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是五六千年前生活在燕山以北大淩河、西遼河上遊的壹個部落群體創造的農業文化。它以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郊區首次發現的紅山後遺址命名。
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部的遼河支流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大淩河為中心,分布面積20萬平方公裏,距今約五六千年,延續兩千年。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前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鼎盛時期,主要的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群,後期逐漸向父系氏族轉化。農業為主要經濟形式,畜牧、漁獵並存。它的遺跡是新石器文化,有獨特的彩陶和鋸齒形陶器,也有細石器。
紅山文化始於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紅山文化的居民以農業為主,也飼養豬、牛、羊等家畜,也從事漁獵,細石器發達;還有磨打雙孔石刀、石錘、肩扛石鋤、石磨、石碾棒、石鏃等。陶器的特點是鋸齒形圖案和帶有印記和篦點的彩陶。有壺、盆、甕、無底圓柱形容器等。彩陶裝飾有渦紋、三角紋、鱗紋、平行線紋。改進結構的雙室陶瓷窯爐。玉雕工藝水平很高,有豬龍形玉、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玉、桿形玉等。還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煉銅用坩堝碎片,表明銅冶煉業已經出現。建築場地為方形半地穴式,分大、小兩種。
紅山文化是與中原仰韶文化同時分布在西遼河流域的發達文明。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交匯產生的多元文化。它是壹種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豐富。手工業發展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達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彩陶多為泥塑,陶質紅黑,圖案豐富,造型生動簡單。玉制品經打磨而成,表面光滑,晶瑩光亮,極具魅力。他們的發展是專業化、系統化和標準化的。截至目前,紅山文化已出土玉器近百件,其中內蒙古赤峰紅山出土的大型碧玉C龍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精品,被譽為“天下第壹龍”。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因為赤峰出土了許多玉器。紅山文化的祖先應該是龍的後代。
紅山文化充分體現了中國北方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征和內涵。後來在鄰近地區發現了與赤峰紅山遺址文化特征相似或相同的遺址,統稱為紅山文化。屬於這壹文化體系的遺址已被發現和確認,覆蓋遼西近千處。其內涵豐富,有大量造型生動獨特的玉器,多與豬、龜、鳥、蟬、魚等動物有關。隨著20世紀70年代對這些玉器的鑒定,考古學家發現了紅山文化玉龍,這是中國最早的龍之壹。
編輯此段落歷史記錄
紅山,蒙古語叫烏蘭哈達,意思是紅色的山峰。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東北郊區的金英河畔。傳說內蒙古赤峰紅山原名九女山。古代有九仙女打破天規,西王母大怒,於是九仙女驚慌失措,不小心打翻了胭脂盒,灑在山上,造成了九座紅峰,所以後來都稱之為“紅山”。
