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幹,盛唐人,少年時在酒館打工。王維和王錦經常去酒館喝酒,韓幹也經常去王維那裏討酒喝,所以和王維很熟。有壹次,他去王偉家收錢。王偉只是不在家。韓幹覺得無聊,就拿起石頭在地上畫人物和馬。碰巧王偉回來了,看到了地上的畫。他覺得韓幹很有繪畫天賦,就每年資助他學畫。韓幹以當時著名畫家曹巴為師。10年後,他真的出名了。
唐朝所有的開國皇帝都會打仗。開元以後,天下安定祥和,貴族之間的武學興盛。馬球和其他運動在宮廷中也很受歡迎。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鞍馬,唐玄宗更熱衷於它。他的皇家馬廄裏有大量名馬,對西域來的馬特別喜愛,因為這些馬筋骨強健,毛色奇特,外貌特別,蹄甲厚實。騎著它們就像騎著戰車壹樣平穩有節奏,比如“玉花”“白夜”之類的寶馬。因此,與馬為友,對馬的生動刻畫也成為盛唐的壹種時尚。
唐玄宗天寶年間,韓幹因擅長繪畫,被召入宮中。在宮中待了大概四五年,畫馬的成就超過了前輩,被當時的人推為獨樹壹幟。當時著名畫家顏有許多優秀的馬畫。他畫的馬的肌肉和骨骼栩栩如生,名噪壹時,但並非名作。古代遺留下來的馬畫傑作是晉人流傳下來的八馬,也叫八馬。它描述了周穆王騎著八匹駿馬去瑤池赴西王母宴的故事。這八匹馬都畫得很奇怪。他們有龍的背和大象的脖子,他們的骨頭很奇怪。據說他們每天都可以去萬裏旅遊。有些人甚至形容它們有翅膀。他們更像龍而不是馬。從形態上看,在韓幹之前,畫的馬多是瘦骨嶙峋、精力充沛,從神態和動作上看,多是躁動不安、急起直追、奔跑的馬,很少有悠閑自在的馬。韓幹的鞍馬畫完全擺脫了龍的形象,是現實中馬的畫像;韓幹畫的馬底座是壹匹肥碩矯健的西域馬形象,這與唐玄宗飼養的禦馬多來自西域有關。馬的神態不再躁動不安,而是呈現出安詳悠閑的神態。據說唐玄宗看到他畫的馬不像他的另壹位老師陳洪的風格,就問他為什麽。韓幹回答說:“我有自己畫馬的老師。皇宮裏馬圈裏的禦馬,都是我的老師。”玄宗大吃壹驚,但他驚異地看到,韓幹把自己馬廄裏的禦馬都畫了壹遍,把“飛龍”馬劍的優美形態和“噴玉”馬的奇異神韻都畫得惟妙惟肖。據說韓幹擅長相馬,對馬的識別和鑒賞能力達到了相馬專家的水平,如九高方、伯樂等。韓幹畫馬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有《畫馬》、《望白夜》、《示馬》、《畫神》等。其中《馬裹圖》這幅畫是公認的正宗朝鮮畫,也是最有影響和知名度的。
《纏馬圖》原是《名畫珍寶圖》中的壹幀,左邊有宋徽宗、趙霽題寫的“韓幹原作,丁亥禦筆”的題字。畫面中,牧民騎著壹匹白馬,牽著壹匹黑馬,把毛巾綁成壹個發髻,手裏拿著壹個馬籠頭,慢慢地走著。牧民臉頰上長滿胡須,身材高大,顯然是胡人的樣子。兩匹馬,黑色和白色,並排騎著。從造型上看,兩匹馬體態豐腴,屬於西方域名馬。黑馬配朱紅錦鞍,白馬留白,只過線不掉色。畫中牧人意氣風發,兩匹馬矯健無憂,服裝線條密集,畫面簡潔,結構嚴謹,用筆沈穩,線條工整。韓幹畫馬的獨特之處在於他以寫實的手法畫馬。他以皇家馬廄裏的馬為師,天天揣摩,才有了這幅絕世佳作。宋冬策《廣傳畫後記》說:“韓幹傳世為馬,必考時面方位,然後定骨色。”正是因為他的細心觀察,他的馬栩栩如生,栩栩如生。至此,歷史上還有壹個公案。杜甫不喜歡韓幹的畫。《丹青贈曹巴將軍》詩中說:“妳的跟隨者韓幹,也同樣熟練地表現了馬的各種姿態,只畫肉不畫骨,以至於最好的馬都失去了精神”,認為韓幹的馬“畫肉不畫骨”,使馬的空氣枯萎了。當時的繪畫理論家張彥遠批評杜甫不懂繪畫。到了宋代,蘇軾更是指著杜甫的話,在《漢書·牧馬圖》中說:“凡工紙筆者,先生,曹巴弟子韓。馬廄裏全是肉,但肉裏的骨頭特別難拔。晉勒繡羅鞍,鞭椎鐫刻烙傷天全。不那麽接近自然……”,其中說“肉中刺特別難畫”,明確指出韓幹的馬生動傳神。
