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壹個人會選擇適合自己生活的環境,同時他所處的環境又會反過來影響他,從而使他的人格形成壹種穩定的狀態。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壹個事實,大多數人都是文化的產物。他們總是在文化中,從不跳出來審視自己的文化環境。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考察文化的結果是不可能的。
反而相對容易遵循主流文化價值觀的要求,自覺成為主流文化洪流中的壹滴水,增加主流文化的力量。但只有逆流而上,才能越走越高,順流而下,只會越走越低。
當然,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有遠近和出身之別。
也許有人會問,近和遠有什麽區別?
或者可以說:我們離源頭越近,我們就越能掌控自己的人生,我們在人生旅途中的主動權就越高。
如果人生是壹只飛翔的風箏,那麽控制風箏的手柄就是源頭的存在,影響風箏飛翔方向的風就是妳人生的主流文化。
手柄在妳的心裏。只有緊緊握住手柄,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方向。朋友,風的方向可能不是妳的方向。不要僅僅為了在遠處高飛而隨風而去。
如果我們在風中,我們只會隨波逐流。
當我第壹次離開我的小鎮,去千裏之外的另壹個城市上學的時候,我堅定地認為,無論如何,我都要改變自己的性格,改變我那該死的內向。
小學的時候,我就是不愛說話,也不喜歡人多的地方。但是初中以後,班主任對我媽說:妳孩子學習還行,就是太內向了。就像這樣,茶壺煮了湯圓,倒不出來,以後會吃虧的。
親戚來看我,總說內向不好。
當然,他們沒有任何惡意,只是在開玩笑。
但是,壹次又壹次,我心裏覺得我壹定要變得外向,因為我說過成功,但我從來沒有沈默過。
進入大學後,我開始學會跟大家說話,學會跟壹些“前輩”在別人面前說話,學會參加各種活動。
當然,我還沒學會說話,但我學會了說話。
很多人對我的印象是活潑開朗。
後來我經常回想那段時間,想弄清楚是什麽樣的力量給了我壹個好壞的標準。為什麽內向成了那麽多人的壞事,而活潑外向卻那麽受歡迎?
後來我發現,也許我們已經看了太多內向者失敗的故事,太多壹張嘴就說出來的事業。
那種輕率的好與壞,只是妳無法阻擋的洪流。不僅僅是內向和外向,很多事情都是不加思考就接受的,比如懂事就是好孩子,比如山珍海味就是好日子,比如壹個人要上進,好像這些結果都是天意。
既然想起來,之所以追求“天意”,只是因為“集團”的壓力。如果壹個人在趨勢中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抵抗,就要做好被趨勢帶走的準備。
什麽是文化?當這種趨勢匯集在壹起,就是文化。所有文化中聲音最大的是主流文化。
我們生活在壹個到處都有“文化”的社會,宿舍文化,公司文化,圈子文化...這些文化是壹種潛在的規則,妳需要遵守它們。
我上大學的時候,我們宿舍四個人。自從第壹次在壹起,我們好像就形成了壹種* * *認識。吃飯壹起去,上課壹起去,壹起出去玩。大家都在遵守這個從來沒有明確規定過的規則。
直到大四搬家,宿舍重新分配,宿舍文化才完成。
在宿舍之外,我在許多其他群體中體驗了許多文化。
其中之壹就是壹群渴望成功,渴望賺錢,渴望快速積累社會經驗的人是由很多人組成的。
那時候我們熱衷於聚會,喝酒,崇拜壹些帶有偶像色彩的“前輩”。
這個群體的願望也很簡單,心裏都有壹樣的東西。可能是怕窮,也可能是想突然長大,自己照顧自己。我們拼命尋找壹些機會,向壹些我們認為“很厲害”的人學習。
那時候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大多都是那樣的。我們想成功,想成為壹個有錢人,想成為壹個能賺錢的人,想成為壹個與人打交道非常“厲害”的人。
這是當時周圍最響的聲音。
剛開始的時候,我熱衷於這種東西。隔三差五就出去和人混,喝酒聊天,什麽聚會都想看。
我不知道我為什麽會有這些想法,我做到了。
但當時我也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只是這樣做了,好像這樣做就好了。
今天回想起來,那時候確實有壹種對單純的無知和壹種盲目的真誠。夢想很簡單,實踐也很簡單。引導我們的,無非是我們所生活的群體的文化屬性。
“渴望成功”和“夢想出人頭地”,很多人都在拼命賺錢,沒日沒夜地追趕上升的欲望。內在原因是他們不想成為自己文化群體中的“失敗者”。也許,用那個文化群體的話說,應該是我們不接受失敗的人生,必須達到標準的人生。
這種文化可能是最大的潮流文化,無論是當初關於外向的奮鬥,還是校園裏急於賺錢的單純追求,還是工作中的拼命追求。不都是“成功”文化嗎?這種文化牢牢抓住人,讓人欲罷不能。
壹種文化的形成,可能是壹群人共同遵守某種規則,也可能是壹群人把壹件事當作應該遵循的準則。
但是,有的堅持是短暫的,有的堅持是長久而強大的,大到讓人無法抗拒。
小時候我們宿舍的文化不短也不長,只有三年。
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中,男尊女卑等封建倫理文化歷久彌新,摧殘人性。
但幾千年來,人們並沒有起來反抗,直到辛亥革命才逐漸改變。難道不是因為趨勢太強,力量太大才不反抗嗎?
他很容易淹死人。
當壹種文化足夠強大的時候,個人在它面前就顯得太渺小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生活在某種文化潮流中的人並不感到意外,反而認為這很正常,因為他們缺乏審視和參照事物的能力,屬於“人”的東西被潮流文化剛性壓制。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文化作為壹個整體是無窮無盡的,但作為壹個地方文化,它是不斷變化的。
也許,壹些今天被奉為經典的規則和標準,明天就會突然被無數人唾棄。
這麽多年來,在每壹種潮流文化中,其實都有壹種感覺,引導我們生活的不是我們自己,而是那種文化中的壹些潛規則,沒有被寫出來卻被遵守的規則。
我們似乎走在路上,被規則鞭打著。就像壹只耕田的老牛,在拼命地犁著這片主流文化形成的土地。
不可否認,人類文明是壹代壹代創造出來的,壹個接壹個。無論我們在哪裏,做什麽,這本身就是壹種文化活動。
近兩年來,李因其田園風格風靡全球,甚至壹度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雖然她被很多人詬病,那不是文化嗎?
我們總是在文化中。不管妳承認不承認,妳的每壹個行為都可能是某種文化的結果,但文化屬性不同,結果也不同。
關於文化屬性:
《遙遠的救世主》裏有壹段描述: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
強勢文化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
弱文化因為簡單易學,容易理解,容易使用,成為壹個受歡迎的品種。
當然,這裏的強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強,這裏的強也不是世俗意義上的勝者。
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經濟遠比其他很多地方發達。但特蕾莎修女去了美國後,感嘆:這是我見過最窮的地方?
美國作為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大家都渴望追求更多的物質,不是“標準”,而是比“標準”更好。
物質上,美國確實強大了,但特蕾莎修女還是覺得窮,這是弱勢文化造就的弱勢。
當然,並不是說強勢文化就是好的,弱勢文化就是壞的。只是說明我們看到的風景不壹樣,追求的東西不壹樣。強勢文化接近源頭,追求對自我生命的支配,努力控制自己的生命,弱勢文化則是賦予文化生命的趨勢。
每個人都是文化的產物,只是有的人被文化支配,有的人學會支配文化。
文|小皇帝我從山裏來,想回山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