞和奮鬥的力量,陪伴讀者摧毀舊世界,催化新的萌芽。壹個世紀以來,巴金始終生活在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堅信未來必勝於當下的精神空間裏。這使得巴金的創作具有鮮明的貴族品格。他總是在作品中敘述信仰的力量,呼喚春天,謳歌理想,歌頌未來。在他的作品中,總有充滿光和熱的意象,如太陽、星光、明燈、聖火,能給人帶來信心和力量。在巴金的作品中,主人公的思想境界是高尚的,他們的愛情也是高尚的。他總是在傳遞壹個美好的信息,不合理的制度和惡勢力終將退出歷史舞臺。許多讀者正是在閱讀了巴金的作品後,選擇了抗爭和奮鬥,從而開始了他們的不懈追求。當年去延安的進步青年,很多都是因為讀了巴金的作品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青年時代的巴金(1923,巴金19歲)帶著三哥沖破令人窒息的封建家庭,乘船來到上海、南京求學。四年後,抑郁的巴金踏上了留學法國、追求美好未來的征程。在法國,想學經濟學的巴金對托爾斯泰、巴爾紮克、契訶夫、左拉等文學大師的作品深深著迷。文學穿透靈魂的深層力量給了巴金壹些安慰,然而,它抹平不了巴金心中的創傷和痛苦。正如巴金所說,“我想起過去的愛與恨,悲傷與歡樂,希望與掙紮。我想起過去的壹切。我的心像被刀割壹樣,無法熄滅的火焰突然又燃燒起來。為了安慰這顆孤獨的年輕的心,我開始寫下我從生活中得到的壹些東西。”於是巴金的第壹部小說《死亡》誕生了。《死亡》的主人公杜大新是壹個充滿矛盾的年輕人,有著憂郁病態的性格。通過對這個人物的刻畫,巴金“真實地暴露了壹個想要革命卻沒有找到正確道路的小知識分子的靈魂。”巴金這個名字也是隨著《死亡》的出版而被人們所熟知的。《死》的成功使巴金走上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中年以後,巴金對理想世界的強烈激情和向往,使他成為五四青年精神的最佳象征。無論是《激流三部曲》、《愛情三部曲》還是《寒夜》,他都以真摯強烈的情感色彩攪動了幾代人的心靈,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在這些作品中,他善於在優美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註自己感情的洪流,以細膩獨特的藝術魅力貼近人心。他還善於捕捉典型事件,營造典型環境,塑造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比如《家》中的覺新這個人物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巴金不止壹次說過:“覺新是我的大哥。”覺新是新舊交替時代的過渡人物,個性軟弱。他是高家第三代傳人。他不忘長子的地位和孝敬祖先的責任。在管理家庭方面,他充當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的捍衛者。但他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僅僅因為高先生想生個曾孫,他的深造前途就毀了。只是因為他們的母親在牌桌上發生了摩擦,他們與梅芬的婚姻就此毀於壹旦。五四運動的爆發和新思潮的沖擊,喚醒了他的“人”的意識。他對封建家庭的腐敗和屈辱的生活深感不滿,但又找不到自己在新舊秩序中的位置。他在維護舊家庭的同時對它不滿,他甚至不後悔它的崩潰。他壹方面受到封建禮教的傷害,另壹方面又幫助封建家長做有害的事情。他成了壹個雙重性格的人:在舊家庭裏,他是壹個充滿絕望的少爺;當他和他的兩個兄弟在壹起時,他是壹個新青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闖入”文壇
□ (2)把妳的心交給讀者。
友誼是壹盞長明燈。
□ (4)生命在於奉獻。
□ (5)配合治療的最佳患者
□走近巴金老人
□提起往事,說出出處。
巴金自傳:文學生活五十年
□世紀巴金與四季《收獲》
□百年文學長河中的大師形象。