韓幹的另壹幅傑作《夜拍白圖》,描繪的是唐玄宗最喜歡的壹匹名馬。畫面中,夜晚拴在馬柱上的白馬仰頭嘶鳴,渴望奔跑,生機勃勃。馬身肥碩渾厚,充滿唐韻。據專家考證,馬的頭、頸、前身都是正宗的,後半部分是後人的補充,只是馬尾已經消失了。圖後有南唐後主李煜寫的“漢幹夜照白”字樣,唐代張彥遠寫的“燕園”字樣。
今天,韓幹的畫確實是唐代鞍馬畫的巔峰。他繼承了曹巴等前輩畫家,但又獨具匠心,直接影響了晚唐五代的畫風。所以可以稱之為承上啟下的藝術大師。
漢明的《五牛圖》也是唐代動物畫的代表作。韓偉(723-787),中唐時期的政治家、畫家,從玄宗到德宗經歷了四代,是壹位擁護統壹、反對分裂的政治家。他曾在朝廷身居要職,比如我們的使節,後來被封為晉公。高盧侯雖然做官,但韓雲的生活非常簡樸,衣服被褥據說10年才更換壹次。他的文化修養很深厚,擅長打鼓、書畫,隸書講究,草書有張旭的筆法。擅長農家樂風俗畫。以牛羊為主題的動物和動物圖片是他的強項。當時以畫馬出名,而韓以畫牛出名。後人稱之為“二韓牛馬”。南宋陸遊曾稱贊韓雲的畫頗有身臨其境之感:“每次看到林峰煙草間的村童放牛,都覺得自己在畫中,希望辭官回鄉。”
韓寒的代表作《五牛圖》據說是他去郊外,看到牛在吃草,牧童在開心地玩耍。遠處,壹頭牛在急切地奔跑,另外幾頭牛在用腳趾吱吱喳喳地叫著,有的在舔舌頭,有的在找草。韓寒不禁被迷住了。壹個月後,五頭形態各異的奶牛跳上了他們的紙。
《烏牛圖》繪於白麻布紙上,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的紙畫。畫* * *五頭牛,各有各的姿勢和方向,有的歪著頭抓撓,有的伸著脖子,有的舔著舌頭東張西望,有的慢吞吞地走著,有的盯著前方。其中,四個頭朝向側面,壹個頭朝向中間。每頭牛的胖瘦都不壹樣,骨骼和肌肉都刻畫得很清楚。雖然都是黃牛,但是它們的色相不壹樣,皮毛的質感非常豐富,說明畫家的造型能力非常強。從技術角度來說,畫家用的是近景構圖,中間的牛正對著觀者。因為畫家的透視處理很到位,看起來逼真自然。妳再仔細看,每只牛的表情都很單純可愛,中間那只看起來安靜孝順,舔舌頭回頭看的那只活潑有點調皮,撓癢癢的那只安全舒服,動作慢的那只比較認真。《五牛圖》充分顯示了畫家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整幅畫面粗獷凝重,展現了農村淳樸清新的風貌。
韓坤的《五牛圖》出版後,人們驚嘆於他所畫的五頭牛,它們不僅形狀相似,而且形狀各異。各具特色,胖瘦不壹,牛色各異,筆法精致古樸,線條流暢優美,形神兼備,音樂美妙,顯示出高超的筆墨技巧,是唐畫中不可多得的佳作。這幅畫雖然是長卷的形式,但是畫的牛都是獨立的,除了壹堆荊棘,沒有什麽風景。它的顏色也很有特點,寫實黃牛。品種雖多,但色相變化不大。圖中的三個黃色頭和兩個深棕色頭基本上是最典型的毛色。整幅畫雖然只用了兩種顏色,但卻給人壹種豐富多彩的感覺。大多數後人認為這五頭牛是人格化的。前四頭牛很悠閑,後壹頭戴著纏繞的頭套,和前四頭牛相比明顯讓人捉摸不透。研究者認為這五頭牛是對韓雲五兄弟的隱喻,以壹只重手輕腳的牛的性格來表達自己身為壹國之君的內心感受,是典型的以物傳情之作。也有人認為繪畫是為了表現壹種深沈而穩重的性格,勤勞、誠實而倔強、樸實而勤奮。
中國古代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代代相傳,但唯壹如此傳神的是五牛圖,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稱之為“瑰麗罕見的佳作”。可見這幅畫的價值不僅在於繪畫藝術的精美,更在於其題材的獨特性和稀有性。這幅罕見的名畫自宋代以來壹直為宮廷所珍藏。戰後這幅畫被趙孟頫收藏。八國聯軍洗劫故宮時,《五牛圖》在國外被搶,從此音訊全無。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總理得知這幅畫藏在香港後,親自批示,花大價錢從香港買回。然後,故宮博物院花了幾年時間才把它完全復原。壹幅經典的畫可以回歸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