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八碗”
“八大碗”是蔚縣的傳統菜肴。無論婚嫁、宴飲、接待,從官方到民間,“八大碗”都被視為特別精致豐盛的名菜。“八碗”,顧名思義,就是八碗名菜。蔚縣傳統的八大碗有五色肉絲雜燴,肥而不膩的炒肉,隔壁的蒸肉,肉裹藏餐的虎皮丸子,肥瘦相間的泥炒雞,鮮嫩獨特的雜碎,調料精致的蒸肉丸子。“八碗”中,前五碗屬於泥湯菜,風味十足,非常鮮美,後三碗屬於清湯菜,清淡爽口,非常開胃。蔚縣的名菜“八大碗”從現在到現在都很有名,不僅僅是因為好吃,還因為它在烹飪技巧上獨樹壹幟。其烹飪之精細,風味之獨特,絕非壹般菜肴可比。
柴溝堡熏肉
臘肉是長城外古鎮懷安縣柴溝堡鎮的特產。它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在庚子年間逃往西方時,曾在柴溝堡駐足品嘗臘肉,稱其為精美佳肴。柴溝堡的熏豬肉有很多種。現在有熏豬肉(五花肉、豬頭、排骨和水)、熏羊肉、熏雞肉、熏兔肉、熏狗肉。特別是那些有異味的香腸,被熏成了顏色正、味道鮮美、品質上乘的精品菜肴。尤其是剛出鍋的臘肉,紅的發紫,顫巍巍,油光鋥亮的外皮冒著晶瑩的小油泡。皮爛肉嫩,很好吃。它被用作涼菜,上面撒了壹些綠色的韭菜,看起來像壹件精致的工藝品。柴溝堡臘肉最出名的是海豹形狀的臘肉。因其工藝純正獨特,制作工藝復雜精細。經過燉、煮、燜、燜、巧煮,外皮焦紅,富有彈性,咀嚼略“筋”。肉質細嫩少脂,食之涼淡而不膩;白象濃郁芬芳,氣味鮮美;長久不腐,蚊蠅不愛。可以說,烹飪是必須的,肉是美妙的,可以說是菜肴中的美味,是上品中的上品。酒席是必須的,飯也是隨時有。
淮安豆腐皮
豆腐皮是懷安縣的傳統名品。淮安城裏的豆腐皮薄如紙,硬如皮條客。好吃,便宜,好。豆腐皮做的各種冷熱葷素真的名不虛傳。據史書記載,淮安城裏的人用豆腐皮獎勵李自成贏了王軍,李自成吃了後驚嘆不已。從此,淮安城裏豆腐皮的名聲越來越響。淮安市豆腐皮的風味香甜可口,與其制作工藝有關。據業內人士介紹,如果打黃豆、燒胚、過濾、點漿、舀皮,壹個鍋要舀70多塊豆腐皮,後面是壓水、剝皮、煮皮。所有這些過程都是在40℃的高溫下進行的。剛從豆腐皮布上撕下來的豆腐皮,精神飽滿,筋腱顫動。如果把它像手帕壹樣揉成壹團,扔在皮板上,光滑的豆腐皮就不會有裂紋,也不會脫落。筋真的很難想象,這也是淮安市豆腐皮的獨特之處。淮安豆腐皮的營養價值也很高。據化驗,淮安豆腐皮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脂肪和纖維,以及鉀、鈣、鐵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長期食用可降低人體的血壓和膽固醇,增強肝炎和佝僂病的防治能力。產品暢銷北京、內蒙古、山西、遼寧、省內等10多個大中城市。
楊元格紮冰
葛紮兵是陽原縣垂古鎮的特產。葛紮兵起源於何時,沒有歷史可考,但在清朝時期,吹古鎮的葛紮兵遠近聞名。相傳清朝鹹豐年間,垂谷鎮的李增光任濱州知府時,曾以歌劄餅向朝廷進貢,得到慈禧太後的賞識。從此,葛紮冰成為清廷喜愛的美食。格紮餅,用料上乘,工藝精湛。烤出來的格紮餅是半透明的圓形薄餅,色澤金黃,油潤有光澤。吃的時候脆、脆、香、甜,風味獨特,極其美味。陽原將“鍋巴”稱為“格紮”,因其酥脆而命名為“格紮餅”。作為饋贈親友的上等禮品,格紮冰。足跡幾乎遍布全國,壹些生活在國外或出國考察、旅遊、學習的人都把它們作為珍品送給國際友人。近年來,垂谷町糕點店改變了原有產品的缺點,在原料中加入水果汁,做出了酥脆、爽口、果味、香甜的新產品,並將格紮餅的原名改名為龍鳳酥,受到各個市場的歡迎。
