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張衡、華佗、王羲之、祖沖之、李白、玄奘、蘇軾、徐霞客、李時珍,這些歷史人物的主要功績是什麽?

、張衡、華佗、王羲之、祖沖之、李白、玄奘、蘇軾、徐霞客、李時珍,這些歷史人物的主要功績是什麽?

張衡:

(公元78~公元139),字平子,生於南陽Xi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十七歲離開家鄉,到西漢舊都長安及其附近考察歷史遺跡,調查民風民情和社會經濟狀況。後來,他參觀了首都洛陽的國子監,並請他的老師拜訪朋友。

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從洛陽回到南陽,任南陽知府保德主簿。期間撰寫了流傳至今的《東京賦》、《西京賦》。安帝雍二年(公元108年)保德調離南陽後,張衡離職留在家鄉。他花了三年時間研究哲學、數學和天文學,積累了大量知識,大大提升了自己的聲譽。永川五年,再次進京,任尚書大夫、侍郎。元二年(公元115),兩次出任太史令官,十四年間在天文學上成績卓著。

漢代關於宇宙的結構有三大學派,即蓋天說、渾天說和葉璇說。張衡是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天空像蛋殼,地球像蛋黃,天空很小;天地袖手旁觀氣而浮於水。雖然這種觀點也屬於地心說的範疇,但在當時還是有進步的:

第壹,張衡雖然認為天上有硬殼,但他並不認為硬殼就是宇宙的邊界,硬殼之外的宇宙在空間和時間上都是無限的。

第二,張衡在《靈憲》壹書中試圖從壹開始就回答天地的起源和演化問題。他的回答有樸素的、變化著的、發展著的辯證的思想因素。他認為,在世界分裂之前,是混亂的;分離後,輕的升到天上,重的凝結到地上。天為陽,地為陰,兩種氣體相互作用,創造萬物,大地溢出的氣體就是星。

第三,張衡解釋了行星運行的速度隨距離的變化。現代科學證明,行星運動的速度與它離太陽的距離有關。張衡的解釋有合理的因素。

張衡不僅註重理論研究,也註重實踐。他親自設計制造了漏水至渾天儀和候診地動儀。舜帝楊家元年(公元132年)制造的侯豐地動儀是世界上第壹臺測試地震的儀器。

渾天儀相當於現在的天球,最初是西漢的耿壽昌發明的。張衡對其進行了改進,並將其作為渾天學說的演示儀器。他用齒輪系統把大象和定時漏水的水壺連接起來,漏水的水壺滴水推動大象勻速旋轉,每天壹次就好。這樣,當人們看著房間裏的大象時,就可以知道哪個星星在什麽位置。

張衡還觀察和分析了許多具體的天文現象。他數了壹下在中原可以看到的大約2500顆星星。他基本掌握了月食的原理。他測得周日太陽和月亮的角直徑為1/736,即29'24 ',與太陽和月亮的平均角直徑31' 59' .26和31' 5' .2相近,所以張衡的測量相當準確。

張衡認為,太陽早晚和中午大小壹樣;早上和晚上看起來大,中午看起來小。這只是壹種光學效果。在早晨和晚上,觀察者所處的環境相對較暗,這使得他從黑暗到光明看起來很大。中午的時候,天空和大地都是明亮的,天上的太陽看起來很小。像火壹樣,晚上大,白天小。張衡的解釋有道理,但不太全面。直到晉代,舒曦才做出了相對完善的解釋。

張衡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測定地震方向的地動儀。地動儀也是銅做的,形似酒瓶,中間立著壹根粗大的柱子,柱子周圍有八根橫桿連接著外面。外面有八條龍,龍頭朝下,向八個方向排列。每條龍的嘴裏都有壹個小銅球,下面蹲著八只張著嘴的蟾蜍。如果某個方向發生地震,柱子會倒向那個方向的橫桿,那個方向的龍口會吐出銅球,落入蛤蟆口中。這樣,人們就可以知道地震發生在哪個方向。