第二節“激流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是巴金的代表作,尤其是他的第壹個家,具有永恒的藝術價值。
巴金在《激流》的序言中聲稱,“我在這裏想給讀者展示的是壹幅描繪過去十年的圖畫。自然,這裏只是生活的壹部分,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由愛與恨、歡樂與痛苦組織起來的生活洪流是如何洶湧澎湃的”。作品所描寫的是這樣壹種生活洪流:壹方面,隨著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垂死的封建統治勢力瘋狂地吞噬著年輕的生命,另壹方面,被革命潮流所吸引的年輕壹代開始了覺醒、掙紮、掙紮的悲壯歷程。
《激流三部曲》反映的內容從65,438+0,965,438+09跨越到65,438+0,924,是中國歷史處於轉折點的動蕩時期,背景是當時中國還很封閉的四川成都。三部曲的第壹部《家》展示了封建大家庭制度的典型形式。在高先生的統治下,這個家庭充滿了虛偽和罪惡,各種矛盾潛伏並逐漸激化。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品描寫了高三兄弟的愛情故事。其中,高覺慧和她的女仆馮明構成了第壹個悲劇事件。高覺新、錢美芬和瑞玨構成了另外兩個悲劇事件。這些悲劇事件雖然原因不同,但在壹個基本點上是相似的:都是為了追求幸福愛情而與封建禮教、封建專制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了他們的悲劇命運。尤其是他們的不幸與高的父親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系。鳴鳳的故事在整本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她的死激化了家庭內部的矛盾,直接喚醒了她的第壹個反抗者——高覺慧。鳴鳳的死和覺慧的反叛,標誌著這個家族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在覺慧的直接影響下,高覺民奮起反抗婚姻並取得勝利,從而進壹步暴露了封建專制主義的軟弱本質。隨著整個家族的最高“君主”高爺爺的去世,各種腐朽的東西變得昭然若揭,各種之前壹直隱藏的矛盾和沖突爆發出來。所以,壹方面是對高家思想的飛蛾撲火式的腐蝕,另壹方面是對以覺慧、覺民為代表的高家思想統治原則的公然反抗。兩者同時加速,形成兩把向相反方向撕扯的鉗子,把高家的感傷面紗撕得粉碎。《家》的巨大成功有效地實現了作者的寫作初衷。“我要反抗這種命運”,“我討厭的不是個人,而是制度”,“我要向壹個垂死的制度喊出我的控訴”![1]
《春天》是三部曲的第二部,主要講述淑英反抗婚姻的故事和惠表姐的悲慘事件。它也是關於愛情的,但它與《家》中描述的有顯著的不同。春天不是追求美好婚姻與這種追求無法實現的矛盾,而是壹種不合理的醜惡的婚姻制度對女性的摧殘和對封建專制婚姻制度的控訴和批判。淑英和惠壹樣,被父母和上級命令嫁給壹個素未謀面的惡名昭彰的男人。不敢反抗的惠病死,淑英受時代和新思潮的影響,在覺民和覺慧的幫助下逃出了封建家庭的牢籠。在這裏,《春》實際上表現了專制制度下婦女解放的主題。同時,另壹方面,也讓讀者看到反叛者的隊伍擴大了。老家族的統治者也轉移到了克明二代。但是統治力量被大大削弱了。
三部曲的最後壹部《秋》,展現了舊家分崩離析的結局。這主要表現在對高家二代、三代加速道德敗壞的描寫,以及整個高家後繼無人。作品自然聚焦於第三代人的命運,描寫了周梅和高淑珍的悲劇,以及絕英和絕群的隕落。在這裏,我著重批判了專制主義和封建禮教腐蝕和摧殘青少年的罪行。隨著第二代父母克明的去世,整個大家族的重擔再也不能由任何人來承擔,因為連連長房的氣度孫覺新都起來反抗了。《秋》的主題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精神支柱的崩潰。
