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兒童美育的文化哲學意蘊

兒童美育的文化哲學意蘊

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要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貫穿學校教育各階段。其中,學前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階段,對學齡前兒童的美育也被列入了“人生第壹課”。《意見》還提出,要科學地把“培養幼兒擁有美好善良的心,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作為課程目標。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學前教育,把開始接受教育的孩子稱為“兒童教育”,把對孩子的小學教育稱為“養育”或“蒙混”,把為孩子提供啟蒙教育的學校稱為“學習”、“博物館”或“養老院”。先秦經典《易經與卦》說:“開悟也是壹件神聖的工作。”提出從童年開始給予純粹的教育,從而創造成功之路,把“養育”上升到人生實踐哲學的高度。可見,“養”對於人們認識和觀察世界具有重要的開端意義。因為孩子無知、幼稚、好奇,有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的天性,有自己的年齡特點和身心成長規律,所以這個階段接受的教育應該以藝術遊戲為主。所以“育”就是教育,其實是壹種“寓教於樂”的美育。通過“養育”來看待兒童美育,有許多豐富的哲學含義。

壹個是“活”。作為壹種兒童美育實踐,“育”的精神根植於中國傳統的尊重生命、尊重世代的美學。易經說:“天地之大德,即命也”,“命即易也”。《卦傳序》中有壹句話:“萬物生而為蓋,故為其蓋;傻子就傻子,事情就幼稚了。”天地萬物皆生,人或物的創造之初,必然會像新出土的幼禾壹樣處於蒙昧狀態,其特點就是“萌”。“萌”象征著原始的天真的生活狀態。易經是由陰陽建成的,而吞和夢主要象征著萬物的初始狀態。繼甘、坤之後,宇宙生命開始孕育和創造。可見“萌”在這裏有著深刻的生命象征意義。當代美學學者主張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藝術的創造智慧,以“創造藝術教育”提升國民藝術素養,這幾乎符合“育”的精神。創造性美育不僅包括對年輕生命的關懷和培養,也包括生成的過程。這壹代是通過美育啟蒙孩子的過程。

二是“幼稚”。童年的天性是純真。《易經·孟獲》雲:“者,紀也。”《易經》本義解釋:“純壹不寄聽人,故如‘童年’。”孩子單純順從,老師教的。自然的真實狀態無疑是吉祥美好的。這包含了生活的真正美好。這種對純美的熱愛和追求已經融入了整個中國文化傳統。《詩經·周松·田薇傳》中說:“田薇的生命是無窮的。這並不明顯,王文的美德是純潔的。”天德清而不雜,這是天道的自然狀態和本性,所以《中庸》說:“此日也是天道。”這是儒家對純粹本真自然的追求。道教和佛教也尋求回歸這樣壹種純粹的狀態。老子主張以“嬰兒之心”回歸自然,欣賞這種超越功利的清澈純凈的人生境界。魏晉詩人嵇康在《遊仙》詩中說:“教我自然之道,曠達則開悟。”葛洪還以“童心”在《抱樸子·寶篇》中刻畫了生活的單純、天真、自然的純真。“再說我老公古板淳樸,卻沒改過來,而且人還童心未泯,心思不動。”到了明代,李贄試圖以“初思之初心”的童心,去掃除遮蔽自己心靈的塵埃,從而達到真實無邪的境界。按照中國的美學,這種“天真”就是生活的本質,生活和藝術都是從這裏出發和回歸的。孩子天生就是這麽天真,所以從兒童美育的角度來說,我們應該用嬰兒天真無邪的眼光來看待嬰兒的身體,讓它保持完全的天真,而不是將其與功利的世俗主義混為壹談。從這個意義上說,兒童的美育應該是以符合兒童自身的自然天性為主要特征的教育,以此來陶冶他們。

三是“自由”。自由是自然的自然表現,美育是對自由的體驗和認同。《意見》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學前教育階段應當開展適合兒童身心特點的藝術遊戲”。藝術遊戲作為兒童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質上是壹種體驗自由的教育。孔子的“遊藝”理論,可以從壹個側面理解為以遊戲的形式接受藝術教育。朱解釋“遊泳”說:“壹個旅行者是眾所周知的玩東西,以適應他的感覺。”所以藝術遊戲可以理解為壹種體驗身心自由的審美教育。相反,藝術教育也是壹種體驗自由的審美遊戲。這種觀念也滲透到了對孩子的傳統教育中。比如童書《節奏的啟蒙》,說明古人重視通過文學藝術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孩子在藝術遊戲中暢遊,從而培養了他們的氣質。

第四是“創造”。受教育就是開悟,也就是說這是壹個從頭開始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宋代思想家張載所著《正孟》壹書,將“孟”在發明鄭雪中的作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之際的思想家王夫之說:“蒙騙者,始知也。”啟蒙是人生中最早的打開心智的行為。孟子有壹句話:“開始有組織的,都是有智慧的東西。”對此,王夫之說:“始不正,無能成也。”這就需要註重人生起點的教育,以美修元,美化人,把孩子引向求真、求善、求美的正確軌道,使其順應正道,最終學會成人,從而“順理成章”。初始階段對未知的好奇和探索,某種意義上就是創造。這種創作充滿了無限的希望和可能。清朝康熙年間,為鼓勵和促進人類技藝的創造,設立了蒙古美食。《清史稿》記載:“凡有壹技之長者,常召之以直養。”其中,編修樂律作為音樂教育。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曾在此編撰樂律,從事音樂藝術創作。清代大畫家石濤註意到了這種原始的創造性,並把《周易》中的“養”的思想引入他的藝術哲學中,力求通過筆墨回到鴻蒙系統那種充滿創造性的原始狀態。創造是宇宙的體現,兒童美育應該鼓勵和引導兒童萌發新的思想,嘗試探索世界。

意見提出:“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感教育、精神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兒童美育的本質在於關愛新生。遵循其童真,促進其創造,既是兒童美育的應有之義,也是兒童美育的實踐原則和精神追求。

(作者來自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喬光輝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本文是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2019《王船山勢論研究》[kycx 19 _ 0131])的成果。

中國教育報第8版2021年05月06日。

作者:彭光輝

  • 上一篇:四種常見的管理風格
  • 下一篇:開展經典閱讀活動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