公元138年,地震儀準確預報了隴西地震。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世界上第壹個測定地震方向的儀器,比歐洲的地動儀早1700年。他還發明了確定方向的氣象儀,做了當時只在傳說中的指南針。

數學上,他算出圓周率比10的平方根(3.16)多壹點。在地理方面,他畫地形圖。在文學藝術方面,他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也被列為當時的六大名畫家之壹。1956年,郭沫若為他題詞:“如此全面發展的人物,在世界歷史上也是少有的。能活到幾千歲,令人欽佩。”

華佗:

它最早出現在陳壽的《三國誌》中。

華佗是典型的神醫,幾乎成為中國醫學人物最傑出的代表。

他待人接物,不僅僅是除掉手邊的病,更是以德服人。他致力於反對和曹,並不對待這個傲慢的主。看到曹操的兒子曹沖病死,看到曹操的頭痛病死,對自己無動於衷,似乎還幸災樂禍,恨不得這個曹家早點死掉。因為曹家太聰明了,讓很多“文化人”感到頭疼。

華佗的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似乎已經深入到了千家萬戶。華佗的故事似乎成了壹部“忠實的歷史”,在中國流傳開來。

好在《三國誌》中關於華佗的記載並不長,這裏就介紹壹下,和柯雲錄發現《黃帝內經》比較壹下。通過比較,我們當然可以看出,胡這個“當代華佗”,的確與奇怪的“古代華佗”有幾分相似。

王羲之:

(303 ~ 361),字邵毅,祖籍瑯琊(今山東臨猗),住惠濟殷珊(今浙江紹興)。這位官至右軍的將軍,會看壹看內部歷史,所以被稱為“王右軍”。有“書聖”的美譽。王羲之自幼喜愛書法,受父親王匡、叔父王虞啟蒙。七歲時,他是壹本好書。十二歲時,父親教他筆法理論。"如果妳使用大綱,妳會意識到壹些事情."他早年跟魏老師學過書。魏夫人師從鐘繇,教法奇妙。《唐代書評》說:“魏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美。又如臺上之美,仙影,紅蓮映水,碧沼浮。”王羲之還善於師夷長技,博采眾長,探源悟道。他曾說:“少向魏夫人學習,將有莫大焉;又渡河遊北方名山,看李斯、曹等書;又許下諾言,見鐘繇、書;見蔡邕《詩經》三體書;在和哥哥的聚會地點,我看到了張敞的《華嶽碑》,我花了好幾年才學會了魏夫人的書。我換了專業,仍然在古跡裏學習。“他學鐘繇,所以能融。鐘書仍在翻身,而真正的書也是分裂的。筆還在擴展,有飛鳥翺翔之勢,稱為“鐘嘉獵鷹尾波”。王羲之喜歡用手去追,但是容易變成歌,減去勢。鋼筆還在裏面嘟著嘴,沒有折而是翻了。所謂“壹榻直倒”。他模仿張誌也是自覺的。南朝蕭炎這樣評價古今書法家的功過:“王羲之的書法充滿了朝氣,如龍躍天,虎臥鳳凰,所以世世代代珍藏,永遠是壹個教訓。“王羲之最大的成就是增損古法,把漢魏時期的樸質書風變成了精致優美的書風,對後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的妻子,石,也是壹位書法家,有七個兒子,他是最著名的壹個。

祖沖之:

祖沖之(公元429-500年),南北朝時期河北淶源縣人。他從小閱讀了很多天文學和數學方面的書籍,刻苦學習,刻苦實踐,終於使他成為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突出成就,是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用“壹周三周之徑”作為圓周率,稱為“古比”。後來發現古比誤差太大,圓周率應該是“壹個圓的直徑大於三周的直徑”。然而,對於還剩多少有不同的意見。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正多邊形內接的圓周來近似圓的周長。劉輝計算了與96邊多邊形內接的圓,得到π=3.14,並指出與正多邊形內接的邊越多,得到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反復計算。發現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得到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作為縮減率和密度率,其中六位小數為3.141929,分子的分母為65438。現在沒辦法檢查了。如果他試圖按照劉徽的“割線”法去找,就必須算出圓內接16384個多邊形。這需要多少時間和勞動啊!可見他在學術研究上的毅力和智慧令人欽佩。國外數學家在祖沖之計算的保密率中獲得同樣的結果,已經過去壹千多年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傑出貢獻,國外有數學家建議將π =稱為“祖率”。