在《激流三部曲》塑造的眾多人物群體中,高覺慧無疑是最有意義的壹個。他是新人的典型。他從單純的對工人的愛和對封建制度的恨出發,到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最後走向社會鬥爭。作者通過這壹思想發展過程,展現了近百年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所經歷的思想歷程。
這個形象生動逼真,他的優缺點是那個時代的先進青年所獨有的。他熱愛自己的國家,追求科學民主,所以不信上帝,反對專制主義。他平時不坐轎子,可以和丫鬟鳴鳳談戀愛。歸根結底,它是以民主精神為指導的。但是,他並不是壹個徹底確立了無產階級世界觀,徹底背叛了地主階級的英雄。他的思想裏還是有不那麽剝削的東西。比如,他對鳴鳳的愛,遠不如鳴鳳對他的愛堅定、忠貞。在這個問題上,他壹直猶豫不決。最終,在關鍵時刻,他只是忘記了之前的承諾,而是決定“放棄那個女孩。”這樣的描述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因為覺慧所處的環境只是壹個能讓他形成具有民主思想的愛情觀的環境,而不是壹個能讓他實踐這種愛情觀的環境。雖然覺慧的愛情觀已經完全擺脫了封建階級的利益,開始把鳴鳳的價值即人的價值放在中心,但他實際上是不可能跨越那個階級的藩籬的。他最後離家出走前的心情也很真實。雖然他和高先生在思想上屬於不同的陣營,但畢竟是祖孫三代,他的不舍情緒恰恰表現了他人性的壹面。
覺慧在作品中的作用在於:第壹,他揭示了主題。這個形象說明,只有革命才是唯壹的出路,逃離家庭,解放人格只是第壹步。在這方面,巴金顯然超越了同時期普通作家的思想水平。第二,覺慧作為高家的第壹個掘墓人,在春秋兩季繼續對家族產生巨大的影響,使他成為高府中洶湧洪流的推手。
總之,覺慧是在20世紀初中國五四新思潮的沖擊下第壹次覺醒的。他是壹個大膽而勇敢的封建主義叛逆者,壹個熱情而稚嫩的革命者。
激流三部曲也塑造了壹個專制主義壓迫下的病態靈魂——高覺新。他是整本書的中心人物。覺新的典型意義在於,他軟弱搖擺的性格完全是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造成的,他的悲劇反映了這種制度對健康人性的傷害。覺新從前是個“相貌清秀”、“聰明好學”的青年,思想進步,心地善良,忠厚老實,應該說是很有前途的。但實際上,他因為父親的壹句話和擇偶時的壹次荒唐抽簽,毀了自己的前程。他的聰明被用來做婚喪嫁娶、陪客、三親六親慶典的主持人或幫手,凡是他反對的事情,他都要按照長輩的意誌去做。他會變成這樣完全是家族制度決定的。覺新是長子,也就是“承孫”,大家族的前途主要責任應該由他來承擔。這種家庭結構決定了覺新要處處維護這種制度,保證這種家庭機制。這樣,現實與理想就產生了尖銳的沖突,從而導致了覺新人格的雙重性。作品正是通過覺新的人格分裂來控訴這種大家庭制度。
覺新還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在封建專制主義壓迫下的懦弱。魯迅對這種性格形成的原因有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等級制度和封建傳統思想的毒害,它們共同成為強大的政治力量和意識形態統治的力量。在覺新的環境裏,有馮樂山,有高先生,還有柯明、柯安、等長輩,像高高的金字塔壹樣重重地壓在他的頭上,使他壹動不動。此外,在覺新的周圍還有壹只看不見的手,那就是封建觀念,這是覺新無法逾越的另壹個障礙。正是因為他害怕別人到處說閑話,總想著“光宗耀祖”,害怕高家從他手裏掉下去,害怕被指控不孝等等,所以每次總是主動把頭伸進絞索裏。覺新的遷就壹切的心理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形成的。
作為《激流三部曲》中最獨特的藝術形象之壹,巴金十分註重挖掘他內心的復雜性:表面上覺新只是壹個搖擺不定的人物,實際上他正經歷著新舊思想的激烈沖突。巴金把這場沖突描述為在西方民主思潮沖擊下民族積累心理的痛苦掙紮,從而體現了歷史的深度。為了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好,作者還讓覺新大段地傾訴自己的內心感受,用許多人性化的細節去回憶,強烈地烘托了人物的情緒。巴金還十分註重表現覺新的人性美,他與瑞玨在不幸中的情分的愛情描寫構成了他作品中極其感人的篇章。總之,作為新文學史上搖擺不定的代表,作為中國“多余人”的代表,覺新的藝術魅力是不可低估的。
