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風俗破正月初五(農歷),俗稱“破五”節。在這壹天,女人是不允許參觀的,這是不吉利的。《清畢鈔》載:“正月初五為初五,女子不得出門。”在這壹天,所有的家庭都吃餃子,這意味著用餃子包裹他們以求好運。如今,雖然人們不重視婦女的訪問,但這壹天吃餃子已經成為壹種習慣。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俗稱元宵節,濟南壹年壹度的燈會極為壯觀。這個時候,公園、工廠、礦山、企業、街道上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入夜,宮燈、紗燈、魚燈、籃燈、賽馬燈,光芒四射,美不勝收。尤其是壹年壹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壹無二。各種花燈、鳥獸燈、燈籠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雄偉壯麗,或古樸典雅,或匠心獨具,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在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流行吃元宵。另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高蹺、過山車、龍燈、獅子。人們將壹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強烈的愛恨情仇和美好的祝願融入到這壹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為節日增添了歡快的氣氛。“龍擡頭”是農歷二月的第二天,即春節,俗稱“龍擡頭”,意思是它有利於下雨,風調雨順。清代朱彜尊《孫舊聞考辨》雲:“人皆稱二月二為龍頭。”這壹天,市民早早起床,煎“蠍爪”(即豆子腌制後),以免蟲子咬蠍子;老人小孩都有理發看靈避災;在農村,流行用爐灰“砸”,祝豐收。這些習俗被人們延續至今。清明習俗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古人非常重視這個節氣,留下了許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有“踏青”、“掃墓”、“蕩秋千”、“插柳”、“種樹”。踏青,古代也叫遠足或旅遊,現在叫春遊或郊遊,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在古代,這壹天,人們聚在壹起交朋友,扶老攜幼,在春意盎然的郊外玩耍,然後圍坐野餐,黃昏時分返回。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次去清明節,春光明媚,風和日麗。人們參觀南方的千佛寺和北方的胡明湖,遊客很多。這種春遊的習俗壹直保留到現在。清明節掃墓,陽歷四月初五、初六,市民帶紙、香、供品到墳前祭奠先人,為墳添土,緬懷先人。據說這種習俗由來已久,從秦朝就開始了,漢朝對秦制的傳承壹直沒有改變。直到唐代才在清明節舉行掃墓活動。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賦》中寫道:“秋遺址郭門外,誰哭寒食野?風吹曠野紙錢,古墓春草滿。”這是形容農村掃墓的場景。宋代,人們在清明祭祖掃墓,京都人離開郊區,田野如城。今天,清明節已經成為人們紀念英雄和忘記死去親人的日子。清明節期間,蕩秋千的習俗仍然流行於濟南城鄉。在清明節的這壹天,男女老少,穿著新衣,或者在街邊的廣場上,搭起壹個木架,豎起壹根橫木,掛兩根繩子,繩子下面橫綁壹塊木板。人可以坐在板上,也可以站在板上,手裏拿著兩根繩子可以上下浮動,非常好玩。相傳蕩秋千最初是北方胡人的遊戲。戰國時期,劉歡公北上時,把這種遊戲帶到了漢族。自漢唐以來,多用於帝王的後宮和顯貴貴族的園林,後逐漸流傳到民間。清明插柳種樹,正是“綠柳黃半未平”的季節。在濟南的城鄉,過去都有把柳樹放在門裏的習俗,婦女和孩子都戴著柳枝和柳球。據說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教人種莊稼”的創始人神農,後來發現是為了記取年份,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代詩人趙的《寒食記》詩中的柴門孤村,也教劉記住了歲月的詞句;農村有句農業諺語“戴壹朵花,生壹百八,插壹根,生壹百九”。後來,戴柳的習俗逐漸被淘汰,而插柳、植柳盛行並流傳,後演變為清明時期的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清明節定為植樹節。現在,清明節前後,各地都在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運動。綠柳不僅給大地帶來無限生機,也寄托了人們無限希望。浴佛的釋放是壹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到了宋代,已經有了“玉佛社”。民間香藥甜水互贈,佛寺燒香布施,稱為“浴佛”。或者買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放生。寺廟裏有很多專門的放生池,供人們飼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濟南有很多寺廟。過去,四月初八放佛也成為壹種習慣。這壹天,東嶽廟和北極廟的和尚道士們都搭起了供臺誦經,許多善男信女蜂擁至廟中爭搶錢財。有的人還整天念誦放生咒,把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丟入水中,以表達對宗教的慈悲和虔誠。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的端午節。古人也稱五月為“午月”,常寫初五為“午日”,“終”也有“始”之意,故五月初五稱為“端午”;因“午”“午日”二字重復,端午節又叫“重午”,又因古人常將“午”視為“養”,故端午節又叫“端陽節”。自唐代正式規定端午節為重要節日以來,逐漸開始受到重視。