祖沖之展出當時的名著,堅持實事求是。他對比分析了大量自己測算的資料,發現了過去歷法中的嚴重錯誤,並敢於加以改進。33歲時,他成功編撰了《大明歷法》,開啟了歷法史上的新紀元。

祖沖之和他的兒子祖宣(也是中國著名的數學家)用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他們當時采用了壹個原則:“如果電源電位相同,產品就不應該不同。”也就是說,位於兩個平行平面之間的兩個立體,被平行於這兩個平面的任意平面所切割。如果兩個截面的面積總是相等的,那麽兩個立體的體積就相等。這壹原則基於以下幾點。然而,它是在祖之後1000多年由卡爾·馬克思發現的。為了紀念祖父子在發現這個原理上的巨大貢獻,大家也把這個原理叫做“祖原理”。

李白:

唐代巨星李白,被歷代文人稱為“詩仙”。杜甫的詩“筆落驚濤,詩泣鬼神”是對李白詩歌高度成就的壹個非常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繼唐舞(7O1)後長安元年生於中亞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省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說:“五歲誦六戒,十歲觀百家。”15歲,學擊劍。20歲左右,在老家匡山讀書,跟朋友學縱橫技能。李白勤奮好學,“常讀經典,孜孜不倦”。20歲以後,李白遊覽了蜀地的許多名勝。蜀中壯麗的山河,培養了李白曠達的胸懷,豪放的個性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李白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有強烈的進取精神,希望建功立業。但他深受道教和道家思想的影響,熱切向往求仙學道的隱居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最終在他心中形成了壹種兼顧兩者的願望,即“成功、名譽和退休”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勵精圖治,意在萬裏之外。”所以“帶著劍去鄉下,離開親人,遠行。”途中寫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秋,影人平羌江。夜清溪去三峽,四君不見渝州。”離開三峽後,李白首先漫遊長江中下遊。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盛世。李白堅信“既然上天給了人才,就讓它被利用吧!”對未來充滿信心。當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壹般都會走科舉這條路。此外,還有壹條“南下捷徑”,即通過尋仙訪道的隱居方式,擴大影響,引起朝廷的重視,也可能被稱為做官。李白豪放,雄心勃勃,自視甚高。他不想走科舉之路,所以選擇了壹條通往南方的捷徑。為此,李白拜訪了江陵著名道士司馬成鎮,並寫了壹首詩《符大鵬》,用寓言的形式描述了這次會面。這首賦通過大鵬的形象表達了他“激勵三千人奮起,速征九萬人”的遠大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註意結交“英雄”,即那些能抗暴扶弱、舍身取義的俠士。李白本人是“少任俠”和“對錢大方”的。他去吳越旅遊不到壹年,就捐了30萬元幫助有困難的人。李白壹生寫了許多贊美俠客的詩,贊美那些勇於犧牲生命去闖禍而不居功,不貪戀貴族的俠客。比如《俠客行》稱贊侯穎、朱海“三杯吐,五嶽輕。”“死而為俠,不恥於世。”《古風》第十首贊美盧忠廉“惟秦振英聲,後人回首。”並說:“我也是蕩婦,刷衣服也是壹個調。”他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崇拜反映了他的性格、誌向和理想。李白在遊歷期間,十分註意向樂府民歌學習,隨著閱歷的增長,詩歌創作日臻完善,寫出了許多名篇。如《望天門山》:“天門被楚天凱打斷,清水東流,直回北。兩岸青山相對,孤帆來。”再如“望廬山兩瀑”,第二個是:“日照香爐生紫煙,瀑遠垂川前。飛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經過詩人巧妙的吟誦,給後人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李白在研究樂府民歌的同時,寫了許多樂府詩。長征的前六句是:“我的頭發還沒蓋到我的額頭,我在摘花,在我的門邊付錢(遊戲)。