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年齡階段非常明顯。比如小班的孩子年齡小,有意註意和記憶能力差。在民間童謠的內容選擇上,要選擇壹些兒童熟悉的、貼近生活的、有趣的民間童謠。比如《燈臺上的小老鼠》《成排坐著》這類童謠,句子簡短,反映了孩子的真實生活。童謠《成排而坐》表現了吃水果過程中相互謙讓的良好品德。吃水果是每個孩子現有的體驗。學這首兒歌的時候,好像小孩子在幼兒園壹般都是集體吃水果的。所以,孩子的興趣倍增。
再比如民間童謠《阿當》,內容非常適合孩子學唱。在選擇這首童謠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課前準備工作。為了讓孩子們了解毽球,我們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了解了毽球的種類,各種踢毽子的方法等等。在活動中,孩子們對各種材料制成的羽毛球產生了興趣。在圖片、故事和實物的配合下,孩子們充分了解了毽球是中國人民流傳下來的健身玩具,有著悠久的歷史。毽球的種類、制作方法、健身功能和表演給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為了使民間童謠符合兒童實際,具有可操作性,我們從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可接受性等方面收集了各類民間童謠,然後進行整理。形式上分為教育性民間童謠和娛樂性民間童謠。分為德育、科學、健康、體育、娛樂、謎語、繞口令等等。在發掘民間童謠在幼兒教育中價值的基礎上,重點發展民間體育童謠、民間娛樂童謠、民間德育童謠。根據不同的活動增加適當的民間童謠,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增加適當的新內容,讓孩子開口說話,動手動腦,起到了民間童謠的教育作用,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3.在童謠的選擇上,大量的民間玩具也為我們提供了合適的素材。我們試圖在活動中把玩具和遊戲結合起來。如:陀螺、毽子、泥人、風箏、不倒翁、風車等。有些孩子見過這些玩具,有些沒見過。為了提高孩子的興趣,我們用視頻資料,圖片,邀請擅長這些方面的叔叔阿姨為他們表演。這些民間玩具都有壹定的技巧,孩子很難掌握。通過表演,孩子們更加了解這些玩具,更加喜歡民間童謠。孩子們在遊戲中學習民間童謠,並融入遊戲中。童謠已經成為孩子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4.民間的童謠大多是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有些童謠的內容並不容易讓孩子理解,這就需要老師在選擇內容時反復推敲,確定內容後再讓孩子講,給孩子通俗生動的講解或修改。比如教民間童謠《兒戲歌謠》時,最後壹句是“柳朵兒,打拉”。彈撥是壹種民間遊戲,小孩子沒聽說過,也沒玩過,不容易理解。於是我們改成了“柳長又轉花墻”,意思是轉頂,小孩子都見過,容易理解。上面的顏色五顏六色,轉的很漂亮。在不改變初衷的情況下,做壹些小改動,方便孩子學習和理解。
二、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錦上添花
在學習童謠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讓孩子通過遊戲來學習,而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性,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教民間童謠《放紙鳶》時,我們在課前準備了圖片和實物。在學習上,讓孩子自由發揮,討論,關註他們的興趣。比如紙貓頭鷹還有什麽好聽的名字,為什麽會飛上天?有小朋友說:“紙鷂也叫風箏,風箏可以長著翅膀飛到天上去。”有人說:“有風的時候,風箏就能飛上天。”老師沒有給出答案,只是帶著孩子們去戶外放紙貓頭鷹。當孩子們看到風把紙貓頭鷹吹向高高的天空時,他們得到了正確的答案——紙貓頭鷹借助風的力量飛上了天空。
三、營造良好的民間童謠教學氛圍——好吃。
環境對幼兒來說是壹種無聲的刺激。輕松和諧的環境能讓孩子感到快樂,形成和諧的氛圍,激發孩子的興趣,提高活動的效果。因此,我們非常重視語言環境的創設,使幼兒生活的環境呈現出濃厚的民間童謠教學氛圍,啟迪幼兒,激發幼兒說、知、想說的興趣和欲望。從戶外墻面的二十四節氣、蘇州的名勝古跡、民間遊戲、民間工藝等圖片、照片、實物墻面裝飾,到走廊裏的數百首童謠、諺語、繞口令,讓孩子們隨時隨地都能聽到、看到、欣賞到民間童謠,置身於民間童謠的氛圍中。他們看到圖片和墻飾就想玩童謠,看到童謠就想玩童謠。每天孩子們在園中演奏音樂、晨練活動、休息活動、戶外活動時,我們都會插入壹些好聽的民間童謠進行熏陶。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也重視為孩子營造壹種身臨其境的環境氛圍。比如在小班的童謠《蟲飛》教學活動中,我在教室裏布置了壹個“花園”,包括草、花、樹等。,還為蝴蝶、蜜蜂、聖甲蟲準備了頭飾。活動開始,孩子們戴上頭飾,在花園裏自由地“跳舞”。孩子們覺得很新鮮,很快樂,很美好,他們都興高采烈,很有興趣,也很投入。受老師啟發,我邊玩邊讀童謠。活動結束,孩子們戀戀不舍,依然沈浸在這次環境設計的情境中。
四、提供多種教具——愛不釋手。
兒童主要運用形象思維,並與事物的具體形象或表象相聯系。直觀形象的教學有助於激發孩子的興趣和想象力。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具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
1.色彩鮮艷的圖片。根據需要描述民間童謠的內容,拍攝制作照片、圖片、卡片等。,從而將內容可視化。
2.逼真的動畫。孩子對動態的東西特別感興趣。視聽教具具有色彩鮮艷、形象具體、運動感強等優點。比如在《燈臺上的小老鼠》童謠教學中,用多媒體生動地刻畫了小老鼠偷吃油時的壹舉壹動,尤其是看到老貓害怕地滾下來的樣子。這種動畫最能吸引孩子的註意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童謠。
3.有助於表演的手提袋。手偶通常以壹個角色的形象出現,因其幽默誇張、明快有趣、可操作性強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所以老師要充分利用手偶來吸引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在興趣中學習童謠。
第五,將童謠與其他活動有機滲透——強強聯合
我們把民間童謠滲透到體育活動中,使“童謠遊戲化,遊戲童謠遊戲化,體育遊戲化,遊戲運動化”。比如民間體育遊戲《大雁飛》,小朋友念兒歌“大雁排隊,後面跟著壹個小姐姐。”鵝哥哥,慢慢飛,鵝姐姐,快點追。讓我們緊密團結起來,沒有人會掉隊。“全班小朋友壹邊做相應的單腿跳,壹邊用腳比肩跳。孩子可以讀童謠,可以玩遊戲,可以鍛煉身體,這樣可以多做壹件事。我們還把童謠和音樂活動融為壹體,比如:“月亮照著,金子照著,開後門洗衣服,衣服洗得幹幹凈凈的,洗得稀爛的,學得幹幹凈凈的。“孩子們不僅可以唱童謠,還可以表演童謠,從而發展他們的表演能力和創造力。我們還總結出了壹種將民間童謠與繪畫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詩畫教學,即孩子們邊畫邊背童謠。比如我們在指導孩子畫獅子的時候,給他們配上童謠:“壹個房子真大,有兩個煙囪,兩個窗戶,三角形前面有壹個池塘,池塘裏魚兒繁盛...“孩子逐漸按照童謠的意思和順序,畫出獅子的頭、耳朵、眼睛、嘴巴,感覺獅子不壹樣了。同時,我們還把民間童謠變成故事,把短小的童謠變成生動形象的故事,讓孩子們通過故事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