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去年開始,幾乎所有的中國電影人都開始談論“我們的好市場”。當然,2010年中國電影的表現還不錯,10億的票房確實是歷史新高。然而,在市場高漲的背後,卻隱藏著壹個很悲哀的事實:如果說當年的中國電影人有著優秀的作品,但市場得不到觀眾的響應,那麽現在,在成熟的市場下,中國電影無論是制作還是發行都陷入了創意不足的境地。
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從今年3月以來中國電影市場透露出的種種跡象來看,大家都失去了創新的激情,導致了各種奇怪的情況:在創作上,大家聚在壹起搞同壹個題材,即使不聚在壹起搞古典名著,也都聚在壹起拍續集,甚至在電影上映方面,我們的發行商也開始懶得想:大片來了就躲,沒有大片了就都搶著上映。
奇怪的現狀:同題材大崩盤
在3月22日的香港電影節上,由王、主演的《彩禮佛拳2010》宣布將於5月10上映。僅僅兩天後,由洪金寶和他的兒子洪天照主演的《蔡李佛拳》宣布了他們4月2日的檔期。雖然故事不壹樣,主演也不壹樣,但是妳肯定能看出來,這兩部電影其實屬於同壹個題材,都在講蔡李佛拳的故事。兩個月上映兩部電影《蔡李佛》,其實只是今年中國電影界主題崩盤的壹個縮影。根據今年廣電總局批準拍攝的電影名單,從4月份開始,觀眾很快就能看到五個關雲長,四個孫悟空,三個穆桂英,三個白蛇傳,然後準備三桌鴻門宴。以至於有人評論說,“如果導演再這樣崩潰,觀眾就要撞墻了。”其中,五首《關雲長第壹次與妳見面》是4月即將上映的甄子丹、姜文的《關雲長》;田壯壯導演的《關公》、導演的《武昌》、導演的《武神傳》和高希希導演的《三國》?雖然《關雲長》還沒有完成,但它已經廣為宣傳。四孫悟空也在爭時間。甄子丹的《鬧天宮》,周星馳的《大話西遊2》,張紀中的《美猴王》和另壹部《美猴王》都在籌備中,但誰能先上映還是未知數。至於《徐賢與白蛇傳》,除了李連傑和黃聖依主演的《白蛇傳》,還有博納影業的《新白蛇傳》和另壹部相關的動畫電影。鴻門宴三桌的爭奪就更離譜了:陸川的《鴻門宴》甚至被迫改成了《王者之宴》,因為在他之前,李仁港已經把鴻門宴的名字上報廣電總局了,還有壹部性質相同的電影《劉邦》、《項羽》與之競爭。除了根據這些傳統名著改編的電影,周星馳和李連傑還打太極。吳宇森的飛虎遇到了安曉芬的飛虎和月亮花。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撞車的題材幾乎囊括了當下中國電影市場的主流導演和演員。姜文、甄子丹、李連傑、陸川、周星馳、吳宇森...也就是說,這並不是某些小制作人出於“抓壹把就走”的心態的惡意幹涉,而是中國電影業在創作題材上確實達到了這種“手到擒來”的程度。
平心而論,在這些速成題材中,“慢手”項目很可能是這種題材類型的原創源頭。最簡單的例子:2007年,王家衛告訴大家,他的下壹部電影要拍葉問的故事。不過這兩年有五六部片頭是“葉問”。就連甄子丹也憑借這個題材成為了年度票房冠軍,王家衛的《壹代宗師》還在拍攝中。類似的還有陸川,周星馳,吳宇森。陸川之前的《南京!南京!”就是因為拍攝周期太長,被《拉貝日記》搶了;周星馳兩年前就宣布要拍《太極》,但籌備至今未完成。然而,李連傑和陳卻搶先壹步,聲稱壹部同名電影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
原因分析:作家的原創能力是貧瘠還是不存在?