當妳,我的愛人,騎著竹馬,小跑轉圈,拋青梅。我們壹起住在長幹的壹條巷子裏,我們都年輕快樂。”後來,“青梅竹馬”、“二孩無猜”成了形容幼兒愛情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初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在這裏,他娶了曾任宰相的徐尉氏的孫女為妻,開始了“十年衣食無憂”的生活。曾隱居於壽山、安陸白照山桃花巖,後隨道士袁丹秋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赴山東,隱居於祖虛山朱熹,與孔子、韓準等人為伍。那時候,他的名字叫“竹溪劉壹”。他寫了《戴壽山答孟少府調書》,宣示他此時的隱居是“養賢”而非隱居,是在等待時機。文章說,“放聰明點,願意幫粥,這樣沒落的地區就安定了,海賢就清清白白了。”可見妳不忘政治。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高冠雄劍,長訪荊州韓”。韓荊州,即韓朝宗,任荊州巡撫,也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約談處分。李白的《荊州與朝鮮書》是他初遇朝鮮時的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了各國學者的話——“生而不用封萬戶侯,而望知荊州於韓”,稱贊下士韓朝宗為人謙和,才華橫溢。然後我主動介紹了我的經歷,才能和誠信。文章表現了李白“雖不足七尺長,卻心滿”的精神和“每日揣摩字字,倚馬侍候”的自負,以及“謙平群臣”的品格,文章氣勢磅礴,膾炙人口。這期間,李白認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孟浩然以寫田園詩出名,兩人壹見如故。分手時,李白寫下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去揚州途中送別孟浩然》:“故人西留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眺藍天,我卻能看見長江在天空中流淌。”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遷東魯為市(今山東濟寧),他繼續四處遊歷,尋找政治出路。天寶元年(公元742年),隨家人南遷,居安徽南陵。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到長安,臨行時寫了壹首《南嶺兒女不去北京》的詩,表達了他的得意忘形:“出門笑天,我輩為蒿!”在長安,李白遇見了老詩人何,他是王子的客人。何張之非常欣賞李白的《蜀道難》。“還沒看完,嘆氣的人是四個。”他認為這首詩只能是神仙寫的,所以稱李白為“滴水仙”。《蜀道難》描寫的是秦人到蜀國途中的山川。從壹開始就以“這是壹個巨大的危險!”去天空是困難的!“這種充滿感嘆的情調很快抓住了讀者,中間力圖描寫蜀中險峻險峻的山川,再襯以‘悲鳥、古樹’和‘秭歸哭’的悲愴氣氛,以及詩人的連聲哀嘆,使蜀中的高險險路凸顯出來,激蕩人心。由於公主和何的進壹步推薦,李白終於得到了唐玄宗的親自接見,並被翰林作為祭品安放在翰林院。翰林祭的主要職責是為皇帝起草文浩詔書和其他文件。同時,他迎合皇帝的興趣,隨時寫壹些詩。李白利用接近玄宗的機會,向玄宗表達自己對國家大事的看法和意見。遺憾的是,此時的玄宗已不再是早年那個勵精圖治任用人才的開明君主,而已經變成了壹個貪圖享樂,不問政事的人。他把“對朝事務付丞相,邊境事務請付他”。他深陷官場,縱情聲色。玄宗曾經很看重李白,目的是要他寫詩作詞,供自己欣賞。玄宗在覺得李白健談政治,不滿足於做壹個溫馴的皇家文人時,疏遠了他。就李白而言,玄宗之所以疏遠他,與他高傲的性格有關。杜甫在《飲酒八仙歌》中說:“李白壹桶詩百首,長眠長安酒樓。天子召而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仙。“李白這種無視封建秩序的叛逆精神,顯然是統治者不喜歡的。相傳玄宗在臨殿召見李自成時,李白讓高力士為他脫下靴子。高力士是最厲害的太監之壹。他為了擺脫“脫靴”的仇恨,惹得楊貴妃說李白《清平調》裏說:“我問漢宮像誰,可憐燕子倚新妝。”“用燕子指小妾,很賤!”楊貴妃由此對黎姿深惡痛絕。都是玄宗喜歡的人,在玄宗面前詆毀自然會影響玄宗對李白的看法,更不用說對他的詆毀,還有徐章*等人。權臣桂成的倒臺,玄宗的疏遠,讓李白十分郁悶,感嘆“難走”。