20世紀初,中國處於軍閥割據時代,壹位名叫鳥居龍藏的日本學者被喀喇沁當地的蒙古王公聘請去講學。據日本人回憶,他越過遼朝來到北京(今巴林左奇),來到紅山,在附近的地上發現了壹些陶器碎片。1919年,來了壹個法國人,他叫桑誌華。他來到內蒙古林西(今巴林右旗),無功而返。還有壹個法國人叫德·金日,他在紅山地區發現了壹些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精美石器。1930年冬,梁啟超之子梁思永從東北通遼來。他出生在澳門。從美國留學回來後,他開始研究考古學。在收集了壹些關於鳥居龍藏的信息後,它加入了中國科學院考古隊。他去過林西、薩拉海、國子站,只發現了壹些陶片,然後就回了北京。
1933年,日本帝國主義占領了當時熱河省省會承德。然後來了壹批所謂的日本考古團,叫滿蒙調查隊。有壹個人叫濱田,他是東京大學的校長。他們來的動機是,要想征服中國,首先要征服滿洲。我想在內蒙古找出不屬於中國歷史文化的證據。結果,在紅山的30多個遺址中只發現了壹些陶器碎片和幾件青銅器,屬於中國歷史文物。結果,日本侵略者白費了力氣。
解放後,梁思永先生任中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我國考古學家先生出版了《中國新石器文化》壹書,梁先生作序。尹達先生認為紅山文化是北方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的結合。兩位學者討論了東北地區的這種文化現象,屬於長城南北接觸產生的壹種新的文化現象,建議命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古玉的正式發現是在上世紀70年代。1971 5月,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植樹時,意外挖出壹條大型玉雕龍。從此,人們開始認識到,中國玉雕藝術的源頭可能發生在紅山文化時代的西遼河流域。
不久後,在內蒙古古魯班浩、克什克騰旗浩魯庫石板山、阜新虎頭溝等紅山文化遺存中,發現了玉雕龍、大狗雲佩等幾批紅山文化玉雕。1979年5月,考古人員在遼西淩源三官店子城子山發現壹座有科學地層學依據的紅山文化玉器墓,從而得出紅山文化有玉器的結論。
19811 2月,在杭州召開的中國考古學會第二屆年會上,遼寧省考古研究所孫守道先生等人向大會提交了壹篇題為《遼河流域原始文明與龍的起源》的論文,再次確認了上述發現均屬於紅山文化。此後在世界考古界引起轟動。大批海內外學者湧向東北考察。同時,已故中國考古學家蘇先生進壹步肯定了紅山文化。確認東北紅山文化是中國五千年前華夏文明的曙光。
編輯此段落的源和流
紅山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研究是建國以來,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最引人註目的研究成果之壹。目前學術界大致有四種意見:
第壹,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體系的原始文化,或者說是仰韶文化的變體;
二是紅山文化繼承了河北磁山文化;
第三,紅山文化很可能是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相互作用後產生的新文化,它包含細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兩個因素;
第四,紅山文化是該地區特有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它有自己的發展過程。同時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四種理論並存,各持己見。後者的理解更符合現實。考古發現,泥質陶器、彩陶、浮雕“之”形沙陶、石器和細石器的存在是紅山文化的獨特特征。龍題材是紅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內容,這種“家徽”圖案從紅山文化早期延續到晚期。在石器中,有煙葉形和草表現的雙孔石刀、月桂葉形為特色農具;細石器中的刮刀、石刀、石鏃等器物精美絕倫,工藝精湛。陶器中泥質紅陶和砂質棕陶的壺、碗、罐、甕都有各自的裝飾紋樣,而曲折紋和直線紋是紅山文化中極具特色的裝飾紋樣,泥質陶中的彩畫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雖然受中原仰韶文化影響,但兩者都是。