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平遙古城的歷史與文化

平遙古城的歷史與文化

陸地船

彩舟由竹條、木條、彩絲編織而成,四周為緞,上覆木條、緞。

表演時,伴著鼓樂,壹人扮演坐船的女子,肩上綁著彩帶,假腳坐在“船”上,走起路來像船壹樣。

另壹個人打扮成船夫,在前面劃槳。

高蹺

用兩根木棍做成,高蹺壹般上下6尺,高度為1.2尺。

木棍的上端水平安裝有踏板。表演時,演員的小腿被綁在木棍上端,踩在木板上,按照各種舞步走來走去。

技術好的人可以跳過板凳、桌子等障礙物,也可以摔八叉,“金雞獨立”,彎腰。

傳統內容有白蛇傳、慶祝定珠、狐貍冤獄、唐僧取經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增加了反映現實生活的內容,如送孩子參軍、計劃生育、紅燈記、虎牢山外移等。

這個縣的北城村和甘坑村的高蹺表演很有名。

擡起亭子

將鐵棒固定在升降桿上端,用荷花、彩雲等各種道具裝飾升降桿周圍,再將三四個扮演各種戲劇人物、童話故事的少男少女固定在鐵棒上,由成年男子背著,在行進中表演。

有50多種內容,包括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富貴圖,火駒,斷橋,彩虹關,解釋,百花亭,偷靈芝,下河東,挑柴火,蘇陪侍女,雙喪,黃河陣。

龍燈

用竹、木、布等材料制作精制水龍頭,再用竹圈制作若幹節龍身。用布把長20多米的龍身、龍尾圍起來,在上面畫龍林、龍爪。

表演時,壹人用木桿托住龍頭,十幾個人用木桿分段托住龍身和龍尾。在他前面,壹個人玩彩珠和火球帶路。

伴隨著打擊樂,舞動龍頭,龍身隨著龍頭滾動擺動。

表演形式有“二龍戲珠”、“調四角”、“八調”、“蛇蛻皮”、“鑲珠”等。

龍頭內置蠟燭,日夜皆可表演。

晚上表演時,龍燈通明,氣勢磅礴。

竹馬

它是用竹皮或竹條做成,外面糊上絲紗,再塗上顏料。

竹馬分為前後兩部分,分別固定在12歲男孩的前胸和後腰上。

戴著許多小銅鈴。

壹般竹馬隊都是14的小朋友玩,12的馬代表十二生肖。第壹個叫馬頭,是話劇表演中佛塵指揮的,最後壹個是馬尾。

其余的表演者手持鞭子,像馬壹樣奔跑,伴隨著鐘聲的響起,就只有馬立克·奔騰。

晚上竹馬上放燈籠蠟燭,表演起來特別好看。

表演形式有蛇蛻皮、翻身、雙八音、單八音、剪刀、八音、對馬竹、無頭、三環帶耳等。

節節高

表面上看和背棍差不多,實際表演難度更大。

表演者多為7歲左右的少男少女,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不打任何領帶,站在成人表演者的肩膀上,依靠兒童的膝蓋靠在成人的後腦上,用力站立,類似雜技表演。