天寶三年春,李白知道留在長安已無計可施,便去大漠“乞歸山”。玄宗沒有挽留他,而是“還錢”。李白其實只在長安待了壹年半。這期間,他目睹了朝政的黑暗和腐敗,以極大的憤怒寫出了許多揭露和批判現實的詩篇,如第十五首《古風》,譴責統治階級“以珍珠玉石買歌歡笑,以糟粕培養人才”。

天寶三年,李白在東都洛陽認識了比他小11歲的詩人杜甫。杜甫“性誌嗜酒,嫉惡如仇,刻板。”他的誌向是“順從君主,然後使風俗純潔。”與李白誌趣相投。他們就像兄弟壹樣,“醉臥秋色,攜手同行。”李白離開杜甫之後,又流浪了1O年。這時,因為他的妻子徐氏已經去世,他在廣州郭亮(在河南開封)娶了香門的女兒宗氏,住在這裏,所以他說“壹去北京,帶十客去郭亮”。李白以梁園為中心,南至越南,北至幽州,金陵等許多地方都是故地重遊。他的漫遊,壹是尋仙訪道,二是欣賞自然之美。他說:“五嶽皆聖山,無以為遠,善人終其壹生遊名山。”另外,這也是壹個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他在《梁園之歌》中說:“東山高臥,來而不晚。”這壹時期,朝政更加黑暗,握有朝政大權的宰相李大力冤枉監軍,打擊清官豪才。眼看國家就是日本和非洲,李白內心的痛苦也與日俱增。但他絕不會向權貴低頭。他在著名的《夢登天目山》壹詩中寫道:“安能推眉弄腰,侍奉權貴,誰也不會吃虧!”顯示了他高尚的人格。他還寫了許多揭露和鞭撻黑暗現實的詩歌。《送別》警告說,玄宗偏袒李等奸臣,他們的權力受到排擠:“若失臣,則使龍為魚,權力歸於他。”《北方流行》批評安祿山對Xi、契丹等少數民族的戰爭,是“想以邊工攻城略地”挑起的。

在漫長的漫遊中,李白與勞動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觸,並寫下了壹些反映勞動人民的詩歌。“愛在五松山下的家”對“田家秋色苦,鄰裏夜寒。”深表同情。歌曲《秋浦歌》第14號謳歌冶煉工人:“火光照耀天地,紅星遍地。朗朗月夜,曲動寒川。”他對這位釀酒的老人也充滿了感情。{哭宣城擅釀紀作}寫道:“在嬴稷的墳前,也要釀老泉。夜場沒有李白。跟誰喝酒?”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是李白這壹時期詩歌創作的壹個主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比如在對黃河的描寫中,有很多名句:“西嶽何其壯麗!黃河如絲天。”"黃河西至昆侖,咆哮萬裏出龍門."“難道妳沒看見黃河的水是怎樣從天上流下來,流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的嗎?”“獨坐敬亭山”;“鳥飛得高,孤雲也會閑。相見不倦,唯敬亭山。”然後把山寫活了。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在平陸、範陽、河東擔任我使的會議半決賽安祿山,率部1.5萬,決定向範陽(今北京大興)進發,進攻中原。短短三十多天,洛陽落入亂軍之手。次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為大衍帝。6月,《京都議定書》的障礙消失了。玄宗匆忙選擇了西方,於是京都長安也被叛軍占領。安史之亂初,梁園失陷,李白夫婦避難江南。他寫了很多詩,表達了對亂軍的痛恨,對國家和人民命運的擔憂。《古風》第十九首寫道:“俯瞰洛陽河,我們可以在胡兵中漫步。血草,豺狼冠。”此時詩人渴望報國殺敵。《贈張翔宇》詩中說:“寶劍夜啼,壯誌淩雲。我誓殺鯨,澄清洛陽水。”

