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擡頭(農歷二月初二),又稱春耕節、農耕節、青龍節、春龍節,是中國傳統的民間節日。下面就跟著我去看二月二廣東擡龍擡頭習俗大全吧!希望對妳有幫助。
廣東:祭肉等。
分肉,聚眾盛宴,奏樂作樂。社祭作為人們聚會節日的習俗,自春秋時期就壹直存在。我們可以在很多史料和地方誌中找到對這壹場景的描述。比如西漢劉安的《淮南子·靈訓》說:“今窮鄙之社會,亦敲壺瓶,和鳴,以為樂也。”南朝梁宗谷所著《荊楚紀年》記載:“社日,鄰裏聯合,組成綜合社,祭醪於樹下造屋,先祭神,後娛之。”清代袁敬蘭《武季華禮》中寫道:“二月二日為土地神生日,城內有廟,各有專祠,祭賞之。”《廣州府誌》引用番禺知止的話說:“二月二日,地方開會,大小衙門,大街小巷,都叫梨園奏樂娛神。”過去祭祀社會的盛況,人們歡聚宴飲的歡樂場面,都可以在這些記載中看到。
陽春:傳統的“槍博會”好熱鬧。
2月2日的傳說是土地神的生日。在廣東楊春市王石鎮焦剛村,當地男女老少會燃放震耳欲聾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頭節”的習俗被稱為“槍節”,在當地沿襲了400多年。
午飯後,在舞獅和祭祖之後,村民們來到村子附近的空地上,“炮會”將在下午3點準時舉行。在“煙火節”中,五個大鞭炮由當地懂得制作鞭炮的人制作,每個大鞭炮放在壹個炮座上。在連綿不絕的鞭炮聲中,五個自制的鞭炮依次燃放。這時,大炮的亮點就要開始了。大鞭炮裏有個炮膽,村民稱之為“彩頭”。每壹個大鞭炮燃放後,五顏六色的人頭升上天空。參加會議的村民都盯著彩頭飛來的方向,爭先恐後地去搶彩頭落下的地方。搶到彩頭的人會得到壹個大紅包和壹條彩帶。搶到“彩頭”的被稱為“槍頭”,他們將成為明年“槍會”的‘組織者’。搶到的“彩頭”會被鑼鼓喧天地送到“槍頭”家裏,他的家人會出門迎接他,珍惜“彩頭”。
東莞:賣淫節和“奶奶俱樂部”嘉年華
每年二月初二,東莞東坑鎮都會舉行盛大的節日慶典。學校會放假,很多人會出去玩。身穿盔甲的“童子軍”、“女兵”、“錘頭軍”、“古代勇士”手持水槍,向所有人射擊。全鎮上演了壹場瘋狂的“大狙擊”。人們希望在這壹天,東坑的水會灑上好運,帶著好運回來。這是賣淫節的主要活動。
傳說“賣淫節”來自東坑塘春村。明清以前,有壹個姓魯的大戶人家,急於務農。農歷二月初二,塘春村門前貼出告示,招長工農民。從此,沒有土地的年輕人在二月初二坐在塘春村前的柵欄上,戴著帽子,披著粗布毛巾,以示“賣身”,成了壹種習慣。
在東莞麻湧,當地人炒壹種煎餅(俗稱“炒薄飯”)祭拜妻子。煎餅做好以後,和水果、茶壹起用來祭拜妻子。
馬勇二月二“祖母會”由來已久,民間對二月二祭奠妻子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妻子指的是專門保護孩子的十二奶媽。祭拜十二奶媽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孩子免遭災難,所以家裏有孩子的人都會做很多煎餅來祭拜。也有人認為祖母是女媧娘娘。女媧娘娘在煉石補天的時候,不小心漏了壹個地方,忘了補。結果,有時天空漏雨,導致暴雨和洪水。後來人們準備“煎薄飯”補天,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雲浮:民俗表演風頭正勁。
在雲浮市郁南縣大方鎮,當地村民在每年的二月初二舉行民間藝術遊行。大方“二月二”據說起源於明末天啟時期(1645)。是當地村民為紀念明末戚繼光部下吳公父子慷慨駐軍,在農歷二月初二剿滅盜賊而形成的民間習俗。流傳了400多年。
二月初二,大方村民用掛滿鮮花和彩帶的木轎子,將“丁、蔡、桂”三幅屏風放在轎子上,走在隊伍的前面。舞獅、舞龍、八音、演員、道袍道士,壹路上鑼鼓鞭炮聲響徹雲霄。
遊行結束後,村民們在壹個裝滿火藥的地炮的氣孔上,放上壹個用紅布做成的紅圈,大小約五厘米。槍聲壹響,紅圈騰空,人們爭相搶紅圈取吉祥如意之意。
暗示
中國北方民間流傳著這樣壹個童話。據說武則天當了皇帝,惹惱了玉帝,告訴四龍王,三年內禁止在人間下雨。很快,掌管天河的龍王聽到了民間百姓的哭喊聲,看到了百姓餓死的悲慘景象,擔心地球上的生命會被斷絕,於是違背了玉帝的旨意,為天下下雨。當玉皇大帝得知龍王被打下凡間,被壓在壹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龍王雨違天理,應受永生之罰;如果妳想重新進入淩霄館,除非金豆開花。”為了拯救龍王,人們到處尋找盛開的金豆。到了農歷二月初二,人們在曬玉米種子的時候,覺得這玉米像金豆。金豆子炸了不就開花了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爆米花,在院子裏立案,為盛開的“金豆”焚香。(傳說有誤。武則天是唐朝的人物,玉米是明朝才傳入中國的。那玉米種子是哪裏來的?)龍王擡頭壹看,知道是百姓救了,就對玉帝喊:“金豆開花了,快放我出來!”玉帝壹看到天下家家戶戶院子裏的金豆花都開了,就要給龍王發消息,讓他回天,繼續給天下雲雨。從那以後,人們形成了壹個習慣,在二月的第二天,吃爆米花。
習俗
大人和小孩經常在這壹天剃頭理發,意思是剃掉“龍頭”以示尊嚴和吉祥。女性應避免縫紉,以免“蒙蔽龍眼”;不磨面粉,不磨大米,不磨大車,怕“弄斷龍的腰和尾”。
二月二,農民大多吃“鼓鼓”(用手搓面),俗稱“推門棍”。為什麽要吃“脹”?有人說,吃個“門棍”,扶著門,邪氣就進不來,壹年平安。有人說,春節過後,大家無聊迷茫,吃了壹頓“鼓鼓”的飯,就開始工作生活了。也有人在二月二吃餃子,說是為了貼龍的鱗片和指甲,讓龍神清氣爽,上天求雨。有幾首歌謠諷刺懶婆娘:“正月二十三過後,懶婆娘急得無處可鉆。我又想上天堂,沒有鞋子穿;我又想鉆地,卻沒有刀尖;我又要被吊死了,二月二也離不開油。”當地也有在這壹天炒豆子的習俗。民謠說“二月二,龍擡頭,豌豆爆每鍋,叫醒龍王早起,雲雨保豐收。”有人仍在附近的王耀廟燒香磕頭,祈求平安。
炒玉米:每年2月2日炒玉米的傳說傳統,是為了紀念壹龍為解除人類幹旱之苦,甚至不惜觸犯教條。傳說玉龍因不忍百姓受旱而幫其求雨,被玉帝囚禁,並立下規矩,只有金豆開花時才會放生。人們聚在壹起炒玉米,因為他們感激玉龍的義舉。因為它看起來像金豆盛開,所以負責的太白金星弄錯了,放了玉龍。每年二月初二炸玉米的傳統也被保留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