濟南人過端午節有以下特點:畫門符。在端午節,人們用“五毒”(蠍子、蜈蚣、毒蛇、青蛙和壁虎)的形象制作剪紙,作為門的象征。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除“五毒”,預防瘟疫。插艾條,掛艾虎。端午節的早上,人們會在門上貼上艾條,或者將艾草編成“艾虎”,佩戴在門楣中間,以此來防蟲避邪,保護身體健康。喝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早餐前,要先喝壹杯雄黃酒,再吃糯米紅棗包的粽子。喝黃酒據說是殺蟲避邪,包粽子是為了向愛國詩人屈原致敬。戴上香包,系上彩色絲線。“香囊戴在翻領上,娃娃可愛”。給孩子戴香包,在手腕上系上五顏六色的絲線,也是濟南端午節流行的習俗。這個香囊是用棉布和絲線繡成的。香囊中除了雄黃和蒼術外,還裝有草藥制成的香料,戴在身上可以驅除昆蟲和汙穢。五彩線條象征五色龍,能制服妖怪。端午節,濟南的壹些名人在明湖上泛舟,聚會飲酒,壹起吟詩作賦。其中壹些習俗壹直延續到今天,比如端午節插艾條、包粽子,這種習俗在今天的濟南仍然非常盛行。喝藍筒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荷花的使用上,濟南有壹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趣的是藍管飲料。據唐代人段在《酉陽雜記》中記載,在古代,當大明湖的荷花盛開時,壹些官員和文人經常去湖中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荷葉剪下來,灌上酒,然後用發夾刺在荷葉的中心部位,使之與空心的蓮莖相通。人們從蓮莖的末端喝起酒來,那滋味,用當時經歷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香混蓮香,香比水冷。”這就是唐宋時文人雅士流傳下來的美談《碧通飲》。濟南荷葉除了用來盛酒,還可以用來做很多特色美食。如新鮮翠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煮粥時蓋在粥上,煮好的粥涼後加糖,稱為“荷葉粥”,是濟南夏季著名的小吃;按照“米粉肉”或“蒸肉”的制作方法,先將豬肉切好,將米飯炒熟,拌上醬油,然後選用大明湖出產的嫩荷葉,洗凈,將壹塊豬肉用適量的炒飯包在荷葉裏,鋪在碗裏,放入蒸籠中,蒸熟即成“蓮子肉”。吃就是和荷葉壹起吃肉,有豬肉的鮮美,還有荷葉的清香,特別好吃。同理,也可以做出荷葉雞、荷葉魚等精品菜肴。此外,用荷葉包食物也是濟南特有的習俗。以前食品店賣的包子、鍋貼、熟肉、鹹菜,很多都是用荷葉包的,既不透油又透水,味道清香,很受人們的喜愛。另外,濟南人以前也吃蓮蓬。其中“炒蓮瓣”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幹凈的蓮花瓣洗凈,掛壹層薄薄的蛋糊,放入油鍋炸熟,炸熟後撒上白糖,吃在嘴裏。它們美味可口,令人回味無窮,深受人們的喜愛。“吃春”濟南人喜歡吃香椿。香椿是壹種樹葉芳香可食的樹。在清代,人們把春天采摘並食用香椿嫩葉稱為“吃春”,意為迎接新年。濟南郊區的仲宮地區盛產香椿。每年春天,香椿發芽長葉的時候,也是濟南人“吃春”的時候。這時,農民們就把嫩紫色或淺綠色的嫩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去賣;喜歡“吃春天”的人,爭相買回家,品嘗春天的甜蜜。香椿的吃法很多。而濟南的“臭豆腐拌香椿芽”更是遠近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用鹽腌制,揉搓,腌制壹夜左右。使用時,將腌制好的香椿芽切成粉末,然後將蒸好的豆腐丁和香椿芽粉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入香油拌勻即可食用。還有壹種方法是“炒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幹水分,加鹽揉勻,然後均勻地蘸上調好的面糊,放入熱油中炸熟,取出食用,又脆又香。因為整個香椿經過油炸後看起來像壹條魚,所以在濟南也被稱為“油炸香椿魚”。濟南普菜濟南人愛吃普菜由來已久。蒲菜是水生草本植物。大明湖的普菜,濟南的絕美蔬菜,在國內早有名氣。《濟南快遊》記載:“大明湖蒲菜,味如筍,為北方數省植物之寶。”山東通誌及制品稱蒲菜為“孫樸”,是濟南人“日常蔬菜”的常見制品。蒲菜的吃法有:“奶湯蒲菜”、“崩鍋蒲菜”(涼菜)等。至於濟南人最愛吃的普菜方便面湯圓和普菜扁食,也是大眾化的食品。嘗過這些美味菜肴的人都會贊不絕口。7月30日,濟南燃放河燈。以前每天晚上7月30日,佛寺都會舉行盆景會,傳授佛經。有些人想在院子裏的墻壁和甬道上焚燒大量的香燭,並將其貼在地上,以表達他們對地藏王的虔誠。還有的把死在河裏的鬼以河燈的形式翻出來。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藏王菩薩出家的日子。當他成為壹名道士時,他發誓要拯救所有罪孽深重的人。所以7月30日就成了給“死人”翻身的日子。河燈是用濕面條做的。晾幹後,將豆油倒入燈碗中,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放入河中,任其順流而下。這時,只見河面上燈火通明,閃閃爍爍,飄飄欲仙,河水映紅。據說河裏溺水的“鬼”見光就能超生。燃放河燈是佛教的迷信活動。當時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寺的道士也是在農歷七月三十這壹天超度死者。他們白天念經,招待來廟裏燒香的“恩人”,找來裝裱紙的工人和彩紙糊成大型“法船”,放在廟前的湖裏,吸引遊客。晚上,道士們穿上五顏六色、金碧輝煌的法衣,吹響鈸,吹響笙笛,從北極寺起數十步壹字排開,在法船前燒頭。同時,他們燒毀了用彩紙綁著的法國大船。壹時間,火光沖天,湖面燈火通明,轟動了整個濟南城。於是乎,寺廟和湖邊都是人山人海,擁擠不堪。解放後,隨著封建迷信的破壞,“放河燈”等活動已經銷聲匿跡。
上一篇:小學六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知識要點下一篇:常州的風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