仰韶文化的彩陶以黑色、紫色或白色為裝飾,與紅山以後的陶式相比,色彩豐富。帶狀紋飾有圈渦紋、樹葉紋、斜格紋、繩紋等,並獨立配有“S”和“X”紋,與紅山以後的陶器類型有較大區別。在紅山侯式陶器中,連續的弧形花紋是壹種下落的形式,這是仰韶文化陶器中所沒有的。兩者也有相似之處。紅山文化紅山後型“紅頂碗”碗與仰韶文化後崗型同類彩陶相似,彩陶中平行線與平行對角線組成的三角形花紋與後崗型同類彩陶相似。它們的差異表明了各自的文化特征。它們的相似性(或相似性)表明年代相近,但不能簡單地認為紅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壹個分支、地方變種或混合文化。
西遼河流域紅山文化的內涵不是單壹的,它包括不同的經濟類型和不同的文化特征。不同的地方類型或不同的發展階段。大淩河流域的東山嘴、牛河梁、城子山遺址、虎頭溝玉墓等紅山文化遺存,與老哈河流域的紅山後、西水泉、四靈山等紅山文化遺存不同。前壹型中有專用彩陶缸、磨光泥黑陶圈足,而紅山後型常見的“紅頂碗”式壺、三角渦紋彩陶紋未見或少見。這說明紅山文化的形成絕不是單壹的農耕,而是以農耕為主,農、牧、漁、獵相結合的經濟類型和多樣的文化內涵。考古新發現為我們揭示紅山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本質提供了依據。著眼於自身發展,文化之間的影響壹度起到“催化劑”的作用;文化影響首先是紅山文化分布區“各種文化”的相互影響;與中原文化的影響不是單方面的,而是相互的。
考古學家根據近30年的考古發掘成果,證明我國早期歷史上有兩大文化區系,即中原古文化和北方古文化,其中北方古文化由紅山文化和河套文化組成。這兩個文化區系既* * *又獨特,北方古文化不能簡單地視為中原古文化的壹個分支或地方變種。
要了解紅山文化的起源,首要任務是在這個地區找到比紅山文化更早的遺跡。1983興隆窪遺址發掘後,對興隆窪文化有了清晰的認識,使探索紅山文化的源頭有了可能,有了堅實的對比對象。
興隆窪遺址發現的紅山文化早、中期房屋遺址分別打破了興隆窪文化聚落護城河的地層關系,同時也具有早期石器文化遺存的特征。根據C14,年代比紅山文化早了7470+80-6895+-205年,與紅山文化的前身有關,可稱為“前紅山文化”。龍窪文化和紅山文化大致相同。
紅山文化和興隆窪文化早期的陶器大多比較粗糙,火候不及底器和紋飾。壹般有帶砂的褐色陶制圓柱罐、粗泥(包括細沙)陶碗,代表性的裝飾圖案有之字形線和網格狀線。可見,紅山文化早期比興隆窪文化內涵豐富,並有所進步。
龍窪文化具有壹定的農業生產水平和相當規模及數量的聚落遺址。可以認為是紅山文化這樣繁榮的原始農業社會的基礎。
這說明興隆窪文化與紅山文化的傳承關系可能是紅山文化的源頭。紅山文化的發展也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1973敖漢旗小河巖類型的發現,為這個問題找到了有力的線索。小河沿文化類型是近年來出現的壹種新的文化類型。從器物形制、彩陶圖案、裝飾紋樣等方面看,與紅山文化類型不同,晚於紅山文化。根據敖漢旗小河巖南臺地遺址和翁牛特旗大南溝石棚山墓葬群的資料,在考古學上確定為“小河巖文化”。其分布區域與紅山文化基本相同,其文化特征可概括如下:
(1)石器。有磨制的石器和細石器,如錘制石器、磨制的橫截面為長方形的石斧和鑿子、磨光的石鏟等。細石器有石箭頭和帶骨柄的石刀。這把石刀加工得很精致。陶器上的豬頭陶塑反映了其經濟生活是農牧業和狩獵的結合。
(2)陶器。有泥紅陶、混砂灰陶、泥灰陶、泥黑陶四種。飾以串紋、劃線紋和附加疊加紋,由串紋組成的菱形鋸齒形紋開始呈現雷紋特征。彩陶以黑色為主,紅彩白衣,斜平行線,之字形線,內彩。典型的畫法是在白衣服後用平行的對角線畫出邊界,加上黑、紅、棕三色,形成鋸齒形、三角形、八角形、網狀等各種幾何圖案。朱畫案已有多例,其器物有直罐、壺、帶砂鏤空豆等。後期出現大平底壺、大開口折腹淺盤、細柄、彩陶出現。
(3)墓地。宗族墓地選在高山上,區內有內部劃分和分支。墓葬結構為坑、豎洞或窯洞,墓前有燒墓坑的習俗。男女下葬都是彎背的,男墓多以生產工具陪葬。還有紮頭發戴項鏈臂章的習俗。