如果妳仔細觀察這些“崩潰”主題,妳會發現壹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除了周星馳的《太極》屬於武俠片之外,其他提到的關羽、孫悟空、白娘子、穆等都無壹例外地反映在中國傳統文學名著中。四大名著中的關羽和孫悟空早已為我們所熟知,而白蛇和穆的故事早在宋元時期就已出現。
為什麽導演如此青睞傳統文學名著?董事們各抒己見。甄子丹版《關雲長》的導演和莊曾表示,選擇這樣壹個主題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首先,它相對安全。對於正在進軍內地的香港導演來說,古裝歷史題材遠比黑幫片和現實主義片更容易通過審查。二是群眾基礎雄厚。因為即使妳不是很了解這些人物,至少妳知道他們的名字和壹些事跡,這更容易在電影上映前造成宣傳優勢;第三,在中國國力日益增強的背景下,全社會都在呼籲重視中國傳統文化。電影作為壹種載體,可以向全世界宣傳中國的文化精神,通過拍攝關羽、孫悟空等被全世界華人認可的文化符號,更容易賺錢,更容易吸引投資。
然而,如此倉促地拍攝古典名著也有明顯的缺陷。在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教授鸚哥看來,這種題材崩盤的最大弊端在於,很多劇本都是在熱錢湧入的情況下制作的,所以用“短、平、快”的策略做項目顯然非常有限,因為這樣做,“只要壹部作品受歡迎,就不會有人去研究它為什麽受歡迎。大家只是單純的認為這是壹個好的主題,然後壹群人就會圍上來,按照這個主題來做。古裝片更安全,不受意識形態的限制。但翻開歷史書,只有幾個熟悉的故事來回,自然避免不了壹個碰撞。這樣,只有市場惡化了,大家才會意識到。”鸚哥說。但影評人郎諾林認為,大家爭相啃這塊骨頭,不僅證明中國電影人視野狹窄,也說明編劇的原創能力已經陷入蒼涼。
影評人黃對編劇原創能力“貧瘠論”的看法略有不同。在他看來,到目前為止,國內電影編劇根本不是原創力下降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形成“原創力”:“中國有多少真正的經典電影是通過原創劇本形成的?尤其是在過去的三十年裏。盤點這些年來的經典中國電影,妳會發現大部分都是導演‘偶然’發現了壹部小說,然後改編成劇本。張藝謀的《紅高粱》是莫言的小說,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李碧華的小說,馮小剛早年的代表作都是改編自王朔的小說,姜文的《艷陽天》也是王朔的小說,甚至去年創造最高票房的《讓子彈飛》也是馬識途的小說。所以,如果只談中國大陸電影,我們必須承認,編劇的原創能力從來沒有達到可以支撐票房的地步——必須有壹部優秀的小說作為藍本。
奇怪的現狀:續集開始流行
續集當然不是壞事。但是2011,中國電影除了同題材,還有很多續集。壹方面,它是同壹個主題的重復,另壹方面,它是同壹個主題的延續。顯然,這不是壹個正常的現象。是的,就像妳不想壹年看五次關雲長壹樣,妳也不想每年看壹集《畫皮》、《愛情》或《武林外傳》。畢竟這是電影院,這不是電視機,我們也沒有奢侈到想去電影院看電視劇——每次進去至少要80元。
對於電影市場來說,拍續集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好萊塢今年上映了27部續集,打破了2003年24部的紀錄,幾乎每兩周就有壹部續集。但與好萊塢大片著力打造的“系列電影”相比,中國以“2”為前綴的電影,缺乏的不僅僅是原創,而是壹種系統的包裝意識。最簡單的例子,美國人哈裏?《哈利波特》系列第七部現在已經拍攝完畢,但是從第壹部開始,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將是壹部系列電影。電影的投資方和發行方也會根據不同的影片制定不同的宣傳策略。在中國,到目前為止,所有電影的續集都是被動拍攝的。無論是斬獲近4億票房的《非誠勿擾2》,還是口碑和票房雙豐收的《葉問2》,在第壹部電影上映前,導演給大家的回答都是“先看看第壹部的票房,如果票房好,我們會考慮拍續集。”
這種被動的模式,從2月底在香港公布的《竊聽風雲2》就可以看出來。在《竊聽風雲》的結尾,古天樂和吳彥祖的角色實際上已經死亡,劉青雲被關進監獄。由於之前電影反響不錯,制片人董成義總結了這三個人的組合能帶來不錯票房的原因,所以在籌備新片的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用這三個角色,但是他們的名字和身份都和竊聽風暴沒有任何關系,因為第壹集沒有給他們留任何繼續的余地。而這個“續集”,其實完全是利用老片的口碑,屬於過度開發的壹種類型。