激流三部曲不僅在思想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品圍繞高家族的興亡史刻畫了眾多人物,他們的悲劇命運給讀者以強烈的精神震撼。作品的藝術特點可以概括為四點:
壹、《家就是社會》的劇情典型化原則。馬克思認為,“現代家庭”“包含了所有對抗的縮影”。[2]這壹觀點與克魯泡特金的壹致。巴金接受了這壹觀點,把高家寫成了整個社會的代表或“縮影”,反映了65438年底至20世紀初舊中國的整個社會動態,反映了時代的本質規律。高府主仆之間、新舊兩代人之間、夫權統治與婦女反抗鬥爭之間、新舊觀念之間、主仆內部矛盾之間的復雜對抗,是當時社會各種尖銳矛盾的縮影,高家金字塔形的權力結構體現了中國社會幾千年封建專制主義的規律。這樣,作品就達到了高度的典型性。
第二,註重探索人性美的刻畫方法。激流三部曲中描寫的人物有60多個,都是有名有姓的。他們性格鮮明,面目各異。巴金對這些人物的刻畫,在很多方面不像茅盾對人的刻畫,也不像老舍那樣註重對人的形神兼備的塑造,而是註重刻畫人物的內在美和人性美,註重抒發感情。巴金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比較單純,但又富於質樸,外表和內心高度統壹。以、瑞玨、梅為例,他們的作品使他們都與梅花結下了不解之緣——馮明在梅園采梅,瑞玨愛畫梅,表姐梅以梅為名,從而表現了他們“質潔而回潔”的梅花性格。同時重點分析了她們的內心活動——鳴鳳是長篇告白,瑞玨是日記,梅是長篇告白。這些心理活動有壹個* * *共同點,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想到別人,想到對方,從而表達了巴金壹生都在尋求的“愛”字。這使得這三個女人的形象極其感人。
第三,故事的結構特點是以事件和場景為基礎。國內的學生運動,中國新年,軍閥混戰,馮明之死...春天的海爾之死,惠的婚禮,淑英的離開...秋天梅的婚禮,惠的下葬直到大火和別離,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連在壹起形成壹個網結,通過場景的描寫把各種人物聚集在壹起,再推到下壹個事件。前後景往往相互呼應,形成作品的整體性。
第四,風俗畫的描寫帶有作家強烈的道德判斷。吃年夜飯,放煙花的描寫極其精彩,但是作家的目的是為了揭示這些風俗畫背後的階級對立,所以作家寫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否定這些風俗畫。這和沈從文的風格完全不同。
《激流三部曲》在現代文學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激流三部曲》是壹部反映五四運動的小說。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壹件大事,但遺憾的是文學作品未能描繪它。《激流三部曲》雖然沒有直接描寫五四運動,只是作品的背景,但卻充分表達了五四精神,反映了那壹代年輕人的崛起和追求,展現了我們國家新思想的誕生。因此,《激流三部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中表現五四時代社會生活的傑出作品。