小河巖型和紅山後型雖然目前沒有明確的地壓,但兩者在文化內涵上有明顯的年代和傳承關系。值得註意的是,小河沿石器中的細石器更為精細,圓弧形骨柄的石刃刀更為常見實用,反映出制作工藝比紅山侯式更為先進。小河巖型和紅山侯型早期陶器傳承關系明確,有泥紅陶和彩陶。小河巖型的泥紅陶、沙灰陶深腹壺、雙耳雙口壺、平行對角線的彩陶花紋和刻線,都有脫胎於紅山侯型的跡象。泥質灰黑陶增多,但未發現浮雕鋸齒紋,取而代之的是串紋和菱形鋸齒紋。其他器皿的出現,如空心豆和雕像,以及彩陶圖案的幾何化,表明陶器工業有了新的進步。
小河巖型出現了雙室和男女合葬的習俗,表明當時已經進入原始公社解體階段,在社會發展階段較紅山型有所進步。在時間上,應該是介於紅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遺存,是從後紅山類型直接發展演變而來的類型。
小河沿文化之後,這裏是夏家店下層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域。在敖漢旗南臺,小河巖型晚文化層的地層關系被夏家店下文化早期遺址打破。壹些文化因素開創了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先河,如拋光泥質黑陶的增多,朱繪畫、繪畫的出現,繩紋的興起,以及開膛破肚、大開淺碟細柄豆、大平底壺、鏤空足器等都具有紅山文化時期的特征。這樣,由於小河沿型的發展,紅山侯型和夏家店下層文化之間的鴻溝被填補了,它們基本上可以連接起來。自此,西遼河和大淩河流域進入了四千年前的青銅時代。
夏家店下層文化的形成過程和命運,前者涉及其與紅山文化的關系,後者涉及其與燕文化的關系。
編輯此段落發展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又稱史前文化,距今約5000年。其宏觀環境:地處大興安嶺南緣西遼河流域,燕山北麓,東經117-123,北緯41-45之間。這裏是連接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三角地帶,也是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匯區。縱觀世界地理,西遼河地區屬於歐亞草原通道的東南邊緣,連接北太平洋西岸。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自古以來就是連接中國南北與世界東西的交通樞紐,是多種經濟文化類型交織、多民族聚居、多種文化因素匯聚的中心之壹。紅山文化是這壹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優秀文化。
近萬年來,西遼河地區古代歷史文化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早期農耕文化和晚期遊牧文化兩個時期。主要原因是氣候和環境的變化。農耕文化包括紅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相當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時期,距今約8000-3500年。這壹時期,西遼河地區和中國其他地區壹樣,正經歷著中全新世最適宜的氣候時期,雨量充沛,空氣溫暖濕潤,溪流沼澤眾多,植被茂盛。
由於燕山山脈和大興安嶺之間的淺丘地勢相對較高,這裏的古人提供了比其他地區更好的生活條件。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該地區出土了大量的石犁、斧頭、磨盤、刀、紡車、陶器和骨制品,這表明這壹時期這裏的各種早期農耕文化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紅山文化的鼎盛時期,大約5500年前,紅山古國的形態已經出現。祭壇,女神,祠堂,石墩,這三個極其重要的因素都是眾所周知的,更何況。我們有必要討論壹下玉豬龍的造型。內蒙古考古專家布谷先生認為,國內外收藏的玉豬龍很多。其個體造型既相似又有靈性,是紅山文化的特定產物。已知其分布範圍北至赤峰北部,南至遼寧西南部,距離為壹直徑的圓形。