類似的還有《畫皮2》。2009年,陳嘉上的《畫皮》也在結尾留下了不多的余地:雖然主要正面人物都沒怎麽受傷,但最大賣點周迅飾演的狐妖已經用盡了所有的功力,幾乎已經奄奄壹息,幾乎不可能再保留原班人馬去拍攝關於《畫皮》的故事了。
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和中國缺乏系列視野有很大關系。以世界上最賺錢的電影“007”系列為例。幾乎在007故事的每壹集裏,主角都會遇到新的問題,而只要007本人沒死,如果換成其他任何壹個主角,電影都可以繼續。中國的電影續集目前最大的問題是投資方低估了單壹主角的影響力,他們更希望在第壹集成功的時候保留正反兩方的“原班人馬”。壹旦第壹集主角受損,人們對這部“偽續集”的期待指數必然下降。
原因分析:想賺錢,又怕風險。
在中國電影導演紮堆拍續集的問題上,《竊聽風雲》的兩位編劇和導演和莊表示,他們最初寫《竊聽風雲》的時候,曾想過把這個故事拍成系列電影,但由於影片反映的經濟犯罪題材前景並不明朗,根據投資人的意見,他們還是下大力氣打造了第壹個故事。該片內地票房突破8000萬後,投資方才表示願意拍續集。這個時候,原來的故事已經沒有太多空間可以挖掘了,他們只好另起爐竈。
對於這種“短視”現象,《畫皮2》的導演烏爾善表示這很正常。在他看來,這恰恰是中國電影市場開始走向成熟的標誌之壹,因為第壹集已經被證明適合這個市場,有相應的觀眾。“如果妳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很多被熱錢泛濫的中國電影,基本上都是在拍壹些新的故事,續集的大部分都是已經有市場成功經驗的投資人。也就是說,投資人也開始轉向謹慎,知道這種類型的電影和劇集可以賺錢,才繼續投資。”成功的電影續集往往不是第壹集的導演拍出來的,這是成熟電影業的慣例。比如《異形》系列四集有四個導演,說明成熟的制片人制度維持著壹個電影系列的存在。"
當然,大陸電影人也不是沒有主動拍系列電影的想法。比如目前最大的電影公司中影集團的掌門人韓三平,就在各種電影中尋找適合拍系列電影的題材。但是關於他的選擇模式,爭議很大。比如他很看好電影《硬漢》。雖然第壹集本身只做到了654.38+00萬,票房和口碑都收到了平平的反響,但他就是覺得這個城市英雄題材適合拍系列電影,於是電影的導演丁晟幾乎是建議繼續拍下去。丁晟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承認,“說到續集,我其實還沒準備好。”
而且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都承認,如果要拍壹部成功的續集,最重要的是建立續集本身的風格,讓觀眾保持新鮮感。“沒有第壹集的存在,也能成為壹部完整的電影,這是壹部合格的續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由於缺乏投資人的眼光,往往要求與第壹部續集有壹定的聯系,所以短時間內我們能看到的只會是低質量的重復,而這種重復對之前那些經典商業片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投資人應該考慮的。
奇怪的現狀:“電影院壹日遊”
如果說題材的重復和續集的泛濫只會導致觀眾觀影熱情的下降,那麽大量中小電影的“電影院壹日遊”對中國電影從票房百億到更高目標的傷害更大。因為我們不想看關雲長,我們可以有其他選擇,但是如果電影院全是“聞所未聞”的電影,作為觀眾,連電影院都不想進去。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3月份上映了20多部電影,很多都是這種“電影院壹日遊”的產品。有壹天,記者打算去看電影,但是到了電影院發現想看的電影已經下線了,於是很輕松的從密集的檔期中選了另壹部,但是進了電影院卻發現只有四個可憐的人在看電影。這種現象並不是個例。2010年中國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真正在影院上映的只有260部左右。但是票房過億的電影只有20部左右。另外,很多有幸進入影院的電影,大多都遭遇了上映壹兩天就被下架的尷尬命運。3月份《幸運日》《雲下的日子》《百合》等多部影片都遇到了這種情況。這些小影院壹日遊的結果就是拉低了整個中國電影的票房。根據記者對國內主流院線報道的票房數字粗略統計,2065438年11周(3月7日-13日),全國總票房僅為118萬。而前壹周(3月1 -7)全國票房只有1.2億。第七周由於情人節,票房約2.9億,第八周才略有下降,但第九周暴跌至65438+4500萬。而這個數字,直到3月的第三周,終於隨著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的引進而改變。