其次,《激流三部曲》是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中描寫封建家族興亡史,著重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小說。對封建專制主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抨擊始於魯迅,這壹主題自中國現代小說誕生之日起就引起了進步作家的關註。但在魯迅之後,只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真正將這壹主題推向前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這部著作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專制主義的特點、弊端和罪惡,指出了它不可避免的命運。《激流三部曲》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抨擊這壹罪惡制度的豐碑。
第三,《激流三部曲》在中國現代小說體裁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五四以後,中國新文學受到西方的影響,各種文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小說也不例外。在拋棄了中國舊的傳統小說的內容和形式之後,它必須努力創造新的內容和新的形式來適應新的觀念。這種創造通常沿著幾條路線進行。壹是學習西方小說的藝術形式和技巧,適當吸收我國的傳統表現形式;另壹種是學習我國的民間口頭文學,輔以西方小說的表達方式;三是基本采用我國傳統的引經據典形式來表達新的社會生活。第壹類以茅盾、巴金為代表,第二類以老舍為代表,第三類以張恨水等通俗小說作家為代表。在第壹類中,茅盾和巴金代表了兩條不同的道路:茅盾吸收了歐洲文學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巴金吸收了法國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批判舊制度的巨大熱情。所以茅盾的作品往往側重於客觀描寫,而巴金的作品往往側重於情感表達。《激流三部曲》是巴金藝術風格和特點的集中體現。它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現代小說的成熟,也進壹步促進了中國小說的完善。
@@@@@@@@@@@@@
/blog.asp?name=blog_three
我們應該擺脫網民對巴金的局限和片面評價
首頁發布於2005-10-24 15:36:00。
今年的10月,新聞熱點頻出。巴老的去世無疑是眾多熱點中的壹條引人註目的新聞。在閱讀媒體報道時,“偉大”、“豐碑”、“大師”等贊美之詞壹次次進入讀者視線。然而,筆者也註意到,在如何認識巴金的問題上有壹些發人深省的現象:
在網上留言中,
有網友對巴金的“偉大”不以為然,但隨即遭到眾多網友的反駁,但大多數反駁者都沒有說出巴金真正偉大在哪裏。
在某網站做的壹項“妳認為巴金壹生最大的貢獻是什麽”的調查中,在“妳讀過巴金的作品嗎”這壹項中,多達74%的人表示“讀過壹些”,而讀過很多的人和沒讀過的人分別只占16%和4%。在“妳最喜歡的巴金作品”項目中,多達78%的人選擇了《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在“妳認為巴金的作品中有哪些仍然影響著中國社會”這壹項目中,雖然選擇較為平均,但“追求自由”仍占近55%;在項目“妳認為巴金壹生最大的貢獻是什麽?”,44.26%說了實話,465,438+0.86%讓千千萬萬的年輕人走上了進步的道路,40.74%寫出了偉大的文學作品。
雖然在相關媒體的報道中,對巴金的描述大多停留在他的寫作成就、人生歷程等簡單層面,從歷史、文化、社會等不同角度全面系統地介紹巴金的報道寥寥無幾,但只要我們仔細閱讀不同報道形式中的零散文字,除了其著述和作品的巨大影響外,巴老善良、忠誠、公正、自律、人道主義等高尚品質是毋庸置疑的。這壹切都讓巴老無愧於“偉大”的評價。
我覺得網上關於巴老是否“偉大”的爭論,是對中國文化和壹代文化名人的認知混亂。作為壹種現象,這與網上的調查結論有著因果關系——在當今的中國讀者中,大多數人只“讀過壹些”巴金的作品,而且大多是《家》、《春秋》等早期作品,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對巴金的認知僅限於他的作品,對其作品的認知僅限於“追求自由”
