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茶道的特點是什麽?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中國茶道的特點是什麽?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回答--中國茶道的特點是什麽?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壹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借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飲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誌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 

壹、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壹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壹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苧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壹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十章。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致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壹部茶學著作,也是第壹部茶道著作。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劃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嘉葉酬賓、巖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三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瑩、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詩中寫道:"壹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玉川子盧仝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壹詩膾炙人口,"七碗茶"流傳千古,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壹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清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壹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余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藥。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誌。"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誌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誌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壹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朱權的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誌、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壹切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 馬祖道壹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壹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道壹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麽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壹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壹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麽?'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壹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壹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從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四、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 是壹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壹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壹,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回答--屬於中國傳統文化嗎?

茶夷發展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之壹,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在英國,茶被視為美容、養顏的飲料,從宮廷傳到民間後形成了喝早茶、午後茶的時尚習俗,博學的勃萊迪牧師稱茶為:“健康之液,靈魂之飲。”在法國人眼裏,茶是“最溫柔、最浪漫、最富有詩意的飲品。”在日本,茶不僅被視為是“萬病之藥”,是“原子時代的飲料”,而且在日本人在長期的飲茶實踐中,使飲茶脫離了日常物質生活需要的範圍,發展升華為壹種優雅的文化藝——茶道。

與陸羽忘年交的釋皎然在題為《飲茶歌誚崔石使君》寫到:“壹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在壹首詩中兩次提到了茶道壹詞。此後,唐禦史中丞封演在《封氏聞見記》“飲茶”壹章又寫道:“有常伯熊者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 是《茶經》確立了茶道的表現形式與富有哲理的茶道精神;而釋皎然和封演賦予了“茶道”名稱。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在唐人陸羽《茶經》中都明顯得到體現。

《茶經》***十章。除四章是講茶的性狀起源,制茶工具,造茶方法和產區分布外,其余六章全部或主要是講煮茶技藝、要領與規範的。“四之器”詳細描述了茶道所需的24種器皿,包括規格、質地、結構、造型、紋飾、用途和使用方法;“五之煮”講烤茶要領,選用燃料,鑒別水質,怎樣掌握火候和培育茶的精華技巧;“六之飲”詳細規定了飲茶應該註意的9個問題,還提出品名貴之茶每次不要超過三盞以及三人飲茶、五人飲茶和七人飲茶各應如何進行;“七之事”例舉歷史上飲茶典故與名人逸事;“九之略”講述在野外松間石上、清泉流水處和登山時在山洞裏等不同場所進行茶道哪些器皿可以省略;“十之圖”要求把《茶經》所寫的茶事活動繪成圖,掛在茶席壹角,使參加者能在場看明白。對於茶道的思想內涵,《茶經》寫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

  在我國,茶被譽為“國飲”。“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茶通六藝,使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載體。茶被人們視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征。

  • 上一篇:中國古代經濟大省排名。
  • 下一篇:為什麽不丹新國王王後的裝束類似於中國古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