天寶十五年,玄宗西逃成都。七月,太子恒力在靈武,即位。為了挽救門派,他改國號為智德。永歷帝李,受玄宗之命,出征抗敵,在江陵設軍。次年正月,尋訪楊後得知李白隱居廬山,派謀士魏子純三次上山,聘李白入幕府。李白《王勇東遊歌》第二首寫道:“北三江亂,四海如永嘉南。但有東山謝安石,我就為妳笑,笑荊湖沙。”他把自己比作東晉名臣謝安,說要幫助王勇平定叛亂。但出乎意料的是,王勇和蘇宗之間發生了沖突,很快王勇就被蘇宗的軍隊消滅了。李白也被定罪,逮捕入獄,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縣)。他此時的心情非常沈重。“夜郎萬裏說西舊。”甘源二年(公元759年)二月,李白在經歷了15個月的流放後,在去巫山時重獲自由。他立即雇用船主返回,著名的作品《白蒂城早送》寫道:“當妳告別白蒂時,妳將在壹天內歸還它。兩岸猿猴止不住哭,輕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的風格是清淡的,反映了李白出獄後的歡快心情。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李白從江夏到張羽(今江西南昌)與妻子團聚。在李白生命的最後幾年,他窮困潦倒,生活十分淒涼。但他時刻關註著時局的變化。上元二年,東南地區再次陷入緊張局勢,當朝廷派李光弼出城到臨淮(今安徽省陵縣)時,61歲的李白仍不肯放棄這最後壹次報效國家的機會,打算趕往臨淮與李光弼會師。可惜中途生病,未能如願。次年,李白病逝於安徽當塗。

李白壹生政治失意,貧病交加,卻以傑出的詩歌創作為自己樹起了壹座豐碑。他繼承了屈原和莊子開創的浪漫主義傳統,反對齊梁溫和的詩風,在詩歌革新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詩傳世近千首,都是膾炙人口的,尤其是七言律詩和五七言絕句。他的詩氣象瑰麗,風格豪放,感情豪邁,境界開闊,清新自然,回味無窮。李白和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把中國的詩歌藝術推向了頂峰,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產。正如韓愈所說:“杜麗文章在,火苗長。”

玄奘:

玄奘(602 -644 /664)是唐代著名的高僧,也是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翻譯家。俗姓陳,本名賢,河南洛陽洛州茍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人。佛教創始人法香宗。西遊記中的唐僧原型。

玄奘家在河南省螺州市茍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是壹個儒家世家。世界上有三兄弟。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官僚。當他的父親陳暉到達後,他致力於儒家思想,不再做官。

小時候因為家裏困難,跟二哥傑師傅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我在那裏待了五年,當時是隋朝。在此期間,他研究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他本人偏愛後者。十壹歲(620),熟悉法華、維摩。十三歲(622)在洛陽出家,被破格選中。後來聽了靜大師的涅槃講座,嚴格學習攝影理論,詳細復述,深得大眾敬仰。在楊迪皇帝偉大事業的末期,出現了混亂和饑荒。玄奘和二哥到長安後,得知蜀中名僧雲集,於是壹同前往成都。在那裏,我聽了鮑暹的攝影理論,道吉的雜心理論,惠珍的八度理論。在過去的三五年裏,我研究了所有的部委,獲得了很大的聲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戒。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求學。首先來到荊州帝廟。談《論相》和《雜心》,淮海地區著名僧人齊聚新聞。60歲的大德智彥對他也很尊敬。講座結束後,我去了趙州向道教學習石成,然後去了揚州聽惠修的《雜心相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到長安,從道月、常發、僧辯、玄慧等處學習“諸家”、“照像”、“涅槃”。他很快用盡了所有的理論,得到了贊揚,他的名聲在首都。仆人槍斃了蕭瑜,請讓他住在莊妍寺。但玄奘覺得自己多年來在各地聽到的宴席說法不壹,尤其是當時流行的兩種關於佛法的學說,相論和地論,無法統壹,便想得到瑜伽老師基於三路論的地論,以了解壹切(這個意見大概是受當時來華的波波米多羅的啟發),於是決定去印度求法。