巴金是否偉大,不是任何人隨便定義的,也不能完全透過他的作品看出來。十年動亂形成了文化斷代,巴金幾乎被壹代人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沒有時間去客觀地照看它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越來越少。對於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巴金也是“家”、“春”、“秋”的代名詞,巴金也停留在歷史中,這顯然與他的偉大作品和偉大人生應有的影響力不相稱。靜下心來客觀評價這位百年老人,從他浩如煙海的作品和生活細節中抽象出當今社會極其匱乏的精神文化內涵,是媒體和其他文化教育從業者的神聖職責。
巴金把它留給了
對於壹個真正的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他寫了多少,寫了什麽,而是他的藝術形象的生命力能經受多久的嚴峻考驗。壹部作品無論引起了怎樣的轟動,如果不能跨越產生它的歷史時代,總會給人人生苦短的感覺。當代西方文論質疑藝術的永恒性,但偉大藝術的象征超越了歷史語境。當作者的身體已經化為青煙,作品中的事件已經成為歷史教科書中的條文,作品中的人物卻能感動壹代又壹代的讀者。這樣的作品是不朽的文學經典。這種永恒吸引力的奧秘在於圖像的可解釋性越來越強。
寫《家》的時候,巴金27歲,書中的人物和他的讀者壹樣年輕。現在70多年過去了,封建禮教還在崩塌的過程中摧殘著年輕人的生命和青春。總的來說,這樣的悲劇無疑正在成為過去,但《他家春秋》中的人物還活著。
像覺慧這種天真大膽的漢奸,雖然最初針對的是舊倫理,但他的名言“大膽,大膽,大膽”最初出自法國丹東,早在40年代就被解讀為超越歷史語境。鄒滌凡在詩集《穿越》中寫道,讀《家》,走向革命。如果說覺慧形象留給後人的藝術可解釋性比較單壹的話,那麽覺新提供的可解釋性就相當豐富和靈活了。他身上有無窮無盡的、多樣的矛盾:五四的理想追求和封建宗法的沈重壓力;對家族罪惡的厭惡,以及有長子女和曾孫的繼承人的責任;同情兄弟反抗,同情破壞親人等等。他的鞠躬,不抵抗的腐敗,道德的自我實現,交織在壹起。這導致了他的多重人格:覺醒、受害者、殉道者、幫兇和自毀者。他的豐富性可能比現代文學史上的傑出典型和吳更為多樣。正是這壹點,給不同歷史語境下的不斷閱讀和不斷創新留下了空間。這種多樣性在幾個系列的人物形象中獲得了生命力。積極的壹面,除了覺慧,還有覺民,消極的壹面,有長輩給他們施加壓力。還有值得壹提的女性群體形象,如、瑞玨、梅表姐、淑英、崔歡等。所有這些意象都因為與覺新的精神有著密切的聯系而顯得充實。在這樣壹個人情關系多元的大家庭裏,巴金的情感和才華往往能得到充分發揮。
當巴金完全脫離大家庭背景,寫社會活動時,他的筆法就失去了獨特的魅力。就連抗戰三部曲《火》,他也不能不承認宣傳工作的失敗。然而,就是這個巴金,在1949之後,在茅盾、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等因不能適應新的歷史形勢而不得不沈默的時候,迅速唱出了壹首帶有鮮明宣傳色彩的英雄主義頌歌,包括根據黃繼光改編的《黃同誌》和改編成電影《英雄兒女》的《團圓》。這是因為他早期有壹種英雄主義的熱情,這在他最早的作品《死亡》中表現得很明顯,但他是壹個孤獨的英雄。在新的歷史時代,他放棄了個人英雄人格,認可了集體英雄。他賭上了他從青少年時期就積累的熱情。他是真誠的,但是,妳可以想象,這絕對不容易。
在國統區的優秀作家中,他是最早的,也是最多產的。在這方面,他幾乎與茅盾形成了鮮明對比,茅盾長期接受* * *產品主義,卻在創作中保持沈默。他的熱情甚至使他成為活躍的社會流動者。他對新時代、新話語機制的情感投入是驚人的,這比壹直沒學會寫新文體尤其是戰爭英雄的活躍的老舍更到位。與巴金描寫朝鮮戰爭的作品相比,他的報告文學《無名高地》顯得非常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