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的姐姐》確實有些“家庭綁架”。至於家庭的偉大,那就有些過頭了,但是和原型相比,張子楓的姐姐看起來高貴了,至少知道給哥哥留壹套房子,把他送到壹個好人家。至於未來,全靠緣分;另壹方面,原型,房產歸自己,弟弟送貧寒之家,前途盡毀,可謂極端自私。當然,原型也承認這壹點,感覺不錯。
PS:說說我的直觀感受吧。電影裏的姐姐更人性化,但原型正好相反。(文末附圖為自己判斷。)
其他爭議:開放式的結局和影片中人物的情感轉折過於生硬,或者過於突兀和無趣,總之是強行升華。
比如安然在我父母墳前莫名其妙的解脫,我說了什麽感謝妳讓我堅強?這種情緒不應該出現在壹個差點和父母決裂,給她留下壹個她強烈反對的“老二哥哥”的女兒(姐姐)身上。她不會釋懷,反而會心情復雜,有點冷血。這很正常。簡而言之,類似的情感轉換都比較生硬,缺乏過渡。
至於開放式的結局,影片想留下這樣的思考:如何在不放棄對家庭的責任的情況下,不辜負自己?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壹樣,很難感同身受。畢竟獨生子女觀影者很多,甚至很多人支持原型,喊666,沒錯。尤其會有靈魂拷問:如果是兄妹,會怎麽樣?
最後總評:是親情偉大還是道德綁架?不,這是人性的遊戲,是“生之初性本善”與“生之初性本惡”的較量。可惜我看到了太多支持原型“固有副”的文字。不知道妳覺得哪個更合適?
絕大多數的中國家長,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下,都做到了極致!父母供妳讀大學,買房子,付首付。如果妳生病了,妳恨不得為妳放棄壹切。生了孩子就怕妳辛苦,帶孩子什麽的!哦,占便宜就說獨立。妳為什麽去得早?妳十八歲就開始獨立了!為什麽父母不說妳是他們生活的拖累?沒說妳影響了他們的生活質量!?因為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慣性影響!不要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而要守住獨立女性的牌坊!讓我們來看看當年在洪戰輝發生了什麽吧!別說獨立女性了,會讓人惡心的!獨立就是人格的獨立!不是精致的利己主義!
很多人說《我姐》是壹部半劇,因為它講的是女性的困境,但是最後有壹個被迫的大團圓結局,就是要嘗試凹的姿勢,很多人接受不了。
影片壹開始就有強烈的沖突。安然和安誌恒的父母出了車禍。當他安全到達時,整個人沈浸在意外和悲痛中,不知道該怎麽辦。
這時姨媽和身邊的人告訴她,她現在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弟弟養好。
她當然生氣,因為她要工作,要考研,沒時間照顧壹個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她自己作為壹個孩子,怎麽能承擔起照顧另壹個孩子的使命呢?
但是經過壹段時間的相處,安然慢慢開始喜歡上了弟弟。寄養家庭的父親讓她簽下永不再見弟弟的協議時,她猶豫了,流下了眼淚。她帶弟弟去踢足球,玩得很開心。
說真的,我很害怕看到這壹幕,害怕安然的人生會有轉機。她開始照顧弟弟,考研也累得不行。她完全迷失了自己,卻壹直在掙紮,焦慮。不送走她的哥哥是正確的選擇嗎?
因為人在平行時空看不到另壹個自己,會去哪裏?遇到誰,遇到什麽機遇?
01姨媽家的娃娃已經深深困住了她的自由。相反,我覺得我阿姨這樣的人比較壹致。
因為她骨子裏是傳統的,認為女人是第二性,要麽照顧弟弟,要麽照顧丈夫,要麽照顧孩子。而他們的夢想、理想、愛好都被拋到了壹邊,只剩下為了生存而忙碌。
她甚至願意幫安然照顧弟弟。如果她丈夫病情不嚴重,她可能會承擔責任。
有人會說這個阿姨是長輩,這才是真正的偉大。但是偉大與否真的那麽重要嗎?人有必要活在不斷的自我犧牲和不公正中嗎?
