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州婚姻介紹所(揭秘中國首家婚姻介紹所)

廣州婚姻介紹所(揭秘中國首家婚姻介紹所)

編輯評論/註釋

改革開放之初,大批回城知青被婚姻問題困擾。《市場報》刊登了中國第壹則征婚廣告,第壹家婚姻介紹所——廣州婚姻介紹所應運而生。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市場的逐步開放,婚介機構的設立逐漸由政府主導轉變為個體經營,並不斷發展壯大。同時,由於互聯網、電視、手機等媒體的發展,相親的形式也變得多樣。婚介行業的不斷轉型,反映了人們擇偶觀念的變化。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人們關註的是配偶的品德和職業穩定性,而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因素在擇偶中的比重逐漸增加。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人們更加關註婚姻的質量,情感因素成為擇偶的焦點...

走進廣州北京路輕工二樓的辦公區,走廊盡頭是設計活潑的“青年婚姻服務研究中心”。中心門口的正面和壹面墻上掛著各種榮譽和資格牌匾,其中有壹塊牌匾格外醒目——上書“新中國第壹家婚姻介紹所”。原來這裏的前身是廣州青年婚姻介紹所,成立於1982。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壹家由政府主辦的婚姻介紹所。2014機構改制成為青工事業部下屬青年婚姻服務研究中心。30年來,該組織服務了40多萬年輕人,舉辦了10多場集體婚禮,見證了中國人關於擇偶、婚姻和家庭觀念的演變。

中國第壹家婚姻介紹所應運而生。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性網記者近日走訪了青年婚姻服務研究中心。負責人胡占紅向記者介紹了這家婚姻介紹所的輝煌歷史和發展現狀。

“上世紀80年代,大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回城市,數十萬年輕人面臨結婚需求。”胡展鴻告訴記者,經過多方努力,全國首家婚姻介紹所——廣州青年婚姻介紹所在1982應運而生。

婚介所是為未婚青年設立的常設服務機構,由廣州市委撥出專項經費和工作人員,具有機關性質。該機構通過設卡免費準入,通過推薦戀人、組織友誼聚會和尋找知音、郊遊等方式為未婚青年牽線搭橋。到1984年6月,已陸續安排1400多對戀人,成功率14.4%,居全國所有婚介機構之首。

37年見證了中國人擇偶觀和婚姻觀的演變。

廣州青年婚姻介紹所成立之初,辦公地點就在現在的清宮。去綠宮喝茶、跳舞、相親、談戀愛,成了廣州年輕人非常時尚的壹件事。相親大多以單位之間的聯誼會形式進行,單位是分配名額的。年輕人可以通過購買50美分的門票享受這些服務。如果看著順眼,介紹人也會撮合。30年來,廣州青年婚姻介紹所服務了40多萬年輕人,舉辦了10多場集體婚禮,壹度轟動壹時。胡展鴻向記者展示了壹批老照片和報紙,生動的圖片和報道,可以想象當天的盛況空前。

2008年大學畢業後,胡占紅通過公開考試被招聘到婚介所工作。他從事這個行業已經10多年了,經歷了婚介所從最後的輝煌到各種比賽的逐漸沒落,壹直堅持到現在。他告訴記者,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後,各行各業風生水起,那段時間是傳統婚介機構最後的輝煌。此後,隨著各種交友網站和手機微信的興起,年輕人越來越青睞新型便捷的交友方式,傳統的婚姻介紹所受到了嚴峻的挑戰。2014因機構改革調整,廣州青年婚姻介紹所重組並入青工下屬事業部青年婚姻服務研究中心。

如何改變定位,提供更到位、更大眾化的服務,成為青年婚姻研究中心努力的方向。除了為未婚青年提供戀愛交友的平臺服務,中心還積極舉辦咨詢、培訓、交友、婚禮等壹系列與之相關的公益活動。

“無論婚介的方式如何變化,內涵本質上都是壹樣的,就是提供壹種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交流方式。從這些發展可以看出年輕人擇偶觀念的變化。”胡展鴻告訴記者,在多年服務單身青年的過程中,他發現現在的單身男女不像以前那樣僅僅依靠介紹,見面和認識的機會越來越多,各種交友和人脈的平臺和活動也越來越豐富。但值得註意的是,壹方面,很多適齡單身青年擇偶動力不足;另壹方面,來自家人、親友、自身甚至社會輿論的壓力,迫使他們加緊考慮終身大事,而他們戀愛經驗的匱乏,又使得婚姻大事懸而未決。“這種群體非常需要我們的關愛。”