隋朝滅亡618年,玄奘和他的兄弟逃到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的首都),然後南下四川成都。在這裏,兩兄弟花了大約兩到三年的時間進壹步研讀佛經。

622年,玄奘出家,時年29歲。然後他離開了哥哥,回到長安學習外語和佛學。

玄奘出家以來就打算去天竺學佛,但多次失敗。公元627年,唐玄奘終於從長安出發,只身前往天竺,沿西域翻越帕米爾高原,歷經艱難險阻抵達天竺。玄奘在天竺的十年間,跟隨了很多著名的高僧,包括當時著名的佛學學習中心——那爛陀寺,在那裏向印度佛教權威大師戒賢學習佛經。後來,玄奘徒步走遍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壹次佛教講座中壹舉成名,被當地僧人尊稱為“大乘”。

643年,玄奘在Xi的大雁塔雕刻了壹尊佛像。他啟程回國,帶回了大約657部當地的佛經。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652年,永輝三年,玄奘在長安吉恩寺西院建了壹座五層樓,即慈恩寺塔(故名),也就是今天的雁塔,用來存放從天竺帶來的經書。玄奘紀念館成立於1962。因此,大雁塔成了玄奘西行求法、譯經回國的紀念建築。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成立了國立翻譯學院,學生和職員來自東亞各地。他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銅川市的玉華宮,也就是今天Xi以北約150公裏的地方,把大約1330卷經文翻譯成中文。玄奘本人最感興趣的是“只知”這壹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傳到了朝鮮和日本。

玄奘創立法香宗,是因為他有自己的見解,也因為他在翻譯和註釋經文方面的努力。雖然這個教派沒有持續多久,但他的許多理論深深影響了其他更成功的教派。

玄奘大師口述的《大唐西域記》是中國歷史上的壹部經典遊記。由於缺乏印度歷史記載,這本珍貴的遊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或缺的文獻。

蘇軾:

蘇軾(1037-1101年)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中國宋代傑出的作家。北宋文壇上,與茶結緣的人並不都是,但在品茶、沏茶、種茶方面,卻沒有壹個人能像蘇軾那樣精通茶史、茶功,創作了許多關於茶的詩詞。

蘇軾非常喜歡喝茶。茶、詩、打沙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元豐元年(公元1078),蘇軾被任命為徐州知府。今年春旱,夏天喜雨。蘇軾到城東二十裏石潭,謝天雨,為浣溪沙五首。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酒來兮,人在陽光下渴茶來兮。敲門問野人。”他生動地描述了討茶解渴的情景。他晚上要喝茶:“白天寫書鞭填委員會,晚上煮茶燒栗子”(《二韻和尚神呈》);創作詩歌時飲茶:“當面見了面,真丟人;東坡詩在肚裏,今夜該歇”(《給包靜安先生兩茶》);睡前也要飲茶:“洗毛巾,傍晚涼,余齒頰有茶香”(《留金山寶爵童淵二長老》)“春眠,窗明幾凈,欲看新茶如潑奶”(《越州張中攝壽樂堂》)。還有壹首《水調歌頭》,敘述了采茶、制茶、點茶、品茶的過程。它生動有趣。詞雲:下過幾次雨,前天晚上打雷。旗槍鬥築流,春色牽。取枝舌,搗之以露煙,作壹堆紫雲。輕移金磨,飛綠塵。老龍團,真鳳髓,指向未來。在兔子眼裏,是瞬間。

  • 上一篇:家規家訓是什麽?
  • 下一篇:建築風水:論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