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廣西欽州民俗

廣西欽州民俗

諺語

欽州民間流傳著許多諺語,有些是從外地傳入的,有些是當地人生產生活經驗的總結。自古以來,彜族很多人都喜歡用諺語來指導自己的生產生活。1987年3月市三套綜合民間文學編委會以廣稿形式征集民間諺語,1990年3月印刷為《欽州諺語卷》資料冊。* * *精選欽州諺語678條,其中修身132,實用事124,生活75,生產70,社交67,自然55,時事52,其他103。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這些諺語,農業(漁業)村的人對它們很熟悉,經常使用季節性、天文學、氣象學和物候學等自然和生產諺語。城市居民更熟悉和使用理智、修養、社交、生活等諺語。以下是壹些摘錄:

當前政治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國泰萬民樂,家和百事興。有兩個官方人物(張)。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貪官不怕窮,王艷也不嫌瘦。大魚吃小魚,小魚吃小蝦,小蝦吃泥巴和灰塵。

理性類

江後浪推前浪,人間新人接舊人。用貓抓老鼠難,用牛爬樹難。食人族說話輕聲細語,呼吸急促。看過比做過好,做多了也比沒做過好。沒有人是滿足的。同樣的米,造就壹百個人。泥巴粘不上墻。

培養班

取直不如求彎。沒必要害人,也沒必要防人。如果老狗叫,他就給忠告。禮貌不費分文。看到地面不平,扛起鐵鍬。不要打蛇三分。聰明人不做見不得人的事。吹牛既聰明又愚蠢。

社會階級

大家眾誌成城,黃土變成金。用心交朋友。旅行時與好夥伴為伴,生活時與好鄰居為伴。金錢如糞土,仁義價值千金。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男人不說話,紳士不親嘴。

生活方式

男多女多仇人多,獨子獨女獨蓮。手腳勤快不窮。瞻前顧後,衣食無憂。借了還了,再借也不難。男人怕入錯行,女人怕嫁錯人。勤奮可以補短板,吃苦可以練意誌。如果家裏吵架了,窮了,壹家人會和睦幸福很多。

自然類

壹年打兩次,老牛又冷又斷筋。冬霧幹,春霧濕,夏霧逃不過雨。月光背負壞天氣的軛,大軛風帶來細軛雨。螞蟻搬家,雨水沙沙作響。蜻蜓低飛,馬上就要下雨了。竹子開花,老烏鴉旱死。

生產類

早糧怕東風,晚糧怕夜雨。種姜養羊,少花錢也有好處。晚糧無糧,晚鴨無肉。不深入海底是抓不到大魚的。犁深深耙過,稻子滿棚。種地要靠父母,買賣要靠父母。

其他的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三家。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如果壹個人不去想遙遠的事,他會發現悲傷近在咫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人留姓名,鵝留聲音。有錢能使鬼推磨。

歇後語

欽州流行的歇後語中,有的是本地人創造的,有的是外地傳入的,但傳入的部分已經成為欽州本地口語,很難完全區分。部分摘錄如下:

解放前:

陳建中思想;

床下劈柴——打板子;

脫褲子放屁——多余;

聾啞人的新年祝福——大家都壹樣;

腰勾(彎)繃烤火——逼(烤)到底;

高個子摔了——差(叉)遠;

單身漢遇到了木槌——滑對滑;

狗咬龜——沒有入口;

天平上的老鼠——自稱是;

杉木靈牌——不能做主人;

80歲嫁老公——圖糧;

路邊火——不烤就通(滅);

泥菩薩過江——難自保;

老虎借豬——借了就不還;

沙牛過河——每個角落(角)都關心每個角落;

燒柴火——逼(烤);

光禿禿的雞打架——嘴對嘴對肉;

用籃子——壹窩蛇——罩住黃鱔;

犁的壽命——不要讓(犁)生銹;

花鴨——出名;

蟲子的生命——壹出來就死了;

本地姜——不辣。

解放後流傳:紅薯落竈——煨;

拿著手電筒——瞄準別人;

看牛仔吃紅燒紅薯——吹拍。

民歌

在欽州民歌中,有大量的民歌(包括海歌),還有各種民歌(如春牛歌、嶺頭舞歌、道場歌、哭嫁歌、哭嫁歌等。),勞動歌曲和兒童搖籃曲。以上歌曲均收錄於《中國民歌集成·廣西卷·欽州區卷》。解放後,除了山歌的變化發展和春牛歌、道場歌、嶺頭舞歌的繼續流傳外,其余已逐漸消亡。