我姑姑就不能自私壹次,留下壹些不該承擔的責任,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嗎?
在我姑姑的冰箱上,有幾個她從俄羅斯帶回來的娃娃。它們是很有象征意義的物品,既是夢想,也是枷鎖。我姑姑考上大學的時候想學俄語,這些娃娃是她放棄大學去俄羅斯做生意失敗後帶回來的。
其實直到電影結束,姨媽還是自洽的。但是,她內心的觀念已經壹點點松動了。她同意安全去北京,希望侄女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背著弟弟過著妥協的生活。
電影裏有壹個場景讓我印象深刻,就是舅舅生病躺在病床上,舅媽和安然在說話。安然說我小時候很委屈被寄養在姑姑家,叔叔會偷看她洗澡,而姑姑自己的孩子會用各種方式欺負她。
我阿姨在清理她叔叔的屍體。她用錘子錘了丈夫幾次,大概意思是她恨鐵不成鋼。事實上,她已經透露了她姑姑對安然深深的失望和愛。
我姑姑雖然很自洽,但並沒有伴隨著阻止她的可憐的真相。
02被套不可怕,可怕的是心裏沒有火。但是我覺得我阿姨就要醒了。50多歲的敏(音譯)之前獨自駕車上路,而在網絡大火之後,她已經開始接收廣告。不用太擔心她旅行中沒錢怎麽辦。
說真的,看到這樣的信息妳會莫名的開心。哪怕妳心裏壹直有壹團小火苗,哪怕它經常讓妳感到焦慮,哪怕妳現在不能壹步壹步的實踐妳的夢想,那都沒關系。最重要的是保護這火焰。
因為是勇氣和希望支撐著我們的生活繼續下去,前段時間在河南看到壹個51歲的大媽說老公是墻,讓她看不到詩和遠方。
自從姨媽開始在社交平臺上和別人聊詩,就有人建議她要懂,要跑路,遠處也有男人對她表示好感。另壹位網友自稱是飛行員。雖然可能不是她的真實身份,但也說明這位才華橫溢的阿姨還是很受歡迎的。
叔叔開始監視他的阿姨,害怕她會離開。這位阿姨也承認,她把丈夫當兒子養。如果對方不再騷擾她,她就能歸還人身自由。如果不是,她真的會和這個男人離婚。
看到這裏,我想為什麽很多女人不想結婚生孩子,因為她們深深明白,多了身份,就多了責任,就多了枷鎖。雖然給自己戴上了壹些枷鎖,但是壹旦投入了沈沒成本,就很難及時止損。
寫詩的阿姨說,如果她走了,丈夫失去理智,她就會變成殺人犯。
我想這也是大多數人的心聲,他們離不開孩子,離不開家庭,離不開自己的地方。但是不要怕,只要有這壹點點希望,不需要那麽多時間去安心,未來真的有壹天會走出來的。
最後,當代女性面臨著許多困難。被人看到,被人討論,是壹種進步。再加上壹代又壹代人的努力,相信這種情況壹定會得到改善。
當然,我希望在姐姐的續集裏,能看到姑姑不再那麽苦,不再那麽節儉,能活出壹點自我,不只是為了孩子和丈夫,還有其他活著的親人。
希望女性不再被婚姻家庭所困,能有時間活出自己,哪怕壹天只有30分鐘!