大人跟著音樂節奏表演,肩上的孩子也跟著跳各種動作,真的很美。

西遊記和八仙過海是最受歡迎的戲劇。

迪陽閣

秧歌又跳又唱。樂器有腰鼓兩面,鈸壹對,釵壹對,鑼兩面,口刮四面。有條件的時候可以增加樂器,演奏人數也會相應增加。

壹個手打鼓的表演者,思維敏捷,口若懸河,抒情有致,用平遙方言即興表演吉祥滑稽的“四六句”。

句子之間,各種樂器突然敲擊在壹起,密集的間奏鏗鏘悅耳。

腰鼓手是樂隊的核心。他在隊裏玩姿勢、跳舞、走動都很積極。

其他音樂人既打又表演,形式都是自由的。

《地陽歌》中廣為流傳的傳統歌曲有《看五經》、《十盞燈》、《王的母親》等。

壹面明亮/清晰的鏡子掛在高處——公正而敏銳的判斷

康熙年間,範村人宋忠元,背著壹把大傘去平遙城裏看病。他走到洛依村南邊,壹個人慌慌張張地從後面跑過來。宋中原認出了這個人,他是鄰居。

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天要下雨了。

過了壹會兒,雨真的下大了。

宋中原背上撐起壹把大傘,邀請吳蓮池壹起去。吳蓮池趕緊俯下身去借傘避雨。

兩個人同甘共苦,互相幫助,有說有笑地去高林村旅遊。

風太大了,鐘松累得汗流浹背,拿了宋中原的傘,來到南門外的孔家酒店。

這時,風已經停了,雨也放晴了。

宋中原向吳蓮池要了壹把傘。

不僅不還宋中原,還謊稱傘是他的。他們吵了起來,聚集了壹大群觀眾。

他毫不遲疑地說:“傘是我的!”宋中原說:“傘是我的!”宋和吳搶傘,觀眾分不清是誰的傘。看他們吵吵鬧鬧,直到到了平遙縣部。

宋忠元擊鼓告狀,知縣王傑趕到朝廷。原告宋中原陳述了事情的經過。

被告堅稱雨傘是他的。

兩人各抒己見,當時的知縣王傑,不好判斷。

短暫的沈默之後,王傑突然拍了壹下小木槌,說道:“淘氣的人們!屁事大到縣政府打鼓!我想考驗壹下軍官的智慧和愚蠢……”然後我把傘撕成碎片,扔到大廳裏,命令他離開大廳。

原告宋中原從課堂上走下來,淚流滿面,而被告則幸災樂禍地看著這壹拖延。

兩個人走出縣政府,走到照壁南街。四個官員把他們趕了出去,並把他們帶回了縣政府。

他們又跪在大堂裏,知縣王傑好心地判決,傘是原告宋中原的,被告被誣告遲到。他負責四十塊板子,罰款十倍,賠償原告壹把新傘。

事後,宋中原送了壹塊匾額給賢,上面刻著“明鏡高懸”四個字。

黃成勛爵

坐在平遙城隍廟寢殿東端的是壹位年輕貌美的女子。據說她是城主的妃子。關於這個妃子的來歷有個小故事:平遙城隍年輕氣盛,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有壹次,平遙城隍和介休城隍聚在壹起下棋。平遙城隍開玩笑說,如果我贏了妳,妳那位賢惠的夫人就得是我的了。介休鎮神不服,最後,平遙鎮神贏了,於是平遙鎮神贏了。

火燒城隍廟

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七至六月二十七是城隍廟的廟會期。清鹹豐九年(1859)廟會期間,市場上出現了壹個賣糕點的老人。老人不停地喊:“賣火,賣火。”(平遙稱餅為火),但因為他的餅太小,壹天沒人買。

壹個年輕人看了看,真誠地告訴老人:“爺爺,妳的火太小了,人都喜歡吃大的。”老人對他說:“今天燒小火,明天燒大火。”那天晚上,廟裏發生了壹場大火,除了後院的臥室窯,所有的廳堂都被燒成了灰燼。

後來年輕人仔細回憶了壹下,才想起火神壹定出現過。從此,這個小故事流傳開來。

睡覺的阿姨和藥婆婆

雙林寺東北角有壹座小祠堂“壹真廟”。寺廟裏有兩尊雕像。壹個是躺在床上閉著眼睛的女孩,她被稱為“睡阿姨”。壹個是坐在她旁邊的骨瘦如柴的老太婆,人稱“藥婆婆”

他們在世間是凡人,但他們會進入寺廟祠堂享受世間的服務。據說很久以前,橋頭村有壹戶人家家境很好,壹家人過著和諧健康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女兒十六歲的時候,父母得了重病,相繼去世。

這對壹個在父母懷裏生活了16年的小女孩太不公平了。她無法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她每天都去父母的墳前掃墓,希望能再見到父母,向他們哭訴自己的心聲,可是人不能復生,女孩終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也就是說,從他們家到墓地,只是路過了村裏的大廟。

父母不在的時候,經常帶她去廟裏燒香祭祀,祈求菩薩保佑全家。現在父母都過世了,女兒壹直不忘去廟裏拜菩薩。

第二年,寺院住持派僧人四處化緣,準備整修壹些年久失修的寺院。

女孩知道後,賣掉了家裏所有的財產,把每壹分錢都捐給了寺廟。

後來她臥病在床,對佛的虔誠感動了諸神。

壹位素不相識的老婆婆來到她身邊,每天為她煮飯煎藥,不厭其煩地為她服務。她病後,他們相依為命,直到小女孩去世,老婆婆陪她坐下。

為了紀念這位樂善好施的姑娘和來歷不明的老太太,在廟的東北角建了壹個小小的單間祠堂,裏面塑有她們的塑像,民間稱她們為“睡大媽”和“藥婆婆”。

  • 上一篇:“聲”為妳,伴我成長——城鄉藝術支教活動走進李店中心小學
  • 下一篇:廣東佛山慶祝春節的壹些習俗的起源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