欽州的山(海)歌種類繁多,遍布全城。流行於城市西北部和中部地區,有壯族山歌、新立山歌、客家山歌;流行於東北,有旱漁山歌、新立山歌;流行於東南沿海的有連州方言山歌(又稱犀牛腳海歌)、三那(李娜、那蓬、那斯)白話山歌;流行於秦城郊區和西南沿海的有欽州白話民歌和龍門白話民歌(又稱龍門海歌)。其中,新立方言“愛來”的民歌覆蓋面最大,全市有14個鄉鎮。壯族“吳亞”民歌的覆蓋面最小,僅流行於桂臺、大寺鎮北部山區。除了壯語方言民歌屬於高音民歌外,其余都是平調民歌。民歌的演唱形式有獨唱、二重唱和三人以上合唱。唱歌的時候,以前男女都用假聲,現在用真聲。民歌的內容非常廣泛,涉及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除了大量的情歌,還有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等等。

欽州人的祖先屬於古洛越族,“越人情歌”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中就已有記載,在宋代的《周曲飛》(註:南宋惜春時為欽州校官)中,也有嶺外的回答:欽州“土人壹起唱的歌和...都是自己寫的。”記錄。可見,欽州人唱山歌求偶娛樂的時尚由來已久。根據明清時期欽州的記載,每年中秋節期間,壯族聚居的永樂都城都有結合祭祀的民歌節日。它的形式是這樣的:“各村在山崗上祭神,巫人穿花衣扮鬼臉,兩頭擊鼓,在諸神面前狂唱跳躍。村裏的男男女女在祭壇前彈著歌,互相唱著……”直到民國後期,這種活動還遍布全縣各村。解放初期,唱山歌的活動從求偶、歌唱、娛樂演變為壹種宣傳形式。在各種政治和生產運動中,湧現出壹大批歌頌* * *生產黨、毛主席、人民解放軍和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新民歌。65438年至0958年“大躍進”時期,各公社出現了創作和演唱新民歌的熱潮。縣文化館、俱樂部還編山歌、唱民間戲曲等,在各種場合進行宣傳演出,或參加各級業余文藝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間,活動停止了,粉碎“四人幫”(、張春橋、江青、姚)反革命集團後,又活躍起來。1980年,縣文化局組織民歌采風活動,收集了近萬首民歌,油印成《欽州民歌精選》第壹、二集。1981年,縣文化館組織青年男女民歌演唱隊到各鄉鎮巡回演出售票,開創了民歌售票演出的先河。此後,市文化館和大寺、那蒙、小東、犀牛腳等鄉鎮文化站經常在節日或周末舉辦有售票的民歌晚會。民謠從上世紀五七十年代的免費演唱和宣傳,發展到有償演唱和娛樂。1985 65438+10月,為進壹步做好民歌研究和改革工作,廣西民歌學會欽州分會成立。1987年3月,市政府成立了民間文學三集整合編委會。在收集的18000多首民歌中,篩選出664首編入《欽州民歌集成》,現將10多首簡要記錄如下:

房客之歌

做租客很辛苦,新谷不夠還房租;

九、冬、十月,人撚藤,當其過禁門,便幹(1)。

賈加葛

家裏在海裏抓魚,後背曬成成熟的蝦;

冬天蓋個爛魚網,壹年四季住個白鴿籠(2)。

轎子之歌

水過山河,轎子每日兩餐;

頭頂做成凳子(3),肩膀做成腳(4)。

小販之歌

壹桿兩端鉤,府已至州跨州;

把房子帶在身邊[5],把米缸掛在幹頭上[6]。

打雜歌

壹雙手兩肩,尋食不穿;

在十字路口撞了石牛壹次,又滾了壹年。

牧童歌

讓牛遊過山,吃了稗子,吃了油,甜;

看小鳥唱歌,睡覺,聽小溪彈琴。

政治歌曲

舊社會混亂,五月的冷餃子不放心。

沒錢的人怕當官的送,有錢的人怕賊。

民國真的很慘,租高稅很難再找到飯吃;

麻繩編草席,加重勒索。

賽格

把擂臺上的民謠攤開,壹個人先唱出所有的和聲;

曬油哥馬張嘴[14]問我姐有幾首民謠?

