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平遙,原名“古陶”,是堯帝的封地。平遙古城最初是壹座夯土城墻,建於公元前827年至公元前782年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將軍尹吉甫的駐軍而建。明朝初期,修建城墻是為了抵禦來自南方的外來幹涉。洪武三年(1370),舊墻改建、擴建、修繕,全磚砌。此後,景德鎮、鄭德、嘉靖、隆慶、萬歷十次修繕,更新城樓,增設敵臺。康熙四十三年(1703),因皇帝西巡平遙,建有四座城樓,使城內更加壯觀。至今保存了明清時期(1368 ~ 1911)縣城的基本風貌,堪稱中國漢族地區現存最完整的古城。
平遙整個城市很有幾何感,街道交錯,排列整齊。城樓位於城市中心,明清街位於南北中軸線上。平遙古城素有龜城之稱,意在長生不老,青春永駐,堅如磐石,金湯長存。平遙古城鳥瞰,城墻呈龜形,有六個城門,南北各壹個,東西兩個。城南門為龜首,門外兩口井象征龜眼。北門是龜尾,是城內最低的地方,城內的積水都會通過它流出。城中有四個瓦罐,相對而立。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門都是朝南的,形似龜爪,但瓦罐下東門的外門直接朝東開。據說烏龜在建城的時候害怕爬走,就把左腿伸直綁在離城二十裏外的山麓上。城內的四條街、八條小街、七十二條龍巷就像烏龜背上的圖案,組成了壹個巨大的八卦。城墻上還有72座敵瞭望塔,城墻頂部外側有3座城垛。據說是孔子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的象征。
平遙古城被譽為“中國古建築的收藏和寶庫”,文物古跡的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在中國都是罕見的。據說平遙有三寶。砌成的古城墻就是其中之壹。平遙城墻周長6157.7m,墻體素土夯實,磚石覆蓋。墻高10m(嬰兒床墻除外),頂寬3-6m,底寬9-12m。城墻形狀按照“因地制宜,用險治堵”的方案。東、西、北墻方方正正,南墻隨中都河蜿蜒而建。* * *有六個城門,每個城門外都有壹個重門甕。甕城是城門周圍的壹個小鎮,圓形或方形。平遙的骨灰盒是方形的,高度和大城市的壹樣。在城頂搭建了戰棚,側面開了甕門,在大城和甕內從兩個方面抵禦來犯之敵。骨灰盒內有內外門,平時用來檢查路人。有什麽疑問的時候,警察可以關上兩扇門,鎖在骨灰盒裏的敵人就成了“甕中捉鱉”,故名。
古城北門東北有鎮國寺,是古城的二寶。振國寺位於平遙縣城東北12公裏處的董浩村。原名靜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為振國寺。全寺坐北朝南,由兩個院落組成,占地面積10892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目前是中國第三座木結構古建築,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整座寺廟保存完好,風格古樸。寺內彩塑端莊豐滿,雍容華貴,在唐代非常繁榮。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瑰寶。
古城第三寶是雙林寺。雙林寺位於平遙古城西南六公裏的橋頭村。它最初被稱為中都寺。北宋時,為紀念釋迦牟尼“林爽入滅”之說,改為雙林寺。北齊武平二年(571)重修。經過維修,現存作品多為明代。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占地15000平方米。東邊是寺院寺廟,西邊是10個風格各異的殿堂,形成三個院落。、宋碑、與壁畫交相輝映,形成壹處勝景。寺內保存了宋、元、明、清五代的金剛、觀音、羅漢彩塑2000余尊,精美絕倫,栩栩如生,被譽為“五彩造型藝術的寶庫”。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寶,古城裏還有無數的文物,不勝枚舉。有壹座宋金時期中國罕見的文廟實物——文廟大成殿;有清虛觀,壹種“懸梁吊柱”的奇特結構,建於唐憲慶二年,在我國古建築中較為罕見。觀內20多尊木雕像是研究中國古代木雕藝術和道教發展的不可多得的實物。古城內遍布1000處石刻和各種不同年代、不同形態、五彩斑斕的龜形彩釉器物。同時,平遙古城是我國古代民居建築的聚集中心之壹。在古城現存的4000座古今民居建築中,有400多座典型地體現了中國古代和現代北方民居建築的風格和特點。走進平遙,就像走進了壹座大型的歷史博物館。
平遙不能不說“晉商”和“銀行”,因為這裏是晉商的發祥地之壹,也是中國第壹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銀行的發源地。明清時期,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晉商的壹些大商號逐漸形成了山西有總號,外地有分號,跨地區經營的商業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大批量的批發、運輸和銷售帶來巨大的現金運輸業務,於是壹種新的支付方式“換銀行號”應運而生。當時,在“日升昌”銀行的帶動下,平遙銀行業發展迅速。鼎盛時期,這裏的銀行多達22家,壹度成為中國金融業的中心。可見,在中國近代金融史上,平遙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平遙古城歷史悠久。充分體現了17至19世紀的歷史風貌,是明清建築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它的古建築和文物,無論從數量還是品味來說,在國內都是罕見的。平遙古城展示了壹幅非凡的文化、社會、經濟和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在中國歷史文化發展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