壩上蓧面
壩上蓧面是“口外之寶”中的第壹寶。蓧面是由蓧麥制成的。蓧麥又稱“裸燕麥”,俗稱“油麥”,是壹年生草本作物。起源於中亞,先傳入歐洲大陸,後傳入中國,在中國西北、華北北部、內蒙古等地均有種植,已有2000年歷史。光緒二十八年,政府下令開荒,難民遷到這裏,蓧麥從此定居壩上。蓧麥耐寒性強,非常適合壩上寒冷的氣候。而且蓧麥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很高。稭稈和糠殼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B,是牲畜的優良飼料,也可用於造紙。蓧麥粉可以食用,也可以用作飼料。蛋白質平均含量為15%,比白面粉高51%,比大米高93%,比大米高54%,比玉米高68%。脂肪含量居各種谷物之首,平均為8.5%,是面粉的4.5倍,大米的6倍。鈣和磷的含量也很高,每100克燕麥粉含鈣58毫克,比面粉多20毫克,比大米多50毫克;磷含量為312毫克,比面粉多53毫克,比大米多208毫克。油面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非常耐餓。口外廣為流傳著壹句諺語:“四十裏蓧面,三十裏餅,二十裏蕎面,餓死人。”據說人吃了蓧面能走四十裏,吃了蕎面只能走二十裏。因此,這裏的人們對蓧面特別喜愛,視其為珍寶。蓧面沃沃和蓧面魚已成為張家口獨特的風味食品。
《燃燒的南北》
“烤南北”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傳統風味菜肴。所謂南北烤,就是以塞北口蘑和江南竹筍為主料,切成薄片,放在旺火油鍋裏煸炒,加些調料和鮮湯,煮滾勾芡,淋上雞油。這道菜色澤銀紅色,鮮美爽口,香味濃郁。在我國,竹筍被稱為玉蘭片,盛產於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玉蘭電影的雅號來源於壹個傳說。
柴溝堡熏肉
張家口的柴溝堡是壹個塞外古鎮。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壹位名叫鄧國的廚師在這裏開了壹家臘肉店,在京包線壹帶小有名氣。他做的臘肉爛而嫩,外觀壹致,色澤鮮艷,口感醇厚,肥而不膩,瘦而不塞。它不僅風味獨特,營養豐富,而且具有開胃、祛寒、助消化的作用。這種肉用柏樹熏制,夏天蚊蠅不爬,三伏天存放壹周也不變質,是壹種獨特的地方風味食品。《淮安縣誌》載:“柴溝堡臘肉極好,名聞省外,贈親友,無不稱贊。“據說八國聯軍進京時,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出逃,吃飯路過柴溝堡,他們贊賞柴溝堡臘肉。此後被慈禧定為貢品。
熏肉有熏五花肉、熏豬頭、熏豬蹄、熏排骨、熏水等10多種。
制作柴溝堡臘肉,將精選的肉放入鍋中,倒入多年的老湯,加入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艾草、砂仁、肉末、大蒜、鮮姜、醬豆腐、甜面醬等壹定比例的香料和調料,用適當的火候烹制,再用柏木熏制而成。剛出鍋的臘肉呈紫色,顫抖發亮的皮上有閃閃發光的小油泡;皮爛肉嫩,清香可口,保持了色、香、味俱佳的特點。1981年和1982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河北省優質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