婚介機構需要不斷改革才能有更好的明天。

據介紹,近年來,在廣州共青團的支持下,青少年宮婚姻研究中心為廣州青年搭建了壹站式婚姻服務平臺——U有緣,為廣州青年提供了壹個安全、真實、公益、可靠的網絡婚姻服務平臺。目前,U友緣實名註冊會員已達數萬人。近年來,還推出了“花城有愛情城”廣州青年婚戀服務計劃,聚焦青年社交、情感咨詢、集體婚禮三大領域,邀請專家導師定期授課、提供情感咨詢,幫助單身青年解決婚戀中的各種情感問題。

胡展鴻告訴記者,30多年的發展變化證明,婚姻介紹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而進步的。“婚介行業需要不斷改革。只有提供更積極的服務,更好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在職業媒人看來,不同的時代造就了不同的擇偶觀。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王貝

吉祥婚姻咨詢有限公司,位於大連市中心,前身是大連市民政局下屬的部隊婚姻介紹所。68歲的宋連庠已經在這裏工作了18年。2000年初從單位提前退伍,當年6月來到部隊婚姻介紹所擔任負責人。

在70年代結婚成家的宋連庠眼裏,婚姻和愛情對她那壹代人來說並不難。“只要對方家庭背景好,根子亮,如果是黨員就更好了。單位領導介紹的時候,幾乎不可能相處。”回憶起自己的婚戀經歷,宋連庠說:“那時候的人很單純,沒有多余的想法,臉皮很薄。我覺得領導和同事都是介紹認識的,相處的也很融洽,所以我必須承擔這個責任,不能隨隨便便。

成為職業紅娘後的18年,宋連庠發現,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理想婚姻和另壹半的要求越來越高,自我價值的實現逐漸成為年輕人在婚姻和擇偶中越來越多考慮的因素。”

在1997創辦婚介公司“愛幫妳”的全國婚介企業發展論壇創始人高金龍的記憶中,那些年國內大部分婚介機構只有“壹人壹室壹桌壹電話”,他在河北邯鄲創辦的婚介公司相對成型。“那時候接待的幾乎都是‘老問題’——年紀大,條件差,學歷低,是婚戀市場幾乎沒有競爭力的部分。”高金龍說,前來征婚和尋找伴侶的人對彼此的要求也很低。男人對女人的要求是簡單,能過日子。女人對男人的要求是比自己優秀,勤快能幹,老實。

“生存壓力越來越大,不同於過去單純的希望結婚,想通過婚姻改變個人命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敏銳地察覺到這些變化的宋連庠和高金龍,與當地電臺聯合組織了壹場夜間情感脫口秀,幫助迷茫的年輕人回答問題,為陷入婚姻困境的中年人敞開心扉。

隨著“80後”和“80後”進入婚戀市場,宋連庠和高金龍的婚介機構開始把越來越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情感咨詢上。

“這壹代年輕人追求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上的追求。他們能不能相處,三觀是否壹致,在婚姻和擇偶中的分量在逐漸增加。隨著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業率的提高,她們更加獨立自主,在家庭生活中不再單純依賴男性。她們對男人的體貼和細膩有更高的要求。男性對女性的外貌和身材要求更高。”

宋連庠發現,總有許多年輕人抱著“完美”另壹半的幻想,或者抱著嚴格的“規章制度”,來到婚介公司尋求幫助。很多婚介公司也嗅到了商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和家庭願意為此買單,從做媒的幾十萬、幾千的咨詢費,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幾萬、幾十萬元的“私人定制”服務費。

當“90後”逐漸走上婚戀舞臺的時候,高房價和巨大的經濟壓力讓這壹代年輕人對婚姻的期望值明顯低於他們的前輩。愛情不再是他們生活的唯壹焦點,婚姻也不再是他們的必須。

轉載聯系人授權

大家都在看。

來源/中國婦女報

美國編輯/李淩霄

  • 上一篇:幼兒園實踐報告800字左右。
  • 下一篇:社區敬老月總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