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用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我媽喜歡吃“玉米油”,我到了就不管了。有時候用菜籽油,有時候用大豆油和色拉油,最近迷上了吃“花生油”。當然,每種食用油都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大豆油、葵花籽油、玉米油都是亞油酸含量較高的食用油,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和亞油酸含量特別高。缺點是不適合長時間高溫油炸,適合油炸和涼拌。比如菜籽油的耐熱性比之前的好很多,各種營養更均衡,用途更廣。花生油和芝麻油也不適合高溫,更適合低油溫的炒菜和涼拌。
2.鹽
家家都需要鹽,鹽是“五味之首”。沒有它,食物會變得沒有味道。用鹽的時候要註意其他調料的含鹽量,比如加醬油,豆瓣醬。加鹽的時候要註意量。多了就鹹了。燉肉時,加鹽的時間要延遲,否則肉容易卡住。比如燉雞爪的時候,可以等皮破了再燉。
拌素餃子餡時,最好在加完油後或準備包餃子時加鹽,否則餃子餡容易出水,包餃子時難以操作。
3、味道極其清新
極鮮鮮味比普通醬油好,因為是在醬油的基礎上添加了味精等調味添加劑,所以我家極鮮香精多用於炒菜、蘸醬、涼拌,可以替代味精、雞精。
4、醬油
醬油也是醬油的壹種,只是顏色更深更濃。壹般家裏要準備壹瓶。做鹵菜、燉肉或者紅燒肉的時候用它來給食材上色是非常好的,避免了技術要求更高的“炸糖色”。用的時候要註意用量,不然加了會黑鹹,醬油壹定要燉或者燒很久。
5.醋
醋的種類太多了,有香醋、米醋、陳醋、白醋、果醋,但是在我們壹般的家庭廚房裏,只要有壹瓶香醋或者陳醋,我也是交替使用這兩種醋,香醋的顏色比較淺,比較適合涼拌和蘸著吃,因為比較軟香。
6.蠔油
我家也廣泛使用蠔油,味道很好。尤其是炒各種蔬菜和菌類的時候,我更喜歡加壹點,這樣味道更豐富。拌餃子餡的時候加壹點,增強香味和口感,腌肉的時候加壹點,增強鮮味,去除異味。
但在使用蠔油時,壹定不能長時間加熱,否則鮮味會消失。我壹般在做飯前加。做涼菜時最好提前用開水稀釋加熱。在做壹些重口味的菜時,比如糖醋、麻辣之類的,最好不要加,因為蠔油的鮮味被其他重口味掩蓋了,發揮不了它的作用。
7、花椒、八角
從小我就跟家裏學廚房裏必不可少的兩種調料“花椒”和“八角”。做飯的時候,我會捏幾個花椒來提香提味。夏天我會做適量的花椒油,又麻又香,比我買的好吃。用來做涼拌絕對好吃。燉肉加少許花椒和八角可以去腥,加少許可以提香提味。
8、肉桂、香葉
在我家,肉桂和香葉主要是和辣椒、八角混合在壹起腌制或者燉肉。使用頻率比花椒和八角少,香料用量我也沒有準確的數字。我想很多人都是這樣。
使用香辛料時,最好將所有香辛料提前用油炒熟,因為有些香辛料的香味溶於油中,使燉肉或紅燒肉的香味更濃。
9.辣椒粉
我家的辣椒粉主要作用就是做辣椒油吃。也可以在做菜的時候加入,或者單獨做壹個“油潑面”來解決問題。辣椒粉的準種類很多,我壹直留著這種比較粗的“秦椒”面,香而不辣。
10,白胡椒
白胡椒也是我家廚房的必備。可以用來腌制肉類,去除腥味,煮湯的時候加壹點,增強香味和口感。
11,幹辣椒
雖然家裏已經有了用的辣椒粉,但還是要準備壹小袋幹辣椒,這也是家常菜中“辣味”的主要來源,比如宮保雞丁、酸辣土豆絲中的“焦辣味”,用“辣椒”做成的辣味也是無法抗拒的。拌涼菜時,用熱油刺激幹辣椒的“幹味”,也能為涼菜增色不少。
12,豆瓣醬
川菜之魂,喜歡吃川菜的人壹定要準備壹瓶。在家裏做壹些麻辣燙的菜時,他們會加壹點豆瓣醬調味,比如簡單的麻婆豆腐、肉末面、魚香肉絲、水煮肉片或魚片、川味豬肉等。
但是豆瓣醬的使用是很有講究的,就是豆瓣醬壹定要用低油火炸,才能充分散發出豆瓣醬的香味。豆瓣醬最好盡量剁碎後再炒,因為豆瓣醬裏有很多蠶豆瓣,有利於香味散發,也能保證菜品更好的口感。
13,玉米澱粉
澱粉有很多種,如玉米澱粉、生粉、紅薯澱粉等。壹般在沒有特殊要求的情況下,我家只準備壹包玉米澱粉備用,可以用來勾芡,比如做麻婆豆腐或者煮湯的時候,可以讓湯更濃,有助於掛在食材上;也可以用來給配料上漿,拍粉。比如炸肉片的時候上漿可以讓肉質變嫩,炸魚的時候蘸點幹澱粉可以讓魚肉更脆。
14,料酒
無論是專業廚房還是普通家庭廚房,都要準備壹瓶料酒,因為料酒是去除肉腥味的好幫手。烹飪肉類時,可用於腌制、油炸或燉煮。但如果在準備包子或餃子肉餡時不加料酒,會適得其反,使料酒的味道無法揮發,加重肉餡的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