它不止是民謠少女,多到需要火車牽引;

車頭進京,車尾還在大飯坡⒂。

潘格

歌手,歌手,妳為什麽不去當皇帝?

什麽山不和鳥住在壹起?什麽河不藏魚?

告訴妹妹知道,告訴妹妹知道,蜜蜂是皇帝不是皇位,

鳥不能在火山上生存,天上的銀河也不藏魚。

情歌

弟弟三十多歲沒老婆,自己磨米篩米。

鷓鴣吃黃連水哭不出來。

砍了竹子掉進沒有藤蔓的河裏,妳我都散了。

如果我姐姐和我哥哥綁在壹起,他們就會成雙成對的聚在壹起。

我若有心愛姐姐,水會推燈草放芯(心);

河上沒有橋,但路上有個女孩來接。

姐姐是深山裏的壹棵樹,哥哥是樹下的壹棵藤蔓;

青藤緊緊纏繞,生離死別。

我的妹妹就像壹株含羞草,我甚至希望我是害羞的。

看不到郎就揮手,郎走到妳面前就鞠躬。

兄弟,妳像壹只螢火蟲,從西向東飛;

在這裏停下來,在那裏休息,在黎明的黑暗中得到人們。

我想對妹妹漠不關心,但又不想對妹妹生氣。

葫蘆裏有紅豆⒄,放進去容易倒出來難。

註意:

(1)榨甘蔗(俗稱絞蔗)時甘蔗通過兩個榨汁石輪的切點,人們稱之為“禁門”。

(2)形容小屋小。

(3)從前後看,擡舉者的頭在乘客的屁股下面,所以說。

(4)其實騎手是走在擡舉者的肩膀上,所以說。

(5)形容“處處在家”或“處處無家可歸”。

(6)都說“吃飯的源頭”都在這雙肩膀裏。

(7)“石牛”是壹種去除稻種的工具,呈實心桶狀,制作(鑿)時必須滾壓。

(8)“稗子”“油甘”都是當地山裏的野果,牧羊人都吃。

(9)山澗比較涼爽,流水叮叮當當,牧童喜歡在溪邊的石頭上打盹。

(10)每年五月,人們都喜歡吃用灰水做的冷粽子,這種粽子被稱為“灰水粽子”,沒有餡。

(11)“拉客”就是綁架。

(12)席位豎線俗稱“庚”。

(13)“坎”是席子的水平線,與席子的垂直線交織在壹起。所以把織席比作“重訛”、“加闞”、“過關”,共為“重訛過關”。

(14)“麻友”是芝麻。當它成熟時,它的殼被太陽曬裂了。民謠用來比喻“開”,是唱法上的壹語雙關。

(15)“大飯坡”鄉位於欽州市南端,是該市距離北京最遠的地方之壹。

(16)這裏的說法是把不成雙成組的人稱為“散頭筏”,因為竹筏的兩端,不管是穿越的人還是被流放的人,都是栓上或拴緊的。

(17)“紅豆”又叫“相思豆”,比喻人的“相思”或“單壹思維”。

民歌

欽州民歌有兩種類型。壹種是隨便壹說就廣為流傳,這樣的民謠壹般都很短;壹種是寫出來貼出來流傳的,原名“白頭貼”。這種民歌相當冗長。其中,諷刺女性懶惰貪婪的《懶姑娘》,歌頌抗法英雄劉永福的《範》中的《打鬼》,以及村裏窮“騙子”付某娶老婆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誦。流傳在大泗鎮周圍的,有諷刺鄉長的“怎麽會沒有膿(貪婪)”,有詛咒常寶的“為了壹條狗鞭關三夜”,有嘲諷村民組長的“趕緊回家耕田”。在鄉愁地區流傳著宣揚忠義團結的“紅米會拜歌”和“紅米會會員公式”。

解放後,流傳的新民歌很少。1958年,黃坡周圍的村莊變化很大,公社書記就把“女不娶黃坡★”改為“女爭嫁黃坡★”,在會議、大會上公開唱和宣傳。“文革”期間,有很多押韻的大字報,類似於當年的“白頭貼”,但都流傳了很短的時間。

幾首廣為流傳的歌曲記錄如下:

不要停止,直到清妖死去。

天高,地厚,苦海無邊;

如果富人提高租金和稅收,舊糠也會被擠出去。

想活命,想做天下,就要努力奮鬥;