紅山文化晚期已經出現社會產品分配不均的現象。牛河梁積石墓規模大,隨葬玉器多,說明墓主人生前生活在壹般社會成員之上。當時還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壹座壇廟。經發掘考證,牛河梁女神廟遺址為紅山文化遺址。在喀左東山嘴遺址,有壹座石制祭祀建築基址。它以壹個大的方形祭壇為中心,北翼有兩個南北向的石墻基座,南翼有壹個長長的石堆。祭壇的前端是壹個石環形的平臺遺址和壹個圓形的石頭地基遺址。這個遺址中還出土了孕婦的小雕像和大型人物雕像。根據銅冶煉業的出現、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和祭祀用的大型祭祀建築的出現,有人認為紅山文化後期進入了文明時代;也有人認為他們正處於軍事民主時期。
編輯這段藝術
(1)陶瓷雕塑藝術
位於北方的內蒙古赤峰紅山文化,有裸女的立體圓形雕塑,有的胸部突出,有的則有孕婦的特征。在遼寧省建平縣和淩源縣交界處的牛河梁,出土了塗成紅色的泥塑女神頭像,這也是紅山文化的分布區,推測是女神廟或以女性為主的祭祀場所。紅山文化出土的大量陶女,有學者推測是生育神或大地母神的象征,也是母系社會的具體表現。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圓柱罐、斜口器、甕、豆、帶蓋罐等。紅山文化陶器的幾個特點包括:
1.紅山文化陶器主要由混砂灰陶和泥質紅陶組成,泥質紅陶所占比例大於混砂灰陶。
2.圓柱形的壺代表了紅山文化陶器的基本形狀。紅山文化的圓柱罐的特點是口大底小,腹壁斜而直,屬於圓柱罐的晚期形態。後來圓柱形容器由圓柱罐異化而來,形成了紅山文化陶器演變的新特征。
3.浮雕的鋸齒形圖案是紅山文化陶器的裝飾圖案。鋸齒形線細而寬,用於連線和篦點,用於橫排和豎排,用於直線和弧線以及波浪線。之字形圖案常與圓柱形壺相結合,成為紅山文化陶器更為明顯的特征。
4.彩陶在泥質紅陶中占有相當大的數量。紅山文化的彩陶以黑色為主,也有紅色和紫色。最具代表性的三種圖案是龍鱗紋、十字花紋和棋盤紋。
(2)石雕藝術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玉雕作品中,有不少以動物為題材的玉雕,如紅山文化出土的豬龍形器皿,但是否為玉雕還有待商榷。同樣形狀的玉飾在遼寧、內蒙古和河北都有發現,這可能源於早期神話傳說階段對豬形象的神化,或對“龍”形象的神化。紅山文化遺址中也曾出土過鳥、龜、虎形掛件、魚形石掛件等小動物形象,以玉雕或綠松石雕為主。
玉器的使用和喪葬禮儀是紅山文化的壹大特色,也是了解當時社會結構的壹個窗口。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紅山人的墓葬多為石堆墓,是規劃的墓地。中心的墓只做玉葬,越往邊上墓地規格越低。墓旁的壹些墓也有玉器,但數量和規格明顯低於中央墓,但同時也有不同數量的豬、狗等。下層墓葬僅隨葬陶器,個別墓葬無隨葬品。這說明紅山文化的社會結構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已經有了階級劃分,貧富差距很大。有了私有制的概念,甚至已經形成了原始國家。
玉的起源是裝飾,玉的使用從薩滿文化發展到了氏族權力、神權、兵權的象征。許多玉器是原始的禮器,有些動物是氏族的圖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大學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通過多年的考古研究發現,貓頭鷹是紅山文化中主要的圖騰崇拜對象。據介紹,紅山文化出土的玉梟數量最多,最大的達到十幾厘米高;有不同的姿勢,有模擬的,也有抽象的,與其他動物的組合千變萬化。考古學家說,紅山文化時期,人們害怕黑暗,希望在黑暗中獲得光明或看清壹切;人們經常受到其他野生動物的攻擊,希望能像鳥壹樣飛翔以避免受到傷害;人們過著農、牧、漁、獵的生活,希望像老鷹壹樣輕松地捕捉獵物。貓頭鷹有所有這些優點。貓頭鷹是遼西常見的猛禽。它們能在夜晚飛上天空,給人壹種通達天地陰陽的神秘感覺。所以紅山文化中的先民希望貓頭鷹能賦予他們與自然抗爭的神奇力量,所以貓頭鷹成為紅山文化中先民的圖騰崇拜應該是必然的。
編輯此文化網站
20世紀80年代中期,遼西東山嘴-牛河梁紅山文化寺廟、祭壇、石墩發掘後,終於有了更重要的成果。
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東山嘴遺址位於山脊頂端的中心位置,面朝東南,俯瞰大淩河的開闊河道。這是壹個用大石頭砌成的群樓遺址,呈南圓北圓的形狀,中心左右對稱。在南方圓形祭壇旁出土的陶俑中,有壹個女性裸體人像,顯然是在中國首次發現。伴隨出土的陶器,如穿孔塔,造型奇特,顯然不是日常用具。可見這是神聖的犧牲。
