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州石牌村的文化

廣州石牌村的文化

崇文尚德的文化傳統

石牌村的遲、董、潘等幾個姓氏都是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在長期的生活中,他們形成了中原主流文化與嶺南本土文化、中華文化與海外文化兼容、城市文化與農村社區文化交融的特點。這壹特點主要表現在尊師重道、弘揚祖德、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上。石牌村歷史上有許多書店、家庭書店、圖書館、義務學堂、書店、書院,最早可追溯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石牌村北三娘廟附近的廬山書院。它不僅是石牌、獵德等13鄉鎮附近的最高學府,也是石牌地區最早的學校。由於石牌村的辦學傳統,歷史上的文學士很多。據史料記載,自明代隆慶四年(1570)以來,石牌村先後出現了三位進士、四位舉人、兩位秀才。其中最傑出的是清鹹豐年間考入國子監、國史館編的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牌地區逐漸成為廣州的教育區。比如解放軍49年6月在石牌馬場(總統府舊址)開辦軍政大學。1950 65438+10月1,軍政大學改為南方大學。後來,大學、中等專業學校和普通中學相繼成立。這些高等院校征用了石牌村的土地。據統計,到2000年,石牌區共有成人高等院校16所,職業技能培訓機構24所。可謂人文薈萃,才華橫溢。

在石牌傳統文化中,追根溯源的民族傳統更為突出。石牌人歷來重視自己的“根”。在城市化的過程中,他們沒有忘記祖德,做了兩件大事:壹是編修史誌,治理後代;二是修建祠堂,弘揚祖德。他們僅在編纂誌的時候就收集了17個族譜,最遠的是清代康熙時期的族譜,他們寫了石牌村的誌來尋根。然後通過祠堂的建設,把祖先的來源和起源記錄在祠堂裏,讓後人增強對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如董祖祠堂中廳,高掛“三策堂”三字匾,並配以文字說明,讓董祖後人知道全國各地的董祖祠堂都有“三策堂”,記住漢朝遠祖董仲舒的功績和德行...

20世紀50年代以前,元宵節村每年都會舉行擡菩薩下鄉的盛大活動,俗稱“菩薩下鄉”,祈求風調雨順、平安興旺。那壹天,村民們壹般不種地,穿上節日盛裝,參加或參觀鄉村遊團隊。已婚婦女也會盡快回到父母家慶祝節日。村民的親戚朋友和鄰近鄉鎮的村民也來看熱鬧。尤其是村中心的觀音寺(俗稱大廟)和山前,人頭攢動,非常熱鬧。最後壹次下鄉是在1950。

郊區傳統文化

石牌村位於廣州東郊,屬於中國南部沿海地區。村民從中原遷徙過來已經有幾百年了。到了近代,受更多西方文化的影響,他們保留了更多的本土文物,在文化觀念上有很大的兼容性,文化內涵也很豐富。壹方面可以體現在源遠流長的姓氏文化上,另壹方面也可以體現在豐富的文化載體上。

文化的載體有祠堂、會館、寺廟。建國前,石牌村的祠堂占全村耕地的40%,包括幾十個祠堂和方廳(為紀念祖先或在小地域氛圍中為人們提供公共活動場所而建立的廳堂)。祠堂和堂的區別體現在建築結構的不同。前者規模更大,內部更精致,為三進兩天井結構,後者為兩進壹天井結構。這些宗族建築主要包括遲、董、潘、陳、冼、梁六姓宗祠和祠堂,其中遲氏宗族建築13座,董氏宗族建築11座,潘氏宗族建築10座。祠堂現已成為歷史文化鞏固積累、群眾文化、藝術、體育、娛樂休閑的理想場所。

除了祠堂,單體文物還有石刻、匾額、門樓。石雕,以龜、獅、狗、馬聞名。據考證,這些文物的歷史長則700多年,短則500年。據說石牌村的名字來源於這些石制品。村民們認為這些是鎮村之寶。

文物中,牌匾和石刻彌足珍貴,其中民國13 (1924),孫中山先生題寫的“為國殺賊”牌匾,現懸掛於村文化活動中心正殿(復制品)。此外,還有八個門口:石牌,李莊佳樹,玉虛宮,朝陽,瑞早,匡居裏,潘氏宗祠和山平圖書館。其中兩個門口是用石頭雕刻的。但是,無論是石雕還是木雕,都是由現代或者現代的大師書寫和加工的。如《石牌》和《李書》的文字,是前清光緒進士庶吉士院士寫的,吳道榮編輯的。清光緒年間發掘花卉並賞賜翰林的學者江孔殷寫下了其他門道。劉斌,清代嘉慶年間學者,被庶吉士教學中心授予編審。清代光緒年間的學者兼國史館編輯何榮凱。

石牌寺廟眾多,原有寺廟10余座。著名的有觀音寺、玉虛宮、天後宮、洪宮廟、金花廟、華光廟和車公廟。只有玉宮和母母廟幸存下來,其余的都因為政治和建築原因被拆除了。在過去,寺廟裏的崇拜非常流行。雖然現在有,但是大部分都是成年女性,也有很多外地人混了進來,說明神仙在城市化的過程中突破了地域界限。農村的多神教由來已久,已經成為壹種習俗。因此,在農歷初壹、十五的節日裏,石牌村家家戶戶燒香點燭仍是司空見慣的事,但正逐漸流於形式。

文化進化

壹個地方的建築文化能很好地反映其文化特色。從這個角度來看,石牌村內盤、池、董等祠堂是歷史與現代結合的典型。這三座重修的祠堂,都是金碧輝煌,工藝精湛,祠堂的角落裏存放著壹些自己名字的文物,還有群眾娛樂的器具,比如舞獅用的獅頭。逢年過節、喜慶節日,舞獅隊會先在這裏跳舞。村民平日裏不在裏面燒香,也沒有祠堂的壹些老習慣。進入祠堂自然讓人肅然起敬,讓人懷念祖先。同時,祠堂現在也成了老人聚會養老的好去處。有的老人在石階上成排坐著,有的幾個人或者十幾個人壹起圍坐在大廳裏。他們無話不談,表達自己的感受。比如節假日和幼兒園放假,很多老人也會帶著孫子孫女壹起玩,享受天倫之樂。因此,這些祠堂成了現代生活中村民休閑娛樂的場所。體現了歷史傳統和現代文化的柔軟。

石牌村有很多狹窄的街巷,以前叫“裏”或“坊”,現在叫“主街”。在這20條主要街道的人口中,鐫刻著傳統街名的門樓,如潮陽、鳳凰、長生、應龍、龍躍、杜興、綠蓮、豐源、青雲、河陽、上谷、任天等。

城市化的進程使石牌村民的觀念和傳統習俗發生了變化。傳統形式得以保留,但內涵和功能有所增加或減弱。比如民間祭祖、參神、節日習俗、喜事等。,都繼承了傳統元素,但簡化了壹些儀式,增加了友情和聚餐的內容。再比如爬龍舟(劃龍舟)、舞獅的習俗,淡化了宗族觀念,深化了慶典、友情、商業化的元素。此外,婚姻中的傳統束縛也逐漸被打破。

  • 上一篇:閱讀理解常用記憶方法介紹
  • 下一篇:影響職業電競的商業價值因素有哪些?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