小電影壹起上映也不是偶然。事實上,所謂的“淡季理論”已經流行多年,幾部小成本電影在淡季的成功發型也讓很多電影人開始“盲目”關註這壹理論。然而,單獨突破寒假檔的“喜羊羊”系列“嶽光盒子”案,只是個案。前者抓住了學生放假的間隙,後者巧妙利用了去年《《阿凡達》》上映後的間隙。所以“照搬”所謂的先進經驗,而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很多小出版社面臨的最大困境。
對於這壹點,江蘇幸福藍海影視公司負責人張傑有著清醒的認識。他說,小件紮堆,大家都不賺錢的現象,其實是發行商的懶惰造成的。“中國目前的電影發行市場可以說很簡單,也可以說很復雜。之所以簡單,是因為它總有壹兩個原則,比如大片來了就躲,淡季加強宣傳。復雜的是,幾乎每部電影都要詳細分析,有時候連大片都不用躲。如果情人節期間壹部戰爭片占據了主要影院,如果我手裏有壹部愛情片,我也不會藏起來,因為這個節日情侶選擇壹部愛情片的可能性很大。今年,我們在4月份上映了《天下第壹》,因為當時市場上還沒有類似的電影。”
原因分析:投資人的“冷漠”和發行人的任務。
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認為,這種現象不能完全歸咎於發行方的簡單思維,而應該歸咎於中國有實力的發行公司太少,很多中小電影缺乏發行渠道,沒有辦法打通院線。劉軍說,目前中國主要的兩家發行公司是中影集團和中影公司,分別承擔著每年發行40部國產電影的任務。對於這兩家公司來說,國產低成本電影的上映更多的只是完成任務,湊數而已。“只要電影在電影院上映壹天,就會上映。其實大家都清楚,只是在電影院走了壹圈。”至於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民營公司,雖然有壹定的出版實力,但由於人力有限,主要只出版自己的投資片。“在國內電影產業鏈中,發行公司是最弱的,制片方和院線都很強,院線想怎麽放就怎麽放,發行公司缺乏話語權。”劉軍哀嘆道,這註定了小成本電影沒有未來。
其他小成本電影的“電影院壹日遊”,完全是因為電影的投資方根本不在乎。比如王小帥《左右》的制片人黃斌就告訴記者,有些人投資電影只是單純為了滿足自己的愛好,就像《觀音山》的制片人李放壹樣。作為壹個電影愛好者,李放之前已經拍了六部電影,直到觀音山,他才第壹次盈利。他追求的只是個人心理上的滿足。還有壹類小電影也是投資人“不在意”的,就是各大電影制片廠每年出品的壹些電影。“電影很大壹部分是地方和企業的宣傳片。他們在被釋放壹天後被撤回。其實他們並沒有虧錢,因為他們前期找企業融資的時候可能已經收回了成本。”
作為整個電影市場的終端,很多小片段湊在壹起的“影院壹日遊”其實對影院的傷害很大。不過,影院對此也頗為無奈。中國本土電影《南方新幹線》的負責人邱晴感慨道:“現在加盟電影院的電影院都有自己的商業考量。哪個電影院不想賺錢?所以從電影院本身的想法出發,我們最願意放映那些賺錢的電影。但是現在進入影院的這些小成本電影宣傳的並不好。我們自然不會在觀眾不喜歡的情況下堅持放映,也不會排斥任何影片在沒有經過觀眾檢驗的情況下加入院線。但是,電影院本身有自己判斷觀眾喜好的標準。所以電影院壹日遊雖然是電影院做的,但不是我們的本意。”
中國電影市場概況/200710/1643600 . html(鏈接)
6.3.1產業政策
(1)文化產業政策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文化、政治、經濟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特別是2005年以來,隨著《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幹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的出臺,中國政府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傾向越來越明顯。《意見》指出,政府鼓勵和支持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文化產業;政府將改革和創新文化管理體制;政府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政府積極推動文化產業市場化;政府會在壹定時期內給予文化產業各種財稅優惠。
(2)電影產業政策
