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常州的風俗有哪些?

常州的風俗有哪些?

參考資料僅供參考

常州繼承了吳文化的傳統習慣。

吳歌:

吳歌是文學史上吳地民間歌謠的總稱,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歌》是發源於江蘇東南部的吳語地區普通大眾的口頭文學創作,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和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代代相傳,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

顧頡剛先生在《吳歌簡史》中說:“所謂吳歌,就是在這壹帶的孩子們中間流傳的壹首民歌。”民歌包括“歌”和“謠”。壹般來說,“歌”是指“唱山歌”和壹些民歌,“謠”是指“順口溜”。“這個地區”壹般指長江三角洲的吳語區。由於歷史上歷代地域劃分不同,早期的“吳”是吳境內的壹個概念,甚至包括現在的南京和揚州。“吳”現在指的是說吳語的地區,包括蘇南、浙北和上海,即江浙滬同壹語言文化圈,屬於傳統的吳文化範疇。蘇州在它的中心位置。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古今中外都有“世外桃源”的美譽。它匯集了歷史上的吳歌並以其為中心,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吳歌的詩、詞、歌、賦,不同於歷代文人編撰的詩、詞、歌、賦,是下層民眾創造的民間文化,是以世代相傳為主的民間口頭文學創作,是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間韻文形式。

吳歌的音樂有六種,分別是“人生吹口哨”、“五聲”、“流浪樂”、“半折”、“六變”、“八解”,其中後三種出自漢代。此外,還有當地民間祭祀歌曲《神仙曲》。《武聲》有壹種在老歌基礎上創新的編曲手法,叫做“變”。

吳文化習俗二:

米飯食品

太湖流域豐富多彩的稻作文化,已經深深地滲透到吳地民俗、四季八節的每壹個細胞,與源遠流長的吳中飲食習俗相交融,互為因果,不斷創新,最終在吳派形成了獨特的時令習俗,深深地打上了稻作文化的烙印。同時也形成了享譽海內外的賞鳥蘇邦飲食文化。

有粳型、秈型、糯型。粳米適合做粥,糯米適合做零食,秈米又硬又餓。粥飯是吳人的主食,種類很多。飯有煮、煮、蒸、米,粥有淡、鹹、甜、香,粥的種類很多,有糖粥、豆粥。吳人的小吃多以糯米屑為餡。方的是餅,圓的是球,平的是餅,尖的是餃子。吳中農村有句俗話:“面在黃昏,粥在午夜,南瓜餓壹夜”,意思是面食餓極了。如果晚飯後吃面食,黃昏時就會餓死;粥比面更餓;如果把南瓜當外面,妳會餓壹晚上。因此,如果吳敏偶爾以面食為主食,那就必須有小吃來彌補。根據無棣老農民的總結,認為這是因為南北方的氣候和土壤不同,所以種植的小麥品種不同。“淮北麥,白日開花,其性為陽;淮河以南,麥夜開花,其性為陰。所以南方的小麥往往不如北方,所以不耐饑。這種說法的實用性暫且不討論,但吳人不愛吃面食是真的。

吳風俗三:

祭祀“路神”

路透神是吳地所信仰的財神。習慣上以這壹天為他的生日,在陽光下迎接他,頗為壯觀。

路頭又叫“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五路神,為抵禦外敵入侵而死,所以人們把他當神崇拜,稱他為“五路神”。不過這個五道神好像和財神是誰的五道神沒什麽關系。或者五路神其實就是五路神,或者五路神。康熙年間唐彬取締方上吳彤廟後,百姓不敢拜五路神,就改名叫路透拜了。壹般這種路頭在古代五祭中被視為走神,所謂五路也是東西南北;財貨都是順著路走的,所以人們把走路當成財神,願意供奉祭品,希望它能招財或者在出行時獲利。古人外出旅遊,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是“祖道”的習俗;武俗遇道頭,祭祀的是道神,這個道神就成了財神。由於商業的發展和商品流通的加劇,路神變成了財神。財富和貨物往來於水陸之間,人們直覺地認為道路支配著黑暗中的財富和貨物。

都說越早接路頭越好。妳收到的第壹個就是真神,特別有效,所以叫“搶道頭”。有的地方壹月四日真的“搶道頭”了,紛紛效仿。既然路神不再是旅途的保護神,人們出行也不再犧牲它。

至於在元月初五拜路神,並以這壹天為生日的人,就是五路神的“五”與初五的“五”有關的原因。北方在這壹天祭祀“五貧”也是如此。在第壹個月,而不是其他月份,這是壹個新年的氣氛。吉祥,財源廣進,財運五方並進。

  • 上一篇:山東海關?
  • 下一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報:十四五廢舊輪胎綜合利用開啟“綠色黃金時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