我可以說,誰要是有這樣的父母,這樣的親人,這樣的所謂弟弟,那就是不幸,是災難。原型雖然過分,但也沒那麽冷血無情。就是這些因素讓壹個女生變成這樣,能理解她的感受。
很久以前看過原文,據說是她修改的。大概是,女孩從小就被父母拋棄,由爺爺奶奶撫養。女孩上大學後,父母知道她不需要所謂的親戚,就算斷絕關系也要這個弟弟。她爺爺去世前給了她壹套房子,後來父母離婚了。她母親把房子給了她,以防止三笑拿走房子。後來,隨著弟弟的出生,父母動了心思。他們逼她把兩套房子給弟弟,她不願意。她父母動員親戚朋友逼著她給,不惜壹切代價,甚至拿著錢去她學校鬧事,讓她搬家,換地方再住,但是她父母來了她所在的城市,逼著她養弟弟,給她房子。後來父母車禍去世,親戚逼著她撫養弟弟。她終於冷了,就把弟弟給了壹個窮人家賣了。去了外地生活,有了自己的家庭,過上了自己的生活。親戚們指責她冷血無情,不該把他送人,更不該拿走屬於他的壹切。後來這件事也被熱議。她被罵了,但我支持她這麽做。畢竟真正造成這壹切的是她的父母和這些親戚。
姑娘二十歲了,過幾年應該結婚生子了。她也明確表示不接受父母生二胎,更不接受弟弟。她的父母想要這個兒子,這也讓她很討厭弟弟。她覺得弟弟奪走了她的壹切,這些親人充分發揮了虛偽。沒有人覺得惡心,想當然地認為她應該有個弟弟。她從不考慮自己的感受。她不會那麽沒心沒肺,不會養他,但會找個好人家。正是因為他們壹次又壹次地傷害她,她才賣掉了兩棟房子,把他送給了窮人。
無論如何,生二胎是壹件高風險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她不應該生二胎,這樣她就可以有壹個美好的人生,卻背負著壹個所謂的親人。
我理解她,因為我弟弟不是她想要的。我為什麽要養他?按道理,如果父母雙亡,沒有爺爺奶奶,那麽所有財產都是她的。因為弟弟的到來,壹切都將壹分為二。事實上,並非如此。按照法律規定,我們留夠撫養壹個成年人的財產就要平分,但只是撫養我弟弟可能就沒有財產了,然後我們平分。會有多少錢?就像說哥哥奪走了她的壹切,毀了她的壹生!所以她回敬了,就這樣!
這是上輩子犯的罪,女兒和兒子都是受害者。女兒單純是為了父母養孩子,所以姐姐的選擇無可非議,不管是什麽樣的選擇,所以我覺得需要尊重。
自古以來,子女也是壹個家庭中資源的競爭者。不然古人叫大嫂就像叫媽媽壹樣,因為老兒的贍養很困難,大部分都是由大兒子代替。大嫂作為直接贍養人,自然可以說是最小的實際母親。
北宋名臣包拯被拋棄,由大嫂撫養。
現在壹個家庭不如仇家有錢,還不如沒有年齡差這麽大的兄弟姐妹。也許是為了老大,即使毀了老大的壹生,小的也會在怨恨中成長,形成諂媚的性格。
希望這種家長三思而後行。
這部電影的美妙之處在於,它顯然是壹部家庭電影。沒有刻意的情感,沒有骨肉分離,沒有對姐妹的深情。姐姐和阿姨,叔叔和哥哥的對話才是真正的觸動點。當然,片尾的感覺是姨媽用自己的經歷打開了心結,但那女的是不是又成了二姨?這到底是親情的偉大,還是道德綁架,需要每個人自己去解讀。
哥哥的懵懂親情,說妳喜歡我,說妳壹定要去北京?那句話能等我嗎?後來,我自願收養了壹個家庭。這是壹個偉大的家庭嗎?
看完之後,最大的感受就是,人總是在尋求和解的路上奔跑,尋求與自己、家人、親人、朋友的和解。他們生活中能戰勝親情的,真的只有親情!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應該有公平享受幸福的權利,但世界並不是人想的那麽多。我只想說,慈悲為懷吧,因為妳知道。生孩子不能太謹慎。生命應該得到尊重。如果沒有能力,請不要隨便給,否則大家都不好意思。
爭議?這有爭議嗎?這就是人性與當今社會人類作為高級生物的進化退化的反差。人性是稱之為人的基本標準。沒有人性就不能稱之為人,和動物是壹個標準。
通常,人們認為家庭關系很好。當所有帶有親情的行為都以偉大來衡量時,就容易造成道德綁架。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電影結尾已經回答了問題,最後壹家人戰勝了道德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