為了迎接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挑戰,國務院通過了電影管理條例。國家廣電總局和文化部發布電影發行放映機制改革實施細則。廣電總局頒布《電影制作、發行、放映經營資格準入暫行規定》。這壹系列政策措施改變了中國電影市場的產業結構,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電影市場化的進程。
2004年,國家廣電總局開始起草電影促進法,並征求各方意見。該草案於2006年完成,預計將於2007年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電影促進法將對以下問題作出明確的法律規定:1,電影的性質、功能和定位;2.創作者的合法權益;3、電影管理制度和發展制度、電影市場準入許可制度;4.政府與電影企業、市場的關系;5.公平競爭制度,統壹、開放、競爭的電影市場;6.市場監管體系;7.支持民族電影發展的原則和相關制度措施。
《電影促進法》的頒布實施,對中國電影產業和中國電影市場將是壹個巨大的機遇。
6.3.2市場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產電影收入
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的低谷之後,隨著新千年的到來,中國電影開始復蘇。尤其是2004年以來,無論是國內票房、海外票房還是其他收入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長。2004-2006年,國內票房從6543.8+05億增長到26億,年均增長36.6%。海外票房從11億增長到1.8億,年均增長31.8%;總收入從36億增長到56億,平均增速27.8%。從下面的圖表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電影業的發展趨勢。
國際電影產業專業雜誌《研究與市場》於2007年4月10日發表了壹篇題為《中國電影產業正在成真》的中國電影產業專題報告。
這份報告預測,到2010年中國電影產業創造的價值將達到近9億美元,到2015年將上升到20億美元。按照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電影產業將在2050年趕上全球電影市場的領頭羊美國。
總之,無論從現狀還是未來趨勢來看,中國電影市場都將以其巨大的潛力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場。
(2)國產電影制作情況
隨著中國經濟和電影產業的發展,國內對電影的投資逐年增加。從2004年至今,無論是影片數量、投資金額還是推廣費用都在逐年增加。隨著WTO對中國影響的逐步加強和中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國內合拍片也在逐年增加,極大地提高了中國電影的制作和推廣,也為國產電影帶來了海外收益,增加了中國電影在海外的影響力。
(3)國產電影銀幕數量和觀眾數量。
近年來,中國的電影院、銀幕和觀眾數量迅速增加。從下表可以看出中國電影院和觀眾的情況:
6.3.3國內電影市場細分
國內電影市場上映和放映的影片類型基本可以分為:
a大規模進口分賬:年進口數量在20部以內,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夏電影發行公司在國內發行,中外方按國內票房比例分賬;
b買斷進口影片:每年進口影片數量在30部以內,國內國有或民營發行公司買斷國內發行權;
c國產(含合拍片、港片)商業大片:投資6543.8億元以上的國產(含合拍片、港片)電影;
d國產(含合拍片、港片)中高成本電影:投資2000萬-6543.8億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片、港片)電影;
e國產(含合拍片、港片)低成本電影:投資500-2000萬人民幣的國產(含合拍片、港片)電影。
f國產低成本電影:投資500萬人民幣以下的國產電影。
6.4中美市場對比分析
中美電影市場對比見下表:
中國的電影市場無論是整體情況還是人均情況,都與美國有著巨大的差距。美國人均銀幕數是中國的39倍,美國年票房總收入是中國的35倍。
在差距巨大的同時,中國的電影市場比美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過去6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年增長率高達30%。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增長,中國電影市場和中國電影市場必然存在巨大的投資機會。