跟隨天上的父親和天上的母親,妳不會停止,直到妳摧毀清妖。

註:清朝道光至光緒年間,天地會、三合會、紅米會等反清組織在州內相繼興起。這是當時流傳的壹首反清民歌。

劉壹扮演幽靈。

劉壹扮演幽靈,他越演越好。

壹個士兵的死可以使他復活,把老人嚇死。

註:劉永福(別名劉壹)於1883年援越抗法贏得紙橋後,上述民歌在欽州廣為流傳。

賣花人的頭是發夾。

做鞋的踩在雪上,做傘的遮天蔽日。

做瓦片的人漏雨,賣花的人有簪子。

註:“日”在欽州方言中讀作“熱”。比如“孫”就叫“日(熱)頭”。

人生最怕老窮。

人生最怕老貧,晚熟莊稼最怕寒露。

屋漏最怕夜雨,航海最怕頂風。

有的女人不嫁黃婆。

有的女人不嫁黃婆★,紅薯三餐減少(撒嬌)。

逢年過節,壹塊肉,蒼蠅馱九房。

懶惰的女孩

懶姑娘,睡到天亮,

不梳頭不洗臉,吃飯就懶。

(兒童)民謠

中國各種語言都有自己的童謠,非常流行,大多數孩子都接受過童謠教育。其中,最受歡迎的有《月照廳堂》、《菊園漫步》、《翻筐撈籬》、《點蟲咬手》、《握手遊街》、《阿爾二二》、《狗熊豆豉》等。

解放後,許多兒童刊物出版了新的童謠,幼兒園的老師也選擇了壹些新的童謠來教孩子們唱歌。然而,在各個家庭中,古老的童謠主要是灌輸給孩子的。以下是今天錄制的歌曲:

成排坐著

成排坐,吃水果,壹個給妳,壹個給我,壹個給姐姐睡覺的時候。

成排坐,唱山歌,唱齊山歌吃水果。果香,果甜,老豆回來過年。

斑點臭蟲

點燃蟲子,蟲子咬手,媽媽來了,蟲子飛走了,哇!

穿過岔口

過壹個岔口,賣鹹蝦,留給貓送燕天。

註:“炎天”是中午的意思,在這裏是午餐的意思。

握手

握個手,出去逛個街,買個茶,買個茶油,抹上?壹會兒擦壹個薄薄的頭。

註:“阿農”指的是孩子。

額頭窄鼻子塌,棺材會被垃圾榨出汁來。

有的屎出來硬,有的尿出來硬。

又鹹又濕,吹火管,把臉吹紅,買個餅穿洞,買個藤條爛蟲。

雨中咪咪,淹田壘,田壘裏唱歌,奶奶掉蚊帳,蚊帳裏有木虱,咬奶奶的大屎。

老豆是三叔,三叔是木頭。牛耕田,馬吃糧,老豆留錢,孩子享福。

衣服撓蚊子咬毛囊。

好,裸露的毛囊來逗狗。

老豆打幼鍛煉,幼豆死戳它。

燒糧堂不關我的事。玲玲贏了,高捷做得很好。

撒尿抓虱子壹舉兩得。

紅薯(?),兩毛錢的紙,還得吃飯捏。

平弟摔死在村裏。

說到妳的顏色,妳的腳很長,帶妳去很遠的地方。

欽州豬腳粉,神仙都滾。

那個蒙古小夥唱采茶~ ~ ~ * *輕松壹點。

浮動的頭部和下沈的底部;壹只摸著箭頭,另壹只摸著馬蹄鐵。

點點蟲子,蟲子咬手,奶奶來了,蟲子飛走了,佛~ ~ ~

雨水淹沒了街道,哥哥拿著柴火去賣,嫂子提著花鞋、花鞋、襪子、皮帶出門,珍珠蝴蝶在兩旁壹字排開。

成排坐,吃水果,搬凳子比坐老奶奶好,坐爛屎突然要靠我了。

轉過來,菊花是圓的,奶奶咩,我要去看龍舟了。

龍舟是好的,雞也大。

拿去賣了吧。要花多少錢?我又賣了幾個,還賣了壹個風車。

再轉身,菊花是圓的,奶奶咩我去看龍舟。........

在街上經常聽到滴滴阿姨說:雙飯,妳的蝦籠陰了,哎,公色崩,妳暈。

  • 上一篇:對小學體育跳繩教學的思考
  • 下一篇:想了解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