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很多地方都可以買到
上海這邊我也有,不過小孩子跟大人玩沒關系。但是臺州好像已經過去了~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節。正月是壹月,古人稱夜為“宵”,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根據中國的民間傳統,在春回的節日晚上,月亮高高地掛在天上,地上有壹萬個燈籠,所以人們可以看燈籠,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圓。
元宵節起源於漢代,相傳是漢文帝在位時為紀念平陸而設。漢惠帝劉英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家族把持朝政。呂後死後,周波、陳平等人消除了呂後的影響,建立了劉恒作為中國皇帝。因為平息朱祿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文帝都要微服出宮,與百姓同樂,以作紀念。正月十五被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期,正月十五舉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動。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將元宵節列為主要節日。
我國有元宵節吃元宵的民俗。根據民間傳說,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正月十五,楚昭王過長江,看見江面上有漂浮物,是外白內紅的甜食。楚昭王問孔子,孔子說:“這浮萍果也是主復活的征兆。”元宵就像春節的年糕和端午節的粽子壹樣,是壹種節日食品。吃元宵像滿月壹樣象征著家人團聚,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願。元宵在南方被稱為“湯圓”、“紫苑”、“漂浮的紫苑”、“水原”。它是用糯米做的,實心的或帶餡的。餡料有豆沙、糖、山楂等。,可以煮,可以炸,可以蒸,可以炸。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論”。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十月十五是夏媛節。掌管上、中、下三個元素的三官分別是“天”、“地”、“人”,天官高興,元宵節要點燈。元宵節燃燈放火燒是漢代以來的習俗,到了唐代更受重視。元宵節點燈籠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唐代大詩人陸曾在《十五夜觀燈》中描寫元宵節點燈的盛況,說:“漢朝群星隕落後,樓臺似懸月。”元宵節燒燈籠的習俗代代相傳,燈籠的種類也越來越多,有鏡面燈籠、鳳凰燈籠、琉璃燈籠等等。除了燒燈籠,元宵節還會燃放煙花。
“燈謎”又稱“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壹項活動,出現於宋代。南宋時,都城臨安每到元宵節都會做燈謎,猜燈謎的人也很多。當初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上,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猜。由於謎語具有啟發性和趣味性,在傳播過程中受到社會各界的歡迎。
除了慶祝元宵節,還有宗教活動。即“走各種病”又稱“烤各種病”、“傳各種病”的參與者多為女性。他們結伴而行或靠墻而行,或過橋走過郊區,目的是驅病消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在許多地方,節日期間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跳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中新燈會-中新燈會起源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中新鎮。它是傳統元宵節習俗中獨特的民間造型藝術,集繪畫、剪紙、編織、紡織於壹體。
按照忠信的傳統習俗,每年正月初九,當地人都要在祠堂裏掛燈籠,慶祝當年壹個男孩的誕生,以告知祖先和村民。吊燈儀式壹般由放燈繩、選燈、迎賓燈、放燈、暖燈、融燈六道程序組成,還有客家鑼鼓、舞龍舞獅、祭祖飲燈酒等熱鬧場面。掛燈籠是壹件大事。
此外,政府每兩三年會舉辦壹次燈會,讓燈籠走出祠堂。在這個過程中,賞花燈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隨著習俗的演變,忠實的燈籠有著不同的內涵,象征著繁榮和豐衣足食。中新有10多個燈籠制作點,其中以上寮村最為著名,有“燈籠村”之稱。
從65438到0999第壹屆眾信燈會在眾信舉辦以來,眾信燈會已經成為壹個響亮的品牌。可以說,中新燈會在傳承和保護客家優秀文化精髓、培育文明風尚、提升中新燈會文化品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擴大區域知名度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2006年5月,忠信花燈作為民間藝術被列入廣東省第壹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忠信吊燈習俗被列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民俗,並已申報為國家級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