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位於遼寧省朝陽市淩源、建平兩縣交界處,1981年文物普查時發現。目前,在五個地點發掘了許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跡,發現了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石墩和“金字塔”建築。遺址內涵豐富,出土文物精美,世所罕見。這壹偉大發現將中國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被稱為“東方文明的新曙光”。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是可與埃及金字塔和印度恒覺達羅古文明相媲美的世界性發現。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中的祭壇、寺廟和墓葬代表了中國北方史前文化的最高水平,因此專家們對中華文明起源史和中國古代史進行了新的反思。中華文明起源史的研究,從4000年前,早到5000年前;將中國古代史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展到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20世紀80年代以來,紅山古玉的發現和研究取得了壹系列重要突破。
遼西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茶海遺址屬於前紅山文化類型。約會後:8000年前。這壹重大發現印證了當代考古學家蘇先生於1991年8月為阜新玉龍文化節題詞的論斷:“玉龍故裏,文明之始”。
經過發掘,茶海遺址出土了玉玨、玉匕首、管狀器皿、斧狀簪等。陸續發現的有:阜新虎頭溝墓出土的玉龜、玉鸮、玉鳥、玉璧、玉環、魚形玉佩、連環玉璧;淩源三官店子墓區發現的馬蹄形玉器、玉鈸、玉指環、勾雲玉飾、玉蟬、竹形玉飾、豬頭玉飾;建平縣牛河梁集士鐘組發現的玉環、雙玉璧、馬蹄形玉環、玉豬龍、玉璧、方形玉飾、桿形玉飾、勾雲形玉飾;喀左東山嘴子遺址出土的玉黃和綠松石鳥形飾品;玉蠶、玉豬龍、玉鳳、勾雲紋玉佩、玉梟、魚形玉飾、三合玉、勾雲紋玉、於夫、玉管等。發現於巴林右旗的納斯泰遺址。
此外,在遼西敖漢旗、翁牛特旗、錫林郭勒盟和內蒙古赤峰市也發現了玉龍、玉虎、青鳥、馬蹄形玉環、鉤雲玉飾、於夫、玉棒等各種形狀的玉器,數量相當可觀。特別是遼寧大學古文化應用研究所兼職研究員黃康泰先生,積累了數十年的古文化研究和田野工作經驗。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他收藏了千余件紅山文化玉器。其中,除了覆蓋上述各種類型的玉器外,以“萬年玉龍”為最佳。齊人先生是遼寧省著名的古玉收藏家,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他收藏的紅山古玉中,有壹對五千年前的雌雄玉龍。雌龍高48厘米,雄龍高42厘米。它是藍寶石,褐色,有光澤,可視為國寶。
近年來,紅山文化有了新的發現。在遼寧省喀左縣東山嘴、淩源、建平交界處的牛河梁,先後發現了牛神廟、積石墓和祭壇。2003年,紅山背後新發現壹處保存完好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祭祀遺址。洪山遺址群於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單位。
紅山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紅山文化的發現,使西拉木倫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成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始於夏朝的中華文明史,